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7870800000010

第10章 携手相伴:温暖在路上(3)

她情急生智,站在阳台放置的木箱上,一蹬一侧蹿,左手便搭上气窗下沿,脑袋顶开气窗钻了进去,上半身也钻了进去,下半身怎么进去的她忘了,但她就这样钻了进去。

真的是有惊无险。她赶紧去客厅拿放在桌上的一串钥匙,并拴在了腰带上。钟书下课回来时,富于人生智慧的杨绛已经恢复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一转眼,一学年便过去了。钱钟书考试完毕,两人便把行李寄放在达蕾女士家,携手到伦敦和巴黎"探险"去了。走前杨绛还与达蕾女士约定,暑假过后他们将搬进她的另一所稍大的房子。

杨绛说:"这一学年,该是我生平最轻松快乐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读书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说无忧无虑。"

钱钟韩在暑假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德国和北欧旅行了,所以他们在伦敦失了向导,只得自己继续探险:从寓所到海德公园,再到托特纳姆路的旧书店,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西头的富人区走到东头的贫民窟。

到了巴黎,他们还没来得及领略一下别样的法国风情,钱钟书便接到了政府当局的电报,派他以"世界青年大会"代表的身份去瑞士日内瓦开会,而杨绛也被一位住在巴黎的共产党员邀请,成了"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

这样,夫妻两人便一起去了日内瓦。对此,杨绛得意地强调:"我和钟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份,不是跟去的。"

开会期间,每场重要会议,他们两个都参加,但遇到可以溜的会,他们一概开逃,继续未知的"探险"。有一次,两人漫无边际地走在窄狭不平的山路上,不知不觉便到了莱蒙湖边,他们心血来潮想要绕湖一圈,但后来越走湖面越宽,压根没法绕一圈。

大会落幕后,二人又去巴黎玩了一两个星期,才回了牛津。有人说,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如他们那般,同相爱之人进行一场随遇而安的旅行,该是怎样的浪漫。

还记得那首老歌的永恒旋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直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时间仿佛静止了,这首歌唱哭了多少人,又唱醒了多少人。时过境迁后,又有多少人羡慕这样的生活。岁月斑驳,憔悴了容颜,苍老了鬓发,但相爱之人依旧紧紧相随。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婚姻,便是有质感的生活。

俗世中的浪漫,就缀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浓情不语,静水流深,一顿亲手做的温馨早餐,一道对方念叨许久的菜,哪怕只是一句贴心的关怀话语,都能温暖爱人的心。

青春,人生,那些过往,总是在蓦然回首时现真醇。几十年后,钱钟书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生命新芽

人生短暂,总会留有遗憾。于是,悲观者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虚无,乐观者则认为得与失之间渗透着残缺的美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凡人总有入土的一天,于是,人们格外关注血脉的传承与延续。

孩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西方。古代时,便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词。如今终将化为尘土,回归大地,那么,恐怕只有婴儿的一声清脆啼哭,才能解救这一个关于生命的命题。

当然,于钱钟书夫妇而言,他们断然不会如此狭隘。生命的传承只是一种抽象的规律,生活中可以随处捕捉的温暖和感动,才是最重要的。从巴黎返回牛津的途中,他们也喜悦地收获了爱情的果实──不知不觉中,一个小小的生命,开始孕育和成长。

当杨绛开始察觉身体的微妙变化时,心里也充满了期待和新奇之感。他们如同所有年轻的夫妻一样,经常讨论这个婴儿的未来,天马行空地想象即将到来的一切。钱钟书更是暗暗希望,即将出世的是一个女儿,未来成长为如妻子一般温婉智慧的完美女子。

在杨绛心里,则期待孩子未来如丈夫一般博学睿智。由此可见,他们都将自己最爱的一切,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同样,也可以看出在他们彼此的心中,对方都是最完美的另一半。

陌生的国度里,是不一样的事业,每天接踵而来的各式挑战。这个小小的喜悦,便是他们最甜蜜的收获了。后来,他们的愿望都变成了现实,女儿钱瑗如母亲一般温暖宽厚,如父亲一般学富五车。

一边是学业,一边是爱的结晶。钱钟书夫妇的生活过得充实而美好。随着月份的增多,杨绛的孕期反应也越来越强烈,在甜蜜的折磨中,她只得将重心调整到孩子身上,创造一切条件保证让她健康出生。

孕育生命是女人的天性,她经常轻轻抚摸自己的肚子,感受宝宝忽而伸展的小手小脚,她觉得,她们之间的私密对话就这样开始了。这个世界有很多残缺,可是他们愿意用满满的爱来填补。

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对于两位名满天下的作家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作品,仍是孩子。为了给妻子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也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钱钟书跑前跑后,查找了好多信息,咨询了不少专业人士,最后为杨绛在英国的产院定下单人病房,并请院长为他们介绍专家大夫。院长为钱钟书推荐了斯班斯大夫,这是医院最好的大夫,并且他的家与钱钟书夫妇的住所很近。

对于女人来说,生产是一个充满了痛苦和挑战的过程。之后,她甚至不愿回忆起那一天。她仿佛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并一度昏迷过去。还好最后一切顺利,当她睁开双眼的时候,看到了所有人焦急的目光,床边围了许多的护士。

她们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说:"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勇敢的女人。"她被包裹在一个法兰绒的布包里,像是一个粽子,虚弱地微笑着。她平静地听护士们讲述那个惊险的过程,仿佛事情已经彻底与己无关。当被问及,为何不大声喊叫时,她淡淡地说:"既然喊叫也仍是会疼,那又何苦浪费力气呢?"护士们更加瞠目结舌,惊叹这位中国女人的韧性。

对于钱钟书来说,这一天过得坐立难安。整个过程中,他不能与妻子见面,但是心里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日里,他来到产院四次,被医生劝说回去后,仍然不放心,再返回来。寓所与医院之间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所以都靠步行,一日往返四次,可见他的内心焦急。

孩子诞生后,医院告知钱钟书,是个女儿,钱钟书心愿达成,笑得合不拢嘴,但是产妇太过虚弱,医院仍然禁止他们见面,他只得再次独自离开。直到杨绛完全脱离危险并清醒过来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妻女。

古往今来,文学巨匠皆才华横溢,但是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若是遇到了自己身边的事儿,反而口才拙笨起来。见到白白胖胖的初生儿,钱钟书自然心潮澎湃,可是却头脑空白,说不出一句诗歌及优美词汇,只是傻笑着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面临生命中最大的喜悦,也只有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才能阐释。最懂他的,莫过于杨绛。她明白,丈夫那笨拙的话语里,蕴藏着怎样的按捺不住的震动与惊喜。

休养期间,护士们常常笑着揶揄杨绛,有如此一位好丈夫真是有福气,光是生产那一天,就奔波了四个来回。杨绛听到此话,才知道丈夫对自己与孩子的牵挂,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有些心疼,学业已经很繁重,她担心钱钟书会疲累。

有了孩子之后,钱钟书更加心疼妻子。他始终忘不了女儿出生的那天,自己因为恐惧而颤抖的双手。在后来的很多年里,他经常在女儿的生日里重复一句话:"这是你母亲的受难日。"他们共同为女儿取小名阿圆,并对阿圆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与保护。

阿圆的出生,灵动了钱钟书与杨绛的生活,更加升华了他们的爱情。二人世界又多了一个小小的支点,让这段关系更加稳固。

钱钟书和杨绛都不喜政治,但奈何形势逼人,他们不得不抉择一番。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祖国的大半疆土已相继陷落,法国被纳粹德国虎视眈眈,他们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他们原打算攻读学位,并已经开始准备博士论文。但如今,法国并非久留之地,他们已无心逗留,只想快点回到心心念念的祖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