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7840400000020

第20章 养成善于自我调节的好习惯(5)

从他的叙述中,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中,这位心理教师已经清晰地看见女孩怎样走到今天。虽然这位心理教师听到的是一件相对孤立的事情,但几乎可以肯定,孩子父母能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那样想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那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积淀已久的一个问题,高考只是把问题往更坏处推了一把。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如果时光能倒转,这位心理教师愿意去帮忙,去对那个孩子父母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应尽可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越是实事求是,你女儿的人生就越是顺利,孩子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会让你们更骄傲。

卢梭说:“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极的,同时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把这句话从对待他人那里推到对待自己上,就可以这样理解:人在针对自父母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就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不过它可能同样是“难于实践的”。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坚实地踩在地上。

不真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长以身作则,注意从言行上影响,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那些杰出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坚定的意志、开创性的勇气,有高度的认识,无不透露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无不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的成果,莫不是植根于实事求是这一坚实的土壤。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怀。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话题,探究没有穷尽;实事求是又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需任何技巧即可处处实现。这四个字素颜无痕,却给人以最好的保护;极尽平实,却给人带来光彩。给予孩子这四个字,真是比给他黄金更珍贵啊!

培养孩子缓解压力的能力

大人有心理压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孩子也会有心理压力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却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学校,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等,这些都是使孩子产生压力感的原因。

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面临毕业考试都感到有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父母、老师、考试和作业。其中,孩子们提及最多的是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这些举动在无形中给他们施加了压力。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的甚至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那么,在这一矛盾阶段,父母的哪些话会给孩子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呢?举例如下:

1.攀比型:“你看看别人考几分,你呢?同一个老师教的,你也不比别人笨,怎么就是考不好呢?”

2.吓唬型:“就靠你现在这样,什么好学校都不能进,只能去些低端的,到时你连高中都考不上,这样下去,你只能去干……你想想,你到时总担心下一顿有没有得吃,你的日子能不难过?”

3.督促型:“要毕业考了,不许玩,不许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别看课外书了,快复习语文、数学、英语吧!”“快做作业,做好了做考卷,多做题,拓展知识面!”

4.谬论型:“你如果考不上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没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工作,以后你吃不吃得上饭都是个问题!”

5.鼓励型:“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个好中学,不能让我们失望,给你的爸爸妈妈争光!不能再想着玩了,好好冲刺一把,为你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孩子处于成长中,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感、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成长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问题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

综上所述,孩子也是会有心理压力的,父母们要学会帮助孩子减压。

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的及时帮助。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事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差,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会产生诸如抑郁症、厌食症、睡眠障碍等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为家长,如果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就能觉察孩子是否面临压力以及压力的程度如何。

当孩子面临压力时,行为方面常表现为爱说假话、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情绪上常表现为爱哭闹、不讲理,常常感到害怕而纠缠着大人,睡眠不稳,夜惊(从睡梦中突然惊醒甚至坐起),梦魇以至梦游等;身体反应是经常持续(用力)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等;精神反应则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爱忘事,爱胡思乱想,说话含糊不着边际等等。

发现孩子出现某些上述反应时,家长应多与孩子接触和交流,帮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压力。比如,可给孩子纸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给孩子一个故事开头,让他续编故事;让孩子提出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当孩子从梦中惊醒时,安慰他之后,让他说一说都梦见了什么。而且当孩子叙述时,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提建议或下结论。这些活动,可以使家长比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了解使孩子感到压力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减轻或解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