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第一:马云和阿里帝国
7785700000008

第8章 艰难起步:阿里巴巴横空出世(1)

第.一节.偶然触网,一意孤行要做中国黄页

安德鲁·格鲁夫有言: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马云就是这样一个生存下来的偏执狂。马云偏执地相信Internet这玩意儿有戏,并不惜成为一个“骗子”! 1995年的4月,刚好30岁的马云冲动地开创了中国黄页——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谁也不会想到,这竟然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第一页。

1.西雅图触网

1989年,马云被分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英语老师,后来又兼任学院外办主任,并在这座校园里待了整整6年。对于这个激情四射而又躁动不安的人来说,平静的校园生活常常让他感到憋闷。

到了1992年,国内商潮涌起,马云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海博翻译社。这是他第一次涉足商海。折腾了几年,翻译社并没赚到多少钱,但马云从中尝到了商海的滋味。

到了1994年,马云更加心神不安了,一天到晚都在策划如何离开学院。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转到了1995年。这一年,马云的海博翻译社介入了一场涉外合同纠纷。一个美国商人签约投资浙江一段高速公路,合同到期,美国商人拒付合同金。于是中方聘请号称“杭州英语第一人”的马云为翻译兼顾问,到美国去参加美方董事会并调解纠纷。

马云是带着数百万民工和浙江省交通厅的重托只身飞往美国的,但一到洛杉矶就被美国商人软禁在一座别墅里,这个美国商人原来是个骗子。

以后的故事有点像美国惊险大片了。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百般周旋,他才侥幸脱险、死里逃生。确认自己终于逃离虎口时,他身上只有25美分,连回国的机票都成难题。在洛杉矶机场,他把这仅有的25美分“救命钱”全部投进了候机大厅的老虎机里。

然而,奇迹竟然就发生了:25美分最后变成了600美元!

回国的机票钱,就这样“轻松搞定”了。

换作常人,亲身经历这一番“人间喜剧”,劫波之后,必如惊弓之鸟,归心似箭,急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然而,当他怀揣着这600美元,走到售票窗口时,却临时改变了行程:去西雅图!

原来,马云忽然想起:在杭州的一个外教同事比尔,曾经提起自己的女婿正在西雅图创业,弄一个叫作“因特奈特”的神秘玩意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天性使然,他决定去看一看,弄个明白。

他就这样来到了西雅图,并找到了比尔的女婿Sam。Sam带马云参观了自己的公司:两间小房子、几台电脑、一群面对电脑屏幕不停敲击键盘的年轻人。

年轻人把马云带到计算机旁,打开雅虎主页,对马云说:“这就是 Internet,你可以在上面搜索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

马云说:“这玩意儿(电脑)得值多少钱啊?我不敢碰,万一弄坏了我可赔不起啊。”

Sam说:“你放心,没事的,这是电脑,不是炸弹!”

…… 按照Sam的指导,马云在雅虎搜索框中,输入了一个英文单词—beer。

“好家伙,什么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德国啤酒、法国啤酒,(电脑屏幕上)统统出来了!”若干年后,回忆当时的情景,马云难掩激动。

然而,他很快发现“唯独没有显示中国啤酒(品牌)”。

于是,他又输入了一个单词——China。

结果,屏幕上显示:no data(没有数据)。

……

“我当时觉得既惊讶又失望,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居然找不到中国!这太不可思议了!”多年以后,马云这样回忆道。

然而,这位出生、成长于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环境里的青年教师,这位早已亲身体验过商业感觉的翻译社的小老板,对商业似乎有着某种与生俱来的敏锐嗅觉。正是从这种“不可思议”中,他看到了某种机会和趋势。

他问Sam,能不能把自己在杭州的翻译社也弄到这个“因特奈特”上?

Sam一口答应,并很快帮助马云做了一个海博翻译社的网页,网页做得又简单又丑陋,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文字说明部分也只有海博翻译社的翻译人数和价格)。同时,Sam还帮他临时注册了一个邮箱,挂到网上。

上午9点半挂在网上之后,马云就去逛街了。12点,朋友打来电话说:“马云,你快来看,有5封给你的E-mail。”

马云回去一看,真有5封E-mail: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也有来自欧洲的;有机构,有公司,也有当地留学生。其中一封信上这样写道:“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们想和你们谈生意!”

这是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企业的网上广告。这个广告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也改变了马云的一生。纵观马云10年脉络,后来的中国黄页,再到后来的阿里巴巴、B2B的电子商务、C2C的淘宝,都和这个广告有关。

直觉告诉马云:Internet这玩意儿有戏!

2.黄页诞生

其实,马云的创业是在美国西雅图开始的。

当收到回应海博翻译社的5封E-mail时,互联网公司的雏形已经在马云的脑子里闪现。

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收集起来,翻译成英文,寄到美国,然后让美国的朋友做成网页放到网上,这是马云脑海里的第一幅商业蓝图。“我们合作!”他对Sam等人说,“你们在美国负责技术,我回国内去做公司。”

两个星期后,马云从美国回到杭州。下飞机当晚,他就迫不及待地把24个朋友邀到家里。

面对一屋子人,马云掏出笔记本电脑,开始激情演说。

出乎所有朋友的意料,这次马云从一开始就大侃互联网,侃互联网企业,侃如何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企业介绍给全世界。云山雾罩侃了两小时,最后,马云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准备辞职开始做这个企业了,这个企业叫作Internet。” 可是马云侃了半天,屋子里的朋友都没听懂。

马云事后回忆说:“那时候,根本没人懂网络。想想看,我一个不懂电脑的人,把24个朋友叫到家里说,明天我就要开始做一家网络公司,结果会如何?”

朋友们的反应出奇一致:不感兴趣,没戏!

一个朋友说:“这玩意儿太邪了吧?政府还没开始操作的东西,不是我们干的,也不是你马云干的。你也不是很有钱,有几千万资金。”

那天晚上,尽管马云的动员充满激情并极具煽惑力,但结果是:24人中23人反对。对于他的创业愿景,有人提议:“马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要是你没钱,我们借给你,就是干这个绝对不行……”

只有一人表示愿意试试,这个人就是何一兵,是马云的大学同学。

即便如此,马云还是决定下海,搞“因特奈特”。

一周以后,他和妻子张瑛拿出了6000元全部家底,跟亲戚借了几万元,总共凑了8万元;何一兵出资 1万;一个叫宋卫星的朋友又出了1万元。一共凑了10万元,这就是马云创业的全部启动资金。

在马云与妻子、何一兵3个人的一手操持下,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得以创办,并以在线工商企业名录的形式在网络上运营,并在日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作为灵感、激情和梦想的产物,作为胆魄、勇气和眼光的见证,中国黄页在一开始就有着许多的历史意义:它诞生于一个浙江青年的第一次触网后,诞生于从西雅图飞往杭州的飞机上,诞生于西子湖畔一间普通的写字楼中。而那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神州大地还无处上网,中国政府还没有决定是否加入这条信息高速公路。

也许连马云自己都没想到,他的一次躁动和冲动,竟然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第一页。

那是1995年的4月,马云刚好30岁。同年9月,他辞去了学院的公职。

3.举步维艰

走在前面的人总是孤独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需要冒险的,于人、于事皆是如此,这是不可逃避的宿命。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http://www.*****.com/?/www.chinapages.com”——三个半小时之后,网页下载完毕,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杭州望湖宾馆的主页!

多么漫长的三个半小时啊!指着从西雅图传回来的图片和简介,马云激动地说:“看,这就是我们的网站!”

客户兴奋了,来宾兴奋了,记者兴奋了,但最兴奋的还是马云和他的伙伴——经过四个月的煎熬,他们终于从网上亲眼看见了自己的网页,终于摆脱了“骗子”的骂名!

刹那间,委屈和幸福的泪水,从这些年轻人的眼眶中喷涌而出……

此后,中国黄页的处境开始逐渐好转。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黄页闯世界》,再加上后来做的“金鸽工程”,一度惊动美国参议院,马云在杭州百姓和政府心中也算是个有名望的人了。而名气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中国黄页的业务局面开始打开,不盈利的坚冰也逐渐被打破了。虽然当时全国还处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氛围里,却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对互联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人民日报》《中国贸易报》《杭州日报》等一些大报相继对中国黄页予以报道后,中国黄页发展势如破竹,代理商遍布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