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管人用人的21种手段
7840600000030

第30章 正人正己(2)

(7)让手下人有机会接触你。如果可能,每天将你办公室的大门敞开一会儿。自己接电话,虚心对待各种意见,甚至是批评你管理方式的意见。

(8)用手下人喜欢的方式称呼他们。如果你的女秘书比你年长,即使不比你年长,也要使用合适的称呼(小姐、夫人或女士)。

(9)小处着眼,礼让他人。管理者是有权者,因此,你应该在小事上表现出谦让,让你的手下人感到自在些。当一个手下人进入你的办公室要和你谈话时,让他坐下。当下属和你长谈之后要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起身道别。当一位下属度假或外出一段时间返回公司时,要与其握手,亲切地表示欢迎。

(10)不要把手下人当做你的仆人。下属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唯命是从的。你应该自己去拿咖啡,自己结算自己的收入,自己为度假去购物。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机械化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却值得一提,那就是在关键时刻,解放军的指挥员总是喊:“同志们,跟我冲。”而国民党的指挥员总是喊:“兄弟们,给我冲。”一个是“跟我冲”,另一个是“给我冲”,一字之差,结果却截然不同。其实,不管何时,管人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永远都是真理。

道德风范最能收服人心

做人要讲操守。最聪明的做法是自己要能起到典范作用,别人才能服从你。

实践出真知,一次亲身的经历所得到的经验胜于一个个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范仲淹一生心怀天下,不论讲学还是办事都亲力亲为、勤劳恭谨、一丝不苟,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管人效果。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监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西溪镇税,后历任大理寺丞、监楚州(今江苏淮安)粮料院。在这期间,范仲淹虽官位卑微,却处处以天下为己任,办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范仲淹监泰州西溪镇盐税仓时,泰州一带海堰年久失修,每年海浪袭击,使农田大面积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看到这种悲惨情形,范仲淹思绪翻滚,便向发运副使张纶上书,请求修海堰,保民田。张纶将范仲淹所言之事,上奏朝廷,并言泰州兴化县每次遭受的袭击最重。于是,朝廷任命范仲淹兼任兴化县县令,主持修筑海堰工程。

范仲淹接到任命书,立即组织民夫开始修筑海堰。不巧的是,动工的第一天便遇上下大雨,使汹涌的海浪冲上堤岸,一百多民夫被海浪卷走,丧身大海。遇上这样不吉利的事情,范仲淹一面安慰死难者的家属,一面重新召集民夫。当时,迷信的老百姓说:“龙王发怒,堰不可修!”一时间人心惶惶,但范仲淹镇定自若,力排众议,耐心劝说。朝廷闻知此事,也派使者来到兴化,准备罢修海堰之事。淮南转运使胡令仪非常支持范仲淹,上奏朝廷说:“海堰之事不可废!堰成,则民安,利国利民。”在胡令仪的一再坚持之下,朝廷召回了使者,允许继续修筑海堰。

范仲淹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他胸襟博大,能够抛开个人利益,去完成惊天动地的大事。特别是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他手段强硬、意志坚强、品性出众,总是把各种不利的因素除掉,坚韧不拔,直到有了结果才甘心。一个人只要有了韧劲,没有忍不过去的事。

通过一年的努力,长达数百里的海堰竣工了,从此泰州百姓再也没有遭受海浪的袭击,过上了平安的日子。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纷纷改姓范,一时传为佳话。

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因病去世,范仲淹因母丧去官,寓居应天府。当时,枢密副使晏殊因忤旨被贬为应天府知府,晏殊早就听说过范仲淹的大名,见其守母丧无事,便请其执掌府学,教授生徒,范仲淹接受了晏殊的请求。

自唐末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多废,大宋王朝的仁人志士为教化民风,每到一处往往兴办学校,晏殊、范仲淹无不如此。范仲淹来到学校之后,与生徒同甘共苦,甚至常常居住在学校中,顾不得回家。对于督学之事,范仲淹勤劳恭谨,一丝不苟。

除了严格要求生徒之外,范仲淹也非常爱护他们。每次为生徒出题目,让其写诗作赋,范仲淹必事先依题目亲自写诗或作赋,以试其难易,避免出现生徒作不出或者太容易而达不到训练生徒的目的这种情形,充分体现了范仲淹作为一个教育家应有的风范。

就在范仲淹去官督学期间,他仍然不忘忧国忧民,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洋洋洒洒地写了万余言上奏朝廷,大略云:“孝者,天下之根本也,其孝不逮,岂可忠乎?所以臣冒哀上书言国家大事,不以丧母之痛而敢忘天下之忧。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臣,遴选举,敦教育,养将材,保直臣,斥佞臣,使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杜奸雄滋生。”

范仲淹的慷慨陈词,被宰相王曾看到。他感到非常惊奇,认为范仲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待范仲淹守丧期满后,适逢朝中馆阁缺人,晏殊没有推荐范仲淹而推荐了另外一个人。王曾知道后,厉声对晏殊说:“你明知范仲淹的才能而不推荐,怎么能这样呢?我已将公所荐之人勾掉了,请荐范仲淹!”

晏殊见王曾这么爱才心切,心中生愧,听从王曾的建议,推荐范仲淹就职,不久朝廷便任命范仲淹为秘书阁校理。在任秘书阁校理期间,范仲淹常常手执经卷,与诸位学者进行辩论,回答他们的质问,从不困倦,所讲经义,甚为精当,人皆叹服。正如晏殊在推荐范仲淹时所说:“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讲习艺文,足不出户,独守贫素,儒者之典范也。”

范仲淹还常常以自己的俸禄接济四方游士,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竟然使几个儿子不得不共用一套礼服,轮换穿着外出。至于议论天下大事,更是言辞激切,奋不顾身,时人以为忠,甚至有人说:“大宋士大夫论事尚风节,乃范仲淹倡之也!”

有的人做人做事的时候并未故意立威,但是他的道德风范使他不怒而威。一旦具备了范仲淹这样的道德影响力,管人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以人品和风范立威

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善于用人品和风范来为自己立威。

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示之。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列第一,房玄龄封爵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房玄龄进位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爵魏国公。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公为仆射,应当为朕广求贤才,听说公日阅牒讼数百,岂有暇为朕求贤人哉?细小事务归左右丞,大事公预之即可!”房玄龄深以为然,觉得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有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议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为政之道,应当用法宽平,早晚尽心,恐一物失其所。闻人有善行,如己有之。不以求全而责于人,不以己之所长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公言甚是,朕以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于南夷之地,诸葛亮卒后,廖立、李严悲哭不已,非至公能如此乎?朕非常仰慕前世之明君,公不可不效法前世之贤相也。”

尽管房玄龄忠心耿耿,但也有人对他不满,出言诬陷他。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国公萧璃,性格狷介,与群臣多不合。他见房玄龄深得唐太宗赏识,便心生嫉恨,趁机向唐太宗进谗言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诸位大臣,朋党不忠,陛下不知详情。他们执权顽固,只是未反罢了。”

唐太宗说:“卿言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以待之。人不可求全责备,应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朕虽不聪不明,还不至于不知善恶好坏!”

萧璃听了唐太宗的话,非常羞愧,内心十分不安,唐太宗念其有功,不忍加罪。唐太宗对房玄龄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房玄龄因微过被谴,归于府第。褚遂良上奏说:“房玄龄自义旗初建始,翼赞圣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今玄龄并无不赦之罪,岂可弃之!陛下如果嫌其衰老,可奉劝使之退休,不可以微小过失而弃数十年之勋臣。”

唐太宗觉得褚遂良说得有理,便有些后悔,急忙派人召回房玄龄,但很快又因一点小过失,房玄龄再次被谴,归于府第。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临幸芙蓉园,房玄龄听说之后,急忙让子弟洒扫庭院,告诉他们说:“皇上的乘舆马上就会来到。”房玄龄的子弟颇为疑惑,以为他老糊涂了。就在这当儿,唐太宗果然来到房玄龄的府第,载之还宫。

相传,当时京畿一带大旱数十天,唐太宗载房玄龄回宫之后,便下了一场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欢呼雀跃,说:“此乃陛下优待房玄龄之故也。”由此可见,房玄龄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堪称贤相,深受人们的爱戴。

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满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世袭之事,并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应为众大臣做出榜样,不可贪图功名,便上奏唐太宗说:“陛下,臣已身居相位,又封宋州刺史,这样恐使大臣们追逐名利,惑乱朝政,臣以为不妥,请陛下先罢臣的刺史职位,以正大臣视听。”

唐太宗深以为然,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其爵梁国公。房玄龄辞谢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非常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日能如此行动,皆玄龄之功也!”

后来,房玄龄加太子少师,当他初至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欲拜之。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辞不受。东宫的诸色人等,见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进位司空,仍旧总领朝政。房玄龄觉得自己居相位日久,恩宠隆极,累次上表辞位。唐太宗派人对房玄龄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赖公已久,一日而去良佐之臣,朕犹如亡去左右手一般。公筋力犹健,精力未衰,再勿辞让。”

但作为一个人,房玄龄也有一些自身的不足,有时过分地依从于唐太宗,不如魏徵敢犯言直谏,魏徵就此也曾批评过房玄龄。

唐太宗、房玄龄听了魏徵的谏言,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赞叹魏徵耿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房玄龄也不免有过错,但毕竟是瑕不掩瑜,他的人品与风范不失为大唐贤相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