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
7721700000010

第10章 历史人物中的博弈(1)

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是非成败虽然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的故事在今天还被人们讲述着,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生哲理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开阔的视野,他们的故事也是一种个人与历史、个人与他们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一种博弈。他们的做法有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些是我们应该丢弃的。

(第一节)原则第一

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麓)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好人才。”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有办管仲的罪,而且还立即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大开铁矿,制造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人与人之间进行相处的时候,是很难避免不会发生什么冲撞的,比如说人的过节、恩怨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其实这也是正确的博弈思想,如果管理者和下属之前闹了一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下属穿小鞋,你这样做虽说是惩罚了下属。但也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齐恒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像他那样,大胆地起用“仇人”,结果“仇人”还帮他缔造了盛世的江山。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管理者,只要能够做到像齐桓公那样不计个人恩怨,那么就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契机。因为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不计前嫌。不断地鼓励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便可以显示出这名管理、领导者用人方面的“度量”,同时还可以稳定内部员工的“心”。

作为管理者,不但要用有过之人,甚至有仇之人也是可以用的。作为管理者必须坚持任人唯贤,重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创大业。所以,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是人才就不要避亲与仇。”

在用人上,“不看跟自己是亲人还是仇人,而看他的做事本领;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这样的用人标准充分调动了人才的积极性,给人才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被重用的人能放开手脚努力工作,一时因为能力上差一点没有被重用的也毫无怨言。对脱颖而出的人才,管理者就应该立即提拔,委以重任。“既是人才,就应该提拔到合适的位置上进行重用,否则就是对人才的浪费,也就是对企业的犯罪。”

用人要敢于“破天机”。破天机也就是“破格”。破格用人也就是一方面要敢于破习俗,用那些与自己有过矛盾、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并且是的确有才干的人;而另一方面就是要敢于破常规之格,就是重用有才能、有前途的人,突破“资历”、“学历”

等一些有碍于用人的常规。北宋大清官包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只有敢于破格用人,才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对于自己的亲族和朋友也是同样,只要他本人有这个能力,就应该用。相反,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尤其是不能主用。

勾践委曲求全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素来不和。吴国和越国发生了一场大战。

结果越国大败。于是勾践就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

有一次,夫差染病。太医都查不出具体是什么病。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就能够治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他去尝粪便卜疾,好取悦于夫差。

勾践求见吴王,并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所患的病,近期便可痊愈。”

夫差询问其原因,勾践依照范蠡所嘱咐的说:“臣曾跟入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的粪便,便可知生死寿夭,大王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可知道大王之病不必忧。”

夫差听其言、见其行,心里非常高兴,立即下令:勾践夫妇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养马。

不久,夫差痊愈。正如范蠡所预料的那样,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听,照样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在吴国时刻不忘国耻,夜里睡在柴草上,每天必尝一口苦胆,以此进行激励自己。同时,他派人秘密同国内取得联系。

遥控指挥着国内的各项事宜。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越国终于又恢复了元气,实力大增。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聪明才智之士,只有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委曲求全,才能图东山再起。

看了这则小故事就应该明白这一点,临时受的委屈是为了以后的更进一步的前进,这就是委曲求全,生活都是这样的,既有机遇和挑战。同时还处处都布满了陷阱,在生活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只有拥有一种对抗困难的韧劲,才会有更好的承受能力。

虽然以前失败了,但是不要为过去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更不能死钻牛角尖,一时的委屈是为了今后更强的伸张。有的时候,一味的勇往直前并不见得是一件什么好事。在必要的时候委屈是必不可缺的,总不能一味的锋芒毕露。因此有时委曲求全倒是为图大事的一种必要的策略。总不能一直想着该怎样继续往前冲,必要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下怎样后撤一步。不管是进还是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以后的前进。

唐太宗——用人原则

唐太宗做了23年皇帝,在位时间不算长,但是他所做出的业绩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可观的政绩,是与他用人的原则有一定的关系的,像任用魏征。

魏征,字玄成,馆陶人。他是初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唐太宗的重要谏臣。隋末,他曾当道士,又参与农民起义。李唐王朝建立之后,他追随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后,又以真言不屈为唐太宗赏识。

在和唐太宗相处的过程中,他始终能够抗颜直谏,纠正了唐太宗的许多错误。比如,魏征提醒唐太宗,要正确处理自己和被统治者——人民群众的关系。他说,老百姓好像水,皇帝好像船,水既可以载船运行,也可以使船覆没,沉入水底。到了人民要抛弃你的时候,你即使以威怒恐吓、严刑镇压也没有用,为了改善封建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十思”。诸如希望李世民要限制人人的私欲,使人民安居乐业;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要限制自己的享乐而勤于政;要广泛听取下层的批评建议而抵制小人的谗言;要严格谬赏与滥罚。

李世民并未去过泰山,但在他执政期间却时刻挂念着泰山,经常议论到泰山封禅的事,比较重要的有三次:贞观初年、贞观十五年和贞观二十一年。其中,贞观十五年已正式决定封禅泰山,不过。李世民一行行至洛阳之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的变故,封禅泰山的行动也不得不停止。

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第一次议论封禅泰山的事情,大约在贞观五六年。

许多大臣怂恿李世民封禅,以取悦于李世民的虚荣心。有一次,李世民对魏征反对封禅十分恼火,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责问魏征,他说:

“我想去泰山封禅,你却极力反对。难道是因为我的功劳还不够大吗?道德还不够高尚吗?四境的少数民族还不臣服吗?吉祥的征兆定期没有出现吗?年成没有丰收吗?为什么不能去封禅呢?”

魏征便也据理力争,慷慨陈词:

“皇上的功劳固然很高了,但人民尚未感受到您的恩惠:皇上的德望固然够厚重了,但恩泽尚未广播;中原大地虽然平安了,但尚没有财力以供皇帝兴办封禅大典:边远的少数民族虽然羡慕唐朝而内附,但朝廷尚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吉祥的征兆虽然时有出现,但法网依然严密;虽然连年丰收,但是粮仓并不丰实。据此,我个人以为暂还不能去泰山封禅。我不能作深的比喻,就以人打比喻吧。假定现在有一个人生了十年痨病,经过治疗将要好了,也不过是副皮包骨头而已。这样的人,你想让他背负一石米,每天行一百里路,一定办不到。隋朝大乱,不止十年;皇上算是良医,消除了隋朝的病苦。天下虽然已经安定,但国家尚未富强,此时要告成功于天地,我表示怀疑。况且皇帝陛下要东到泰山去封禅,天下万国都要派使者来,四海之内,无不奔走。

现在,从河南洛阳以东,直到泰山和东海之滨,荒原巨泽,茫茫千里,断绝炊烟。鸡犬不闻,道路破败,进退艰难,怎么能引导四境的少数民族和平友好的使者到那里去,向他们展示我们自己的虚弱呢?耗费了许多财物,而不能满足远方客人的愿望;免除老百姓的赋税。而不能偿还老百姓的劳苦,假如再有水旱之灾,风雨之变,遭到人们的反对,后悔就来不及了!哪里是我魏征一个人反对呢!普天下的老百姓可都是这样想的啊!”

唐太宗毕竟是封建独裁者中间比较杰出的人物,还比较能自我克制。魏征的谏词,得到了他的采纳和嘉奖。

魏征努力一生以提高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品格来振兴封建政权,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由于唐太宗本人头脑清醒,也的确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魏征死后,李世民万分悲伤,号令众大臣把魏征的话写在记事牌上,向魏征学习,多多提意见,以期有补于国家政事。

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各个官吏的个人品质,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工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以上的这些措施之外,唐太宗还沿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更多的、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子宫职。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颇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公正严明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24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进了盛唐的文化发展。

唐太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和他用人不拘一格,和他善于纳谏的过人气度分不开的。历史上的皇帝大可有两种,一种是暴君,另一种就是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从暴君和明君的区别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暴君不懂得用贤才,而明君在启用贤才的时候可以做到不拘一格。从博弈的观点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像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做法不但可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而且还能使自己的美名垂千古。

刘邦识人与项羽夫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那么,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也没有知人之明。

先说刘邦的高明,有一天刘邦正在军营中洗脚,军士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