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磨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
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求知也是这样,若不持之以恒地求知,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
少年恍然大悟,陶渊明见孺子可教,又兴致极好地送了少年两句话:“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必须具备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自信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人的成功并非是轻松取得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
成功的关键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成为这么出名的思想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多思多想!”苏格拉底回答。
这人满怀“心得”,回去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开始多思多想。
一个月以后,苏格拉底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那人的妹妹,她对苏格拉底说:“求你去见我哥哥一面吧,他从你那儿回来后,就像中了魔一样。”
苏格拉底到了那人的家中一看,只见那人变得骨瘦如柴,拼命挣扎着爬起,对苏格拉底说:“我每天都在思考,你看我离伟大的思想家还有多远?”
“你整天只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么呢?”苏格拉底问。
那人道:“想的东西太多,头脑里都装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脑袋上长满头发,收获的全是垃圾。”
“垃圾?”
“只想不做的人只能生产思想垃圾。”苏格拉底答道,“成功是一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
思想的意义是最终要将其变为行动,成为现实,如果只是一味地空想,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么思想则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想的同时也去做,才是最为合理的方式。
学会轻松地走路
年轻时,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感到一点儿累。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做一件苦差,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
面对遥远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要学会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如果觉得目标太大太远,不妨先实现一些小的目标,这样才不会使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从而使自己在轻松的状态中走近大目标。
最伟大的球员
汤姆·丹普西一生下来就是残废的,他的右腿少了半截,右手只有一小段。从小他就渴望像别的男孩一样运动,尤其是踢足球。汤姆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他们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替他装了木制的假肢,并给他买了特制足球鞋。汤姆高兴极了,开始日复一日用他的假肢练习踢球,远距离射门。由于他的球技精湛,被邀请加入新奥尔良圣人队。
一次球赛终场前两秒钟,汤姆·丹普西用他残缺的腿,从63英尺之外踢进了一球。全场近8万名球迷的尖叫声响彻云霄,他打破了职业足球赛中进球最远的纪录。圣人队以19比17险胜底特律狮队。
“我们败给一个奇迹!”底特律的教练约瑟夫·史奇特说。
“踢进那一球的不是丹普西,”狮队的后卫韦恩·沃克说,“而是上帝。”
汤姆·丹普西成功的原则,适合每一个人,不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并且不分年龄大小。
一个人无论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只要是勤奋的,就会创造奇迹。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勤奋努力的结果肯定会比坐吃山空好得多。所以,拥有一颗勤奋的心,你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我代表我的祖国
1919年到1927年,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而且政治上受歧视。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话激怒了具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徐悲鸿,他严肃地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坚定决心,刻苦努力,经常到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评。接着,在数次竞赛考试中,他都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在巴黎展出后,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曾向他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对手。
徐悲鸿的爱国热忱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志气和志向。拥有了志向的人会一直拥有奋斗的热情力量,会一直坚持不懈直到成功,这是一种积极心态的力量,同时也是勤奋的结果。
一点感觉也没有
1837年曾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客之一。在他妻子死后,杰克逊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担忧,家中已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性中风,杰克逊因此认定他必会死于同样的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慌地生活着。
一天,他正在朋友家与一位年轻的小姐下棋。突然杰克逊的手垂了下来,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地虚弱,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他的朋友走到他身边。
“最后还是来了,”杰克逊乏力地说,“我得了中风,我的整个右侧瘫痪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朋友问。
“因为,”杰克逊答道,“刚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几次,但是一点感觉也没有。”
“可是,先生,”和杰克逊下棋的那位姑娘说道,“你刚才捏的是我的腿啊!”
如果你对你所害怕的东西过于紧张的话,那么你会因此而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形成不良的结果。如果能消除这种紧张,以轻松的平常心去看待可怕的事物,你会发现其原来并非那样可怕。
更广阔的天空
1888年,美国银行家莫尔当选美国副总统。他曾是一个布匹商人,从一个小商人到副总统,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
莫尔说:“我做布匹生意真的很成功。可有一天,我读了一本文学家爱默尔的书,书中的一段话打动了我。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一种人家需要的才能和特长,
不管他处在什么环境什么角落,终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这段话让我怦然心动,
冥冥中我觉得自己应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这使我想到了当时最重要的金融业,于是,我不顾别人的反对,放弃布匹生意,改营银行。因为我的银行总是在稳妥可靠的条件下进行运作,许多人和企业都愿意找我,因此我经营银行十分成功,最终成为金融巨头。”
一个人成功的路有很多条,只要选对方向,努力地沿着这条路前进,就会取得大成功。同时,人还要勇于憧憬成功,为自己的未来开拓出一个更宽广的空间,这是选择自己要走的路的前提条件。
做最出色的人
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但让她想不到的是:上司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实话实说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又爱干净,她能干得了吗?洗厕所时,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的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刻“造反”,翻江倒海,恶心得想呕吐却又呕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高,高得吓人:必须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符合“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下的决心。
正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的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的面前,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但他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只是亲自做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擦洗着马桶,直到擦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她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也因为新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所以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可以办得到。
同时,他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得最出色的人!”
从此,她成为一个振奋的人;从此,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水平,她也多次喝过厕水,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
几十年光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政府的主要官员——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选择了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无论这是一件光耀千秋的事,还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有全身心投入进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增加成功的机会。
一定要向海外发展
几年前被《财富》选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员工8万人。
70多岁的李嘉诚,曾这样畅谈学英文的经验:“我的英文就不算好,由ABC开始,都未学到Z,日本仔的飞机已经到处放炸弹。正规教育我受过很少,但非正规的教育我肯学。”
1937年,日军犯境,当小学校长的父亲带着李嘉诚逃离赴港。翌年父亲患上肺病。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到医院探父,想逗病危的父亲高兴:“英文也不算难,我读一段给你听。”爸爸听罢,满面哀伤,“因为他知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环境不许可。”李嘉诚语带哽咽说。
“我的英文是一个同屋女孩教的,我则教她数学。”父亲临终前一天,发觉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李嘉诚很自信地应许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为了践诺,李嘉诚使出狠劲,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面写满了,又翻过另一面再写,直至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
22岁时,开了塑胶厂,他深信到26岁,储够钱,凭着恶补的英文,可以考上大学。岂料一个大户破产,毁了他的梦。但苦学的英文为他打开了成功之门。
20世纪50年代在做塑胶花时,他坚持订阅全世界最新的塑胶杂志,第一本是美国杂志《ModernPlastics》(《现代塑料》),他又飞到英美参加塑胶展,掌握最新形势。
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瓶子的机器,但从外国订制太贵了。于是他凭自学的英文就研制了这部机器。李嘉诚说:“它至少让我赚了几万港币。”他开始请私人老师,每天7时上班前,教他英文。
他的发达和刻苦学习英文是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初中英会谈期间,不少公司都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李嘉诚考虑的是,公司要发展得快,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他并没因自己带潮州口音而避讲英语或避请洋人,由开会到接受访问,只要对象是洋人,他一概英语对答,无须翻译。
但他总嫌自己看英文看得慢,遇有好文章,有时会中译后才看。几年前在剑桥大学领取荣誉博士学位时,他抱憾地说:“如果是自己读过来的,我会开心好多!”
一个勤奋的人常常会藐视困难,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断化逆境为顺境。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业上,只要有肯下苦功的刻苦精神,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克服的。
无人涉足的地方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生二人经常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
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会取得让人惊奇的成绩。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多东西都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开拓,所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会使自己的路更宽广,更长远。
“偷着学会的”著名化学家
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15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