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西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7822900000014

第14章 英国作家(9)

吴尔夫又是富有特色的评论家。她的主要评论文章收在名为《普通读者》的集子中。“普通读者”一语出自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塞·约翰逊,他认为“普通读者”最能公正评价作品。她十分景慕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她贬低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重视深刻理解生活和性格。

吴尔夫的主要成就是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细致的心理描写和所谓“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曾风靡一时,詹姆斯·乔伊斯和马塞尔·普鲁斯特都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吴尔夫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墙上的记号》(1917)即已使用“意识流”的技巧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他的早期小说《雅各的房间》(1921)更加有意识地使用“意识流”。此后作者抛弃过去传统的多注意行动的描写方法。强烈的抒情是她的作品又一个重要特点。

吴尔夫的最佳作品是《黛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幕与幕之间》(1941)。此外还有《远航》(1920)、《夜与日》(1919,但作于《远航》之后)、《奥尔兰多》(一个朋友的传记)、《年月》(1937)和一些短篇小说。《黛洛维夫人》写女主人公在伦敦一天的生活,她的内心活动和行动是小说的中心。《到灯塔去》描写兰姆西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于苏格兰西北沿海某岛度假的一段生活,作品的深度在于深入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动。每个人物都刻划得细致入微,如作画的丽丽·勃里斯科便是独具慧心的旁观者。《海浪》写6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们共同关注的第7人。这部小说几乎完全排斥外部活动的描写,突出强调人物内心的生活。《幕与幕之间》写某村一年一度的化装庆祝会上一天内的活动。幕与幕之间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吴尔夫以她十分细致的高度的敏感,在小说的内容和创作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当代英国小说家安格斯·威尔逊指出,吴尔夫的过敏的神经和她对个人价值的过度关心是因为她有充裕的收入,也因为她承袭了安定的上层社会悠久的传统。她忽略了人是社会的主体,只在社会现实中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观感受。

劳伦斯

劳伦斯,1885年9月11日生于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一个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小学教师,曾在英伦中部的闹市荒村漫游,又在国外漂泊10多年。他接触社会较广,对现实十分不满。

劳伦斯共有10部长篇小说。《白孔雀》(1911)写小康人家姑娘莱绨本来喜欢质朴的农民乔治,后来选择了富商的儿子莱斯理,由于她的虚荣,结果铸成两家的不幸。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蓬勃生机的礼赞,对畸形文明戕害人们天性的谴责。

带有自传性质的《儿子和情人》(1913)是劳伦斯的成名作,写矿工沃特·毛瑞尔一家处于工业社会环境中的痛苦与不幸。长年劳累使沃特成为跛残,变得粗暴,夫妇不和,妻子葛楚鼓动两个儿子离开矿区,另寻活路。长子威廉为伦敦律师当文书,但为了挣钱而劳累致死。幼子保罗当了工厂小职员,也只是在母亲死后,才真正成人。

劳伦斯最长篇幅的著作是《虹》(1915)。它通过自耕农布兰文的3代家史,描写19世纪中叶以来大工业蚕食小农经济和古老秩序解体的过程中村民内心的矛盾,着重描绘了属于第3代的厄秀拉·布兰文的成长。她是一名小学教师,眼见学校趋于商业化,她的堂叔乐于做奴才,她深爱的军官甘为帝国效命,这使她更加憧憬未来的光明。作者借她之口猛烈抨击当时的教育制度、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民主”、工人村恶劣的环境,特别是英帝国发动的战争,因而此书被当局查禁达11年之久。

《虹》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1921)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西方世界深刻的危机。作者写了两对男女的故事:厄秀拉同中学检查员伯钦经过波折,在尊重各自性格和创造力的基础上结合;而矿主杰若德把自己和工人当成工具,当煤的产量提高后,他失去了生活目的,想以情欲的满足来填补精神的空虚,遭到女友戈珍的拒绝,最后葬身冰穴。

劳伦斯以后的4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战后在传统观念崩溃的局面下,人们对生活新意义的追求。《迷途的姑娘》(1920)主角郝藤小姐堕入“迷途”,因为她自甘低贱去当助产士,并跟她所爱的意大利穷艺人到荒山去吃苦。《亚伦的藜杖》(1922)中,擅长吹笛的工人亚伦外出流浪,摆脱了家庭的烦恼和故乡窒闷的空气。《袋鼠》(1923)讲英国作家萨默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备受本国沙文主义的折磨,战后想到澳大利亚参与政治,但面对派系斗争和人为的恐怖活动,他失望而去。《羽蛇》(1926)叙述爱尔兰孀妇凯特厌弃旧大陆的机器文明,到墨西哥旅行,被卷入当地推翻天主教(要求禁欲,独崇精神)、恢复羽蛇神古教(据说目的在精神与血肉的协调一致)的狂热的运动。这部小说表明作者幻想用异域古文化的活力来拯救欧洲。

劳伦斯写《恰特里夫人的情人》(1928)时已经病重。克利弗·恰特里是拥有矿场和森林的爵爷,从前线归来,下肢瘫痪,要妻子康妮“同别的男人生个孩子”,继承家业。康妮与雇工“梅勒斯相恋,相约出走。丈夫拒绝离婚,但无法阻止他们。小说里写性爱的章节引起争论,其实全书寓意严肃,爱憎分明。坐着摩托轮椅的克利弗代表依靠机器和劳役撑持的寄生阶级。他们的工业给人的肉体和精神带来极大的摧残,他们虚伪而又自私维护婚姻道德,正是这种种的背景迫使康妮重新面对选择。

劳伦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感觉到资本主义的衰亡,常对资本主义进行某些批判,甚至在《虹》的结尾勾画出一幅虹彩下人民获得再生的新世界远景。但是他不理解马克思主义,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方式和有组织的力量,使他除了仇恨大工业外,看不见其中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形成新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战后他陷入苦闷,经过几年的艰难奋斗,他承认“未来的路是崎岖不平的。”不过他对厄秀拉、梅勒斯一类不屈从旧势力的人物还寄予一线希望。

劳伦斯重视长篇小说,认为小说最能充分展现生活。他逐渐加进了草木鸟兽的诗意摹写、指斥愚庸的政论激情。他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包罗广博,很有气势,但有时夹杂着反复议论、结构凌乱的缺点。他的中短篇佳作由于主题单一,更见明快。

劳伦斯1930年3月2日于法国尼斯的旺斯镇逝世。

萨莫斯·斯蒂恩斯·艾略特

萨莫斯·斯蒂恩斯·艾略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的先祖原是英国萨默塞特郡东科克地方的鞋匠,1670年移居美洲波士顿。他的祖父迁至圣路易斯,创办华盛顿大学,1872年任校长。父经商,母夏洛蒂·斯特思斯是诗人。他的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义教派的传统。

1906~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并受到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的影响。其后去法国,在巴黎大学听柏格森讲哲学,接触到波德莱尔、拉弗格、马拉梅等象征派诗歌。1911~1914年他在哈佛学习印度哲学和梵文。1914年起他定居英国。1914~1915年在德国学习,因战争中断。这时他写完关于英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布拉德莱的博士论文。1915~1916年他在伦敦海格特学校教授拉丁文和法文。1917~1920年在劳埃德银行当职员。曾担任先锋派杂志《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编辑。

1922年艾略特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并任主编,直至1939年。从20年代起直至去世,他一直任费柏出版社董事。1948年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他从1909年起发表诗歌,先后出版《诗歌》(1909,1925)、《诗集》(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4)、《诗集》(1909~1962)。

艾略特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歌、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和玄学派诗歌的影响,用联想和暗示为联系,反映了2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怀疑和幻灭的情绪,到了30、40年代又有向宗教中求解脱的情绪。

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最重要的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写上流社会一个青年在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一位夫人的写照》(1915)写上流社会妇女生活的空虚;《小老头》(1919)通过一个老头子的独白描绘一种空幻的感受。这些诗歌反映人物的空虚、渺茫和无奈。

《荒原》(1922)是20世纪西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全诗分5章。在第1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分和春天的滋润,但实际上充满了低级的欲念。第2章《对奕》对照上流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得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第3章《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第4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5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但对革命浪潮又感到恐惧,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句,用6种语言,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构成节奏自由,语言变化多端的完整诗篇。这首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在《标准》季刊最初两期刊出之后,颇受訾议,其后作者增加了注解,研究者又作诠释和评论,基本可以读懂。

艾略特其他重要诗作如《空心人》(1925),绝望情绪更明显;“世界在呜咽中结束”,这首诗中抽象名词逐渐增多。《灰星期三》(1930)指四旬斋的第一天,要把灰撒在悔罪者的头上,宣扬基督教服从上帝的意旨和悔罪的教义。

《四个四重奏》写成于1935~1941年间,借用4个地点为题:《烧毁了的诺顿》指一座英国乡间住宅的玫瑰园遗址;《东科克》是艾氏祖先在英国居住的村庄和村边小路;《干燥的萨尔维奇斯》指美国马萨诸塞州海边一组礁石;《小吉丁》则指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居点的一座小教堂。这是一组哲学宗教冥想诗,中心主题同《荒原》一致,通过事实,抒发对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幻感,生命的幻灭感,齐始终、等生死,“紫杉与玫瑰同寿”,宣扬基督教的谦卑精神。《荒原》的创作,读来自然流畅,明白澄澈,被认为是艾略特登峰造极的诗作。

艾略特的剧作多用诗体。早期的《斗士斯威尼》(1926)未完成。为伦敦某教区募款而上演的《磐石》(1934)是古装表演剧,其中的合唱队台词则渲染教会过去和现在所经历的困难,宣扬它最后必然取得胜利。

艾略特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为坎特伯雷大教堂节日活动而作,写12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厄·贝克特与国王亨利二世的矛盾。贝克特抵抗住各种引诱,最后被国王派来的骑士杀死。

《全家重聚》(1939)以现代题材写犯罪破坏家庭所遭到应有的报应。《鸡尾酒会》(1950)和《机要秘书》(1954)以现实主义喜剧形式宣扬宗教信仰给有罪的人带来自我认识之光,最后一个剧本《政界元老》(1959)则转而歌颂爱情。

艾略特最早的批评著作收在《圣林》(1926)中,以后陆续发表批评文章,于1932年另编《论文选集》(1951年修订),1936年又编成《古今论文集》。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此外还有关于诗剧、个别剧作家和诗人的文章和演讲。艾略特对莎士比亚并不推崇,认为弥尔顿给诗歌技巧带来了坏影响。他认为雪莱概念化,拜伦只供上流社会娱乐。他十分推崇但丁、英国文艺复兴(尤其后期)剧作家、玄学派诗人。他称颂德莱顿的诗歌技巧能给人以惊讶的快感。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他提出一个作家不能脱离传统创作,但能象催化剂那样使传统起变化,这就是作家个人才能之所在。

艾略特还提出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他认为诗人表达思想要找到“客观对应物”,把它配成一副图案来表达某种情感,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

除文学批评外,艾略特还发表过不少有关宗教和文化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的有《什么是基督教社会》(1940)、《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1949)等。

艾略特的创作和评论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对整个西方文坛的影响,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

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1888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兰惠灵顿。父亲是新西兰银行行长。她19岁到伦敦,从事文学创作。她的创作有短篇小说、诗和文学评论,并与人合译过契诃夫和高尔基的作品。

曼斯菲尔德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在德国公寓里》(1911)是1909年旅居巴伐利亚时的试笔,嘲笑了没落贵族和民族偏见,对当地婢仆和妇女深表同情。以后出版的有《幸福》(1920)、《园会》(1922)。她死后出版了《鸽巢》(1923)、《幼稚》(1924)等4部短篇小说集。《玩具房子》写洗衣妇的两个幼女在小学极受歧视,偶然被富家小姑娘邀去家中看玩具房子,遭人斥逐。《园会》中,谢太太穷苦的近邻不幸身亡,遗族正在伤心,她却在园中奏乐宴客。两篇都从侧面表现了阶级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