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0天打造强大内心
7811100000020

第20章 克服内心的恐惧(1)

克服恐惧强化心理素质

乌克兰通讯巨头韦特·皮克尔是有名的财富巨头,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不能闻鱼腥味。原因是,贫寒时代的他,曾经在一个鱼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替人卖鱼、送鱼、加工鱼,每天都把自己弄得浑身鱼腥味,加上他不注意个人卫生,家里、路人都躲着他,只有猫喜欢接近他。

后来,经过努力的打拼,他成为通讯业巨头。

每次当他闻到鱼腥味时,就会想起自己的贫寒时代和鱼腥味给他带来的羞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伤疤,只要被触碰就会暴跳如雷!作为富豪他亦是如此。

因此,他绝不让家里买生鱼,也绝不到卖鱼的地方去,甚至终身回避鱼这种动物。

看了这个事例,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

韦特·皮克尔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所具备的心理活动状态,是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其本质是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的现象,其根本目标是生理现象消失,即死亡。

在生物学上,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规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还是基层的老百姓,无论你是穷奢极欲的亿万富豪还是一无所有的乞丐,在死亡这点上没有任何区别。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谁都没有凌驾于死亡之上的特权,死亡是绝对的平等主义。

在死亡面前,不同的人只是时间上的长短不同而已。比如,一个新出生的小生命,由于意外事故夭折,很不幸,他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距离很短。同样,一个人由于生活方法比较科学,活到120岁,到最后自然死亡,他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距离很长。

但对于有思维和精神的人来说,死亡却是一个很恐惧的问题。这不是死亡的过程让人恐惧,而是死亡这件事让人恐惧,它代表了绝对的虚无和沉寂。它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终结,是不可穿透,甚至是不可理解、不可把握的黑暗。

死亡这件事充满不确定性,让人随时都可以想象它的降临。正因为如此,死亡恐惧成了人们一切恐惧情绪的源头,像影子一样在我们的精神结构中挥之不去,它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猎手,在死亡面前,我们像陷阱中的猎物一样,随时都可能有猎人出现,猎人的出现也就是死亡的前兆。

因此,死亡恐惧实际上扩散到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比如,一个孩子如果被一只以前对他友好的小狗咬了,非常痛苦,他很可能体验到恐惧,并一直会对狗感觉到恐惧。他会非常害怕和狗接触,甚至是害怕看到狗。

从人类的生理角度来分析,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引起恐惧的基因,这种基因控制着大脑中一个与恐惧反应有关的区域的蛋白质分泌。这种基因名为癌蛋白18,高度集中于大脑中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区域杏仁体。

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通过对老鼠的基因进行了处理,让它们无法分泌癌蛋白18这种物质,结果他们发现这些老鼠就不能在面对恐惧时做出条件反射。

我们无法从生理的角度去克服死亡恐惧,只能通过我们能够实现的方式去克服这种死亡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面临死亡时的恐惧程度,决定了他内心强弱的程度。简单来说,一个人越怕死,感情就会更加非理性,他越怕死,心理就会越弱小。当然,不怕死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心理强大,但只要不怕死,他在心理上才真正不可战胜。

举一个例子来说。

一个导致死亡百万人的天灾,让任何人都感觉到恐惧,但同时,你的牙齿也开始疼痛。如果牙齿的疼痛是可控的,在面对死亡百万人的天灾面前,你更恐惧哪一个?

一个人重视牙痛的程度远远超过死亡百万人的天灾。因为他关心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的牙痛问题才是真正让他恐惧的。死亡百万人的天灾即便是与他有关系,至少目前他还活着。

人对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任何事情都想亲自参与,亲自尝试。但是,即使最疯狂的人,在面临死亡时,也不敢去体验死亡的滋味,因为它代表了最难忍受的精神痛苦,而且死亡恐惧带来的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可逆的,一旦死了,就活不过来了。

当一个人处于绝望、极度抑郁的痛苦时,可能会想到用死亡去解决这种痛苦。因为绝望、极度抑郁带给人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痛苦,死亡变成了一种解脱,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但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则很难能够真正地实施,因为死亡过程的痛苦,比他要解脱的痛苦更可怕。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消极的情绪中,会想到用死亡,却很少有人去用死亡解脱。而这些会想到用死亡去解脱痛苦的人,正是心理不够强大的人。

当然,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恐惧死亡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痛苦,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因为一个人快要死亡时,恐惧感一下子就消失了。尽管平时恐惧死亡,恐惧死亡干扰自己的生活。但问题就恰恰出现在这里,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亡时,内心的不确定性就消失了。也就是说,死亡已经是确定无疑的,内心的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了。

但现实中,人并不是先知,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死,那死亡的恐惧感就变成了对死亡本身和不确定性的双重恐惧,由此弥漫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死亡现象时,死亡恐惧更给人以强烈的刺激。

克服死亡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恐惧,就需要通过精神层面的努力去化解这种恐惧。内心强大就成为化解死亡恐惧的重要方法。

敢于直视面临的恐惧

甘波修道院院长佩玛·丘卓的作品《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有这样一段话:

恐惧是一种普遍性的经验。即使是最小的昆虫都会感到恐惧。譬如我们跑去海边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它,它立刻缩起来,每一种生物一有恐惧都会自动收缩。一面对未知就感到恐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那是活着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们一感觉有孤独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觉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抓住,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反应。接近真相,自然也会感到恐惧。碰到任何经验,如果我们努力安住在经验中而不逃避,经验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没有地方可以逃避时,事情会变得非常清楚……事实上,一旦站在未知的边缘,完全意识到当下,却又没有任何寄托,这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双脚落空。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我们的理解会深化,会发现当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这一刻实在令人焦躁不安却又完全温柔。

我们刚开始探索时总是怀抱着许多理想和期待,总想寻找答案来满足我们长久的饥渴,却一点也不想认识心中的妖魔鬼怪……我们现在所说的是了解恐惧、熟悉恐惧、直视恐惧,这并不是说要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完全去除我们以往看、听、闻、尝及思考事情的方式。真相是,我们只要一开始这样做就会越来越谦卑,因为执着于理想而产生的傲慢,已没有存在的余地。只要勇于向前迈进一点,随着理想必然生起的傲慢就会被照见。修行中种种发现与死去的勇气有关,和不断死去的勇气有关……

这段话鼓舞了很多人。

恐惧属于生命的一部分,总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出生直至死亡。

人类所依赖的心,终将一死的认知,都反映在其中。要克服恐惧,我们只能通过强大我们的心,以心激发出来的能量,成为对抗恐惧的力量,比如,勇气、信任、知识、权力、希望、屈从、信仰以及爱。这些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接纳恐惧,分析研究恐惧,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恐惧奋战。

然而,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恐惧,因此,那些抗恐惧的力量不能释放我们心中的恐惧。

恐惧是我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时时刻刻侵袭着我们的心,每当内心或外在环境起了一点儿波澜,它就迅即渗透到我们的意识中。通常我们想赶它出去、避开它时,多少也有一些对付恐惧的技巧或方法:排挤它,使自己麻痹,跳过去或者否认它的存在。然而,恐惧始终潜伏着,如同死神从来没有因为我们不去想就自动隐退一样。

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埋伏着越来越多的恐惧因子,处处与我们为敌,我们很熟悉心灵被撕裂的感觉——想象一下随时都有可能脱轨的列车,想象一下环境污染会导致什么后果,想一想滥用权力杀害生命常态的景象……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一种退步,让我们受到越来越多的恐惧的侵袭。

当然,面对恐惧,我们并非毫无办法。

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对恐惧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有的人非常害怕蛇,哪怕是远远地看见蛇,都会心生恐惧;但有的人却对蛇毫无感觉,认为蛇仅仅是一种动物。这就是由于个体的不同,对同一事物造成的恐惧有不同的体现。

恐惧的形式独一无二,各有特色。知识和见识丰富的人,所体验到的恐惧也与一般人不同,专属于个人的恐惧和生活条件、与生俱来的性情以及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些涉及我们自幼成长的经历。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理智的态度来观察我们内心的恐惧,可以看出它的双重面孔:如果心生畏惧,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变得积极活跃;如果恐惧不已,会磨灭我们的斗志,让我们变得麻痹、瘫痪。

前面说过,人类原本是地球上最弱的生物,如今却控制万物。正是因为弱势激发了人类的斗志。当我们处于危难关头,恐惧往往是一个信号或警告,如果我们能够克服恐惧,结果往往会让我们成长强大。有句话说,让我们恐惧的,毕竟让我们强大;如果避开它,不正面响应,会让我们停滞不前——无法战胜恐惧的人如同长不大的小孩。

根据我们从婴儿长大到目前的状态,我们知道,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惧,产生恐惧的原因,是我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去面对陌生的新局面。

生活中,几乎一切等待我们去做、去经历的事情,不管是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有把握做的,没有把握做的,都充斥着刺激,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走到了现在。当我们接下来准备迈出另一步时,同样的不确定和恐惧感便又会再次出现。

每一个成长的过程中,都包含了克服心中障碍的关卡,一旦我们战胜了恐惧,人生便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敢于直视恐惧,才能够克服恐惧,也才会进步。

想一想我们第一次骑自行车,想想我们第一次上学,想想我们第一次与异性邂逅,想想我们第一次接触性……第一次的尝试的经验都夹杂着恐惧的色彩。

我们能够克服这些恐惧的前提,是因为我们当初敢于直视这些恐惧。

这些恐惧都与我们的身体、心灵或社会经历息息相关,是人生必经之路,踏出去的步子都跨越某一个界限,我们被要求脱离熟悉、亲密的环境,壮起胆子探险。

恐惧的情形有很多,细细回忆起来,每一样东西都有人害怕:有人想出名,有人却害怕出名;有人喜欢挑战,有人却害怕挑战;有人喜欢与人沟通,有人却害怕与人沟通……众多的恐惧情形,都是人们心理的极端的变体、扭曲,或者转移的结果。

要克服这些恐惧,我们只需要把心态上升到理智的层面,用理智正确地分析恐惧,进而克服恐惧。

认清自我才能正确地克服内心恐惧

古埃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无子的特拜国王拉伊俄斯曾经诱拐了皮萨国王佩洛普斯的小儿子克律西波斯,导致他自杀。佩洛普斯向主神宙斯祈祷降祸于拉伊俄斯。当拉伊俄斯祈求神恩赐他一个儿子的时候,神一边答应了他的请求,一边预言他的儿子将杀父娶母。为了逃避神谕的实现,拉伊俄斯夫妇一等儿子降生即钉住他的双足,派一位仆人把他扔进山谷。但心地善良的仆人却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任斯国的牧羊人,以至于俄狄浦斯被无子的科任斯国王波吕玻斯收养。

逐渐长大了的俄狄浦斯在一次宴会中偶然闻知自己非科任斯国王亲生子,便去求问神谕,得知自己命将弑父娶母。为避厄运,他离开了科任斯,来到了特拜边境。在一个三岔路口,为争夺道路,他与一个老人争执起来,一怒之下,失手用手杖打死了这个老人。俄狄浦斯不知道,这老人就是要去德尔斐神庙祈求解除斯芬克斯灾难的他的父亲。因为此时,特拜城正遭受狮身人面鸟翼怪兽——斯芬克斯的灾难。

希腊神话中是“神人同形”的,斯芬克斯是狮身人首的女妖,长得很美,曾受过文艺女神缪斯的教养,很有学问。当她出现在特拜城时就成了那里的一个大害,她盘踞山口要道,每当遇见过路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的谜叫人猜,猜不出者即被她吃掉。特拜城国王又被一过路人所杀,王国政府不得不以美丽的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婚约为赏昭示天下:谁杀死斯芬克斯就当国王并取王后为妻。揭榜者就是俄狄浦斯,他揭了谜底是人,这使斯芬克斯又羞又恼并跳崖自杀。

俄狄浦斯被特拜民众拥戴为新国王,并娶王后为妻。经过一番追查,俄狄浦斯终于发现自己正是杀害自己亲生父亲的凶手。而“杀父娶母”的神谕也已经得以彻底实现。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如今,很多人已经知道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实际上并不十分困难的解答。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谜底”,却难倒了特拜城的所有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秘密就在“斯芬克斯”本身,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天使与野兽的化身正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形象比喻: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色、权、钱、名等等;恐吓或恐怖——生、老、病、死等等。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不认识自己的使命,一般人是很难战胜它的。这就是几乎所有人在那个谜题前失去生命的根源。

半人半兽作为“现实社会”的化身,对个体的人发起“诱惑”与“恐吓”这双重挑战。一个理智的人,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半人半兽的斯芬克斯的形象并不全是负面的、消极的,相反,它有其非常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因为,它的存在本身,构成了个体的一个突破口。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对其发起挑战的世俗个体的人生才会是具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一个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人,他会向一次次阻碍自己前进的“斯芬克斯”献上自己最由衷的敬意。

无疑,天生高傲的俄狄浦斯,能够战胜诱惑,却没能战胜内心的恐惧,根源在于他不敢正视自己,正是他一手导演了他自己的悲剧。

俄狄浦斯命运的根源在于他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战胜诱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