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3

第13章 英国作家(8)

《骑虎》继续叙述索米斯和伊琳的命运。索米斯后来娶了比他小20岁的美貌的法国女子安耐特作妻子,生了女儿芙蕾;伊琳嫁给小乔里恩,生了儿子乔恩。作者在描写索米斯和伊琳的离婚过程时,着力写了索米斯深刻的内心痛苦,指明他对伊琳的感情并没有熄灭。作者还描写了维多利亚王后的逝世,用来象征资产阶级的繁荣时代已经完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已开始动摇。

《出租》主要写19年后芙蕾和乔恩的爱情纠葛。他俩在绘画陈列馆偶然相遇而发生爱情,但他们谁也不知道他们父母之间的关系。伊琳执意反对这桩婚事,乔恩只好随母到美国去了。芙蕾在心灰意冷中,嫁给她所不爱的青年贵族马吉尔。作品还写了索米斯“出租”老宅的情节,象征资产阶级面临一朝覆灭的危机。

《现代喜剧》3部曲主要以索米斯女儿芙蕾的婚姻及爱情事件为中心,进一步展示福尔赛家族的性格及其崩溃过程。其中《白猿》写颓废诗人威弗烈爱上了芙蕾,他亲自告诉她的丈夫说:“我爱你的妻子”。丈夫让芙蕾自己选择,芙蕾决定和丈夫在一起,威弗烈只好离开英国。《银匙》写芙蕾与另一个上流社会女人之间发生的纠纷。这部作品着重讽刺英国政界的黑暗和腐朽。作者把英国比作一个口含银匙的老太婆,她既无牙齿咬住银匙,又不肯把它从口中放下来。《天鹅之歌》则描写了1926年的工人总罢工。芙蕾参加了镇压罢工的行列,为工贼们创办食堂。这时,芙蕾遇到了从国外归来的初恋时情人乔恩,并用欺骗手段引诱了乔恩。在这部小说中,整个灵魂都浸透着铜臭的索米斯被描写成一个道德高尚,不屈不挠,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完美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改变,表现出作者美化资产阶级的企图,反映出作者世界观的变化。

《一章的结尾》3部曲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贵族社会已走上穷途末路。但作者企图告诉读者:资产阶级贵族社会的没落仅仅是“一章的结尾”,它还会有新的一章接下去,还会有乐观的前途。

高尔斯华绥不仅是个卓越的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剧作家,他的主要剧本有《银匣》(1906)、《斗争》(1909)、《正义》(1910)等。他的剧本以成熟的现实主义手法,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斗争》是高尔斯华绥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该剧通过描写工人的罢工斗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个敌对阶级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工人在资本家残酷剥削下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血腥罪恶。反映了作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局限性。

高尔斯华绥是英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优秀文风的大师。他善于以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令人难忘的典型性格来表现主题;作品的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作品中往往渗透含蓄的冷嘲和深刻的讥讽。

本涅特

本涅特,1867年出生在斯塔福德郡的小镇汉利附近。父亲是律师。他童年时生活穷苦,曾在伦敦学习法律,当过律师事务所的书记员和《妇女》杂志的编辑,写过小说、剧本、评论等。以后专门从事写作,他的第1部小说《北方来的人》(1898)带有自传性质,主要写一个青年成为作家,从北部小镇来到伦敦,最终一事无成,反映了外省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辛酸。

1902~1913年,本涅特侨居巴黎,开始发表小说,这使他在20世纪初期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与享有盛誉的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人齐名。“五镇”小说的第1部是《五镇的安娜》(1902),写一个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安娜与冷酷无情的父亲对立的道德观,对贪婪的工商业者的批判与嘲讽。

小说《老妇人的故事》(1908)是本涅特的代表作,它描写伯斯里镇布店老板贝恩斯两个女儿一生中的变化,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业城镇里中产阶级的生活。姐姐康斯坦丝嫁给布店的伙计,守着父亲留下的小家业平淡地过了一生。妹妹索菲亚不愿在沉闷的小镇中生活,和一个推销员私奔到巴黎,遭到遗弃,以收取房租维持生活,最后老死在家乡。小说所揭示的悲剧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力量和弱点。

本涅特的《克莱汉格》3部曲,包括《克莱汉格》(1910)《希尔达·莱斯韦斯》(1911)、《老两口》(1915),主要描写“五镇”印刷厂老板埃德温·克莱汉格的一生。埃德温青年时期爱好建筑学,但迫于父命,放弃个人爱好,接替父亲经营印刷厂。后来他事业有了成就,又受到妻子希尔达·莱斯韦斯的干涉和控制。埃德温于苦恼中悟出一条道理:“人间的不平是既成事实”,只能平淡一生。《老两口》写埃德温夫妇到了老年才相互谅解。这组3部曲不及《老妇人的故事》,但作者对埃德温的同情使他成为小说里最吸引人的人物。

本涅特还塑造了一些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小说《怪人》(1911)及其续篇《摄政者》(1913)写一个毫无道德观念的“怪人”,他总是花言巧语,一直以来不择手段,投机钻营,逐渐走向成功。小说《赖斯曼阶梯》(1923)是他的重要作品中唯一不以五镇为背景的小说。作品写了一个极端吝啬的书店老板。

本涅特还以“五镇”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一些短篇小说,收在《五镇的故事》(1905)、《五镇的惨淡的微笑》(1907)、《五镇的斗牛士》(1912)等集子中。他写过不少剧本,但成就不大,其中以《里程碑》(1912)和《伟大的冒险》(1913,根据作者自己的小说《活埋》改编)较为出色。

本涅特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小事,在平淡的生活中揭示诗意。他在描写人物时带有自然主义倾向。他对“五镇”生活的描写并不全面,对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揭露的还不够深刻。

毛姆

威廉·骚墨赛·毛姆,1974年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律师。他的童年是在寂寞凄苦中度过的。当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伯父把他接回英国收养,送进一所寄宿学校读书。1891年,年仅17岁的毛姆,到德国求学;第2年回国,在伦敦一所医学院学习。2年之后他实习门诊,并为贫民接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随军到了法国,开救护车并护理伤员,从事战地医疗工作。1915年他加入英军情报机关,到过瑞士和俄国执行任务。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又多次游历远东地区,并于1920年到中国旅行。从1928年起,毛姆来到法国地中海海滨的里维拉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戈塔尔扬言要通缉毛姆,毛姆仓皇逃走,直到1946年才重返法国。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1954年,他得到英国女王的册封。1959年,他到远东作最后一次旅行。

毛姆的创作活动是从写小说开始的。1897年,他根据在伦敦学医的生活经历,写成第1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03年到1933年毛姆共创作近30个剧本,揭露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的道德堕落。他最著名的剧本是《圆圈》(1921)。在这个戏剧里,作者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但丝毫没有反抗和愤慨情绪。

毛姆不但戏剧与创作很有成就,还在长、短篇小说创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地位。

毛姆第1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人性的枷锁》(1915)。这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主人公菲力普是个理想破灭的青年,他在遭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残、宗教思想的束缚以及爱情生活的打击之后,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追求美和正义的企图都是毫无结果的。他同一个女招待发生了关系,但他只迷恋她的肉体,彼此在精神生活上相差太远。后来他憎恨女方,却很久难以摆脱她的纠缠。他通过各种生活的体验,得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生全无意义的结论。这部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不少评论家的赞赏,直到1966年,仍被列入“现代文学巨著一百种”。

毛姆另一部著名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于1919年出版。小说写一个法国画家高根舍弃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世界,来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与保持原始方式的土著人民在一起生活,创作出许多绚烂多彩的画幅。这部作品揭示了个性、天才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1930年,毛姆出版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寻欢作乐》,通过描写一位“文坛泰斗”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活动,辛辣讽刺了当时英国文学界种种可笑可鄙的现象。

毛姆一生共写100多篇短篇小说,出版了许多短篇小说集,较出名的短篇小说集有《叶的震颤》(1921)、《短篇小说全集》(1951)等等。毛姆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丰富多采,有的以南太平洋的生活为题材,有的反映国内生活,还有一些则以间谍活动为题材,其中以南太平洋为题材的尤为出色。其他题材的也不乏佳篇。除戏剧、长短篇小说之外,毛姆还发表过不少回忆录和文艺批评著作。

在英国文学中,毛姆是第一个以奚落、揶揄的笔触勾勒殖民者形象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情节变化多端,文字简洁利落,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以艺术上的借鉴和美的享受,因而拥有广大的读者。

1965年12月,毛姆在他的“毛莱斯克”别墅病逝,享年91岁。

福斯特

福斯特,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父亲是建筑师,母亲随和、善良。少年时,他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这是一座“公学”,在这里的经历使他以后对英国“公学”十分反感,因为这种学校训练出来的学生“体格发育好,头脑也比较发达,但心灵全不发达”。以后他入剑桥大学,与论哲学家穆尔和古典学者狄金逊交往,生活在一种自由主义、怀疑论、崇拜南欧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气氛中。

福斯特开始创作后,便成为布卢姆斯伯里派的一员,代表着整个这一派的精神,他反对基督教,但不反对宗教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斯特被派往埃及亚历山大城,在部队中任文职。1912和1922年他先后2次游历印度。1946年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聘他为荣誉研究员。1970年他在考文垂逝世。

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5部小说和1部演说集。此外还有1部杂文集(《阿宾哲收获集》,1936)、2部短篇小说集和2部传记。他的第2部小说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书名是蒲柏的一句诗的后半句,前半句是“蠢人们却闯进了”。小说写英国中产阶级的宗教道德观念,故事曲折,人物性格复杂。《最长的旅行》(1907)的主题是现象与实在(实际的存在)的矛盾。书名引自雪莱《灵魂上的灵魂》一诗,意指不自由的结合是“最令人厌倦、最长的一次旅行”。故事写想象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者本人和一般评论都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成功。《一间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1908)以意大利为背景,用喜剧手法写虚伪与真实、自由、爱、音乐、意大利下层人民、自然风景等与假道学、虚情假意、传统陋习、英国市民阶层、窒息的环境之间的矛盾。

福斯特最主要的小说是《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霍华德别业》(1910)写施莱格尔姐妹和同一阶层代表实干、缺乏想象、傲慢的威尔科克斯一家之间,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以象征的手法,使小说更生动。

《印度之行》(1924)是作者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作者把“联接起来”的思想扩大到不同的民族。穆尔夫人和奎斯提德小姐到印度去看望儿子和未婚夫。在一次游览山洞时,奎斯提德在幽暗的山洞里似乎感觉有人侮辱了她,引起一场纠纷,受害者穆斯林医生阿齐斯蒙了不白之冤。作者认为英国统治者和印度被统治民族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使这两个民族之间形成一道“鸿沟”。作者认为英国统治者之所以那样缺乏敏感同情,但又自鸣得意,完全要由英国中学教育制度负责。小说的结尾描写印度教一次盛典,庆祝爱神的诞生,具有象征意义。

福斯特的小说属于英国风俗小说的传统。它的思想内容是人文主义在20世纪的反映。他以此讽刺、批评英国社会,并相信实现了“爱的原则”,社会矛盾就可以和解。作者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往往幽默而微带讽刺。文字优美精练,常用一些象征手法,耐人寻味。

《小说的几个方面》(1927)是1927年福斯特应剑桥大学之请所作的一系列“克拉克讲座”的演讲集。此书与勒勃克的《小说技艺》(1921)同为比较系统的论述小说艺术的著作。福斯特在这些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这差别取决于作者的气质。他又提出“平面人物”和“浑圆人物”的著名观点,这两个术语为后来评论家所经常引用。“平面人物”就是17世纪琼森提出的“气质”,即“类型”,“平面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而“浑圆人物”则给人以立体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性格。

福斯特这些演讲以文学史上各类不同的小说为例,分析小说的各个方面,如故事、人物、作者的观察角度、情节的因果关系、幻想成份、作者的信仰、结构与节奏,来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这部作品语言生动、幽默诙谐。

吴尔夫

吴尔夫,1882年1月25日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她自幼深受这种环境和父亲的熏陶,熟悉这些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也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由于健康关系,吴尔夫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她阅读了父亲的极为丰富的藏书。英国西南靠海的康沃尔郡(有她父亲的产业)和伦敦是她最熟悉的两地;而伦敦和海滨最使她依恋,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如描写大海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写伦敦的《黛洛维夫人》(1925)以及散文《时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于1905年开始写书评。1904年父亲逝世后,她和兄弟姊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住宅成为文学中心,座上客有传记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说家爱·福斯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诗人托·艾略特,较晚还有小说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说,“布卢姆斯伯里的这些人是由于才能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艺术上的严格原则性”。

1912年维吉尼亚和伦纳德·吴尔夫结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维吉尼亚也是女权运动者,竭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教育权、自己单独有一间房屋的权利等,这些在她的小说《奥尔兰多》(1928)、《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三个基尼》(1938)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中都有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英国后,她情绪不安,住所也遭到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