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当下最美:把握当下,过幸福人生
7825700000013

第13章 有平常心才能享受当下(2)

可是乐曾禅师却没有被这些倒霉事影响心情,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快乐,那么美妙。他用自己祥和平静的心,将所有的坏事都变成了好事,将不顺利的一天,变成了好日子。

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由此,我想起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与好友弘一法师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夏丏尊先生去拜访弘一法师。见他正在吃饭,而桌上只有一碗饭,一碟咸菜,便不忍心地问道:“你不觉得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法师笑着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弘一法师吃完饭,手里拿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看到后,又关切地问道:“没有茶叶,你不觉得太淡吗?”

弘一法师依旧对他淡然一笑:“白开水是淡,可是淡有淡的味道。”

夏丏尊先生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作为故交。他知道已皈依佛门的弘一大师在年少时,也曾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与而今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天一地。

后来,夏丏尊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

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破卷席和旧毛巾同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

我想,弘一法师的快乐,也就在于他将样样看得都好。快乐就是如此,并不在于你真正遇上多少好事,而在于你的心能看到多少好事。一个眼中、心中只能看到坏事、恶事、倒霉事的人,又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

人生一世,会有数不清的坎坷与挫折,也会面临自己和亲友的生老病死。哲学家唐君毅老先生将人生比做四季。青年如春天,壮年如夏天,中年如秋天,老年如冬天。一年四季,各有景象,人生四时,也各有所得。

这真是个很好的比喻,就如同四时的变化般,人生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有时好,有时坏,有时高潮,有时低谷。我们的心也在随着外界的环境而不断地变化,所以才有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情绪。一念而起,心生万象,念念不停。当心安住,以平常心为道时,念念皆住。

四时的变化是我们掌控不了的,人的生老病死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心。

当年幼之时,我们孜孜不倦,敏而好学,纯良友爱,怀雄心壮志;当青年之时,我们奋发图强,以青春之貌、蓬勃之力傲然于世;当中年之时,我们敦厚诚恳,热情友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年老之时,我们从容淡然,以一生所学为社会贡献余热,有如冬日煦阳,温暖柔和。当顺境时,我们享受人生,与人分享快乐;当逆境时,我们蛰伏磨砺,吸取教训,改进自己,重振旗鼓……这一生,岂不是丰盈、美好的吗?

所谓日日是好日,并不是要让你没心没肺、愚昧乐观,而是要你拥有洞透世情后的洒脱与豁达,是对人生每一瞬间都负责的积极态度。

5.不平心从计较开始

平常心人人要有,人人应有,但却不是人人能有。是什么导致你失去平常心的呢?

人都有计较的心理,计较人多己少,计较人有我无,计较我比人多做多少,计较人比我少做多少……就是因为计较,才会引起纷争,使人失去了平常心。

有一户人家,父亲去世时留下了17头牛。他在遗嘱上写明:分配方式是大儿子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9。

17头牛的1/2、1/3和1/9都不是整数,又不能把牛切碎了分配,所以三个儿子很苦恼,每天都为分牛的事情吵架。

有一位长辈,看他们每天吵架,于是就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了他们,说:“这一头牛送给你们,你们就好分配了,省得整天为了计较多少而争执。”

17头牛加上长辈送的那一头一共是18头,这样一来,大儿子分1/2,就是9头牛;二儿子分1/3,就是6头牛;三儿子分1/9,就是两头牛。而9头、6头、两头加起来,一共是17头,还剩下长辈送的那一头牛。于是三兄弟又把这一头牛还给了长辈。

如果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道巧妙的计算题;如果从人生来看,这就是一道人生的大题:你会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不平之事?

其实,得到的多与少并不在于东西的数量,而是在于你的心量。心量宽,懂谦让与友爱,懂珍惜与感恩,失去也变得到;心量窄,看不见帮助与关怀,品不到爱心与慈心,得到也变失去。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不仅是心量,也是道德。有一个后妈,看见继子多吃一口肉就恨得牙痒痒,觉得亲儿会少吃一口;看到继子多添一件棉衣就偷偷扯下几两棉花,补进亲儿的棉袄里;她故意让继子去扛砖挑水,专干粗重的活儿,让亲儿在门口坐着晒太阳,美其名曰看家护院;她送继子去当学徒,给人端茶倒水,饱尝艰辛,送亲儿去读书,希望他长大后考取功名。

继子与亲儿,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无疑是亲儿。

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继子勤劳能干,吃苦耐劳,成为东家的得力门徒。东家把掌柜一职交给他做,从此顺风顺水,生意也越做越大。而另一个被母亲溺爱的亲儿子,游手好闲,有书不好好读,终日惹是生非,眠花宿柳,整个家都被他败光了,而他全无本事,做什么都不行,最后沦为乞丐,连累老娘晚景凄凉。

这时再看,继子与亲儿,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不问便知。

所以,计较多与少是最无谓的,因为在数量上无法体现,而是要用心量和道德来衡量。

《佛光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怀恨、不怨尤,就会少烦少恼。”我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嫌隙太多、常常怨天尤人,当我们摈弃怀恨与怨尤,尽量把心放开,少一点儿计较,快乐当然不请自来。

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计较?很简单,两字而已:体谅。

人与人交往,应谨记体谅二字,无论是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公司同事,都要靠体谅维系关系。否则就会心生嫌隙,关系也不会长久。

体谅并不只是简单的不与人争,那未免有些消极。更多的是要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与喜悦。

当你总能体谅他人时,心境便会平和,为人不骄不躁,眼界宽了很多,耳朵也聪敏了很多,能看到许多以前看不到的,听到许多以前听不到的。这时你就变得敏感了。我所说的敏感,并不是指对嘲讽、排挤、伤害敏感,而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提升了,一丁点儿细微的小事,也能触动你温柔的神经,让你始终生活在幸福之中。这样的人生,美哉!

6.人生的每一层楼你都想做些什么

远在夏商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20年。新中国成立后,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到了50多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现在已经可以到七八十岁了。

80岁的人生,于年轻人想来真是漫长,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老年人想来却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近日来,读到星云大师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关于人生80岁的小故事。细细品来,觉得颇有哲理。故事是说从前有两个兄弟出去登山,下山后准备回到住在80层楼的家。这时大厦的电梯发生了故障,不能运行。兄弟俩自认为是登山好手,这区区80层楼怎么能难倒自己呢?于是就自行爬楼,不等电梯。

爬到20层的时候,兄弟俩并不觉得很累,继续努力向上爬。到了40层的时候,他们开始觉得两腿发酸,身上还背着登山时的很多行李器具,此时更显得沉重了。于是他们决定暂时把背包放在第40层,等有电梯可乘的时候再回来取。

当他们爬到60层的时候,已经气喘吁吁,基本没什么力气往上爬了。可他们一想,只剩下20层了,干脆咬牙坚持到底吧。于是在爬最后这20层楼时,他们大汗淋漓,举步维艰,等到坚持爬完时已经筋疲力尽了。

终于可以进家门了,然而,当哥哥把手伸进兜里准备拿钥匙开门时,突然大喊:“糟糕!钥匙放在行李中,在40层没有带上来!”

顿时,兄弟俩像泄了气的皮球,感到一片茫然。

这80层楼梯,象征着人生80年的岁月。前40年,身强体壮、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力强、工作卖力,对生活充满热情。40岁以后,事业稳定了,或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地位,或为糊口奔波,不论如何,也是铆足了全力在奋斗。而到了60岁,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了,已经阅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可令人格外激动或沮丧的了。到了80岁,两鬓斑白,牙齿都掉光了,腿也站不稳了,当颤抖地伸手想要掏出开启生命奥秘的大门时,却发现幸福的钥匙还放在沉重的行李中,不知落在何处了。

这些沉重的行李,可能是需要赡养的高堂,可能是需要照顾的儿女,可能是事业、爱情等等。在往上爬的过程中,为了减轻负担,我们会将这些逐渐地放下,可是等到老了时再回首过去,却发现幸福已经不知去向了。这悠悠80载,除了累,什么也没有留下。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能干,多么聪明,如果没有把握当下的能力,那么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也摆脱不了痛苦的感受。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一生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是没有弄明白怎么样才能活在当下。等他们明白了当下的重要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人生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像陀螺一样忙着转个不停。于是,近年来人群中便掀起了一股“慢”风,即慢生活。“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工作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快速的生活虽然让你在人生的路上跑得很远,但很可能错失沿途的美好风景。已至耄耋之年的金庸先生就是个慢性子的人,他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