书城短篇这方水土
7698900000067

第67章 三岔傩戏

我七年前在恩施文联做编辑时,曾陪同美学家刘纲纪先生到三岔镇看过傩戏。舞台上有许多鬼面人身的角色,他们表演乘风驾云的本领,表演土地公公和乡村铁匠及其儿媳妇的故事,还表演了土家族风俗舞蹈茅谷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员脸上戴的木雕面具。那脸谱,精雕细刻。那色彩,大胆强烈。那线条,粗犷狰狞。那造型,夸张变形。那神态,浪漫诡奇。那手法,古朴洗练。特别是那傩戏演染的氛围,神秘、狂乱、玄奥、迷茫,确乎具有浓厚的文化的意味。

从那以后,我便留心傩戏的资料。傩戏楚地唤巫,屈子谓云中君、山鬼。夜郎土著直呼山魈,贵州安顺称地戏……看来傩戏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现象,又是酬神祛灾、避邪化吉的符。据现有资料推断,至迟在宋代便已有傩戏出现。傩戏被中外专家们认为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有着研究土家族迁徙、宗教、民俗、语言、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是古老的民族文化珍品。

每每读到关于傩戏的文章,我便为我的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傩戏中那些善善恶恶的故事,美美丑丑的故事,悲悲喜喜的故事,亲亲仇仇的故事,带给我的父老乡亲多少心灵的慰藉!我的家乡,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群山如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乞求神灵就成了人们的精神依托。岁末年尾,看傩戏的日子,乡亲们携儿带女,蹲在露天场坝里看那些跳神的角色,常常笑得前俯后仰。傩戏唱腔此起彼伏,婉转在峰岩村寨之间。

傩戏面具,多系木雕,也有竹的,却很少流传。傩戏唱腔,带有民间小调式的未发育成熟的歌腔,有的甚至是本地山歌腔。唱戏的时候,并无弦索伴奏,纯属锣鼓伴节,一人启齿,众人相帮,紧板慢板,唱而和之。演员出台总是面朝傩神,给傩神拱手礼毕,才转向观众做戏。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多少保留了傀儡戏的原始痕迹,又反映了土家人祈神还愿崇拜偶像的虔诚感情。这种威严神奇的艺术效果和庄重慑人的力量,大概就是傩戏区别于其它剧种而卓立于鄂西南土家山寨的重要原因吧。

从故乡山中传来的傩戏,总爱惹动我的思绪,且常常感动。锣和鼓的铿锵,从木雕的面具起头,响彻了鄂西南的山山水水。山寨的父老乡亲,在生存和精神的祈祷中,背起背篓,挑起箩筐,泥一脚水一脚地走进傩戏的剧情里。那是一种传统的风格、古朴的美丽。哦,傩戏,我站在长江三峡的岸边,又听见你的婉转的唱腔,又看见土家人的眼窝里,向往生命的闪亮和让人无法拒绝的淳朴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