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787400000056

第56章

第六章第5节南宋之前:寡妇再嫁,日子过得还不错

程颐大喊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北宋理学强烈反对寡妇再嫁,惹得人心惶惶。而此时有不少再婚的妇女,生活并没有受什么“失节”的影响,从几个名人的母亲再嫁的生活来看,她们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范仲淹之母

众所周知的有《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的母亲,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就带着他再嫁朱姓,朱家给他改名叫朱说。

范仲淹与朱氏兄弟一起读书,继父和异姓兄弟都待他不错。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就主动拜别朱家,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等当了广德军司理参军,就迎接母亲到家中奉养,恢复自家姓氏。范仲淹对待母亲很孝顺,母亲故世,辞官守丧。他经常回忆母亲生前的情况,母亲在世时家庭经济不宽裕。后来虽然富贵,但仍保持简朴的优良作风。家里不来客人就不吃肉;妻子的衣食也以温饱为准则。可是对待同族亲友却乐于帮助,他为此捐田建设范氏义庄,赡养同宗族的亲人。

张贵妃之母

《宋史?张贵妃传》中记载,宋仁宗张贵妃之父张尧封曾任石州推官,因为死得早,遗下妻子钱氏、女儿(张贵妃)和庶子化基。钱氏希望得到张氏族人的帮助,教育子女成长,遭到拒绝后,她不得不把女儿卖给齐国大长公主家,自己改嫁蹇氏,生子守和。后来公主家把张尧的女儿送进宫中,由仙韶部宫人贾氏教养,当仁宗在皇后宫中饮酒时,看到张女演奏很好,就封她为贵妃,张尧也被追封为清河郡王,钱氏受封为齐国夫人。张贵妃的哥哥化基、异父同母弟蹇守和,都得到官职。

宁适之母

北宋学者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记载着宁适之母改嫁的事情:宁适之父宁直,宋真宗时进士,在慈县令位置上死去时宁适还是个小娃娃。宁适之母李氏改嫁洛阳人赵州太守任布,把宁适寄养在宁氏宗族中。这些任布是不知道的,有一天任布的客人问他,尊夫人李氏前夫的儿子还好吧,问得任布都糊涂了,等回去了问李氏,李氏哭着说:“我嫁你时,怕小孩连累你,就把他留在宁氏族中了。现在听说宁家破落,小孩也不知道流落在哪里了。”任布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李氏这么一说,他接下来花很多钱找到了宁适,收养家中,改姓任氏。任布待他如同己子,还让他接受正规的教育。任布官枢密副使时,要推荐宁适做官,李氏很感动,但是辞谢了。她对宁适说:“你是宁家的儿子,亲生父亲死了没地方容留才到这里,你应当自立,以刻苦学习取得功名,这样我死了才能瞑目。”宁适听从母亲的教导,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并做了官。等到任布死后,宁适如同亲生父亲故世一样,解职服丧。后来奏闻朝廷,宁适归宗,但宁、任两家世为婚姻,关系不断。李氏一身兼顾宁、任二家,教子善,终如其愿。

郭稹之母

《宋史?郭稹传》中记载着郭稹为改嫁母守孝的故事。郭稹年幼丧父,母亲边氏改嫁王姓,生儿育女。郭稹后来考中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集贤校理。等到母亲故去,要求解官服丧。礼官宋祁认为郭稹的服丧是过分行为:边氏在王家已有人给她戴孝,而郭稹没有叔伯兄弟,郭家靠他一人承祠,不应当为出嫁母守孝了。宋仁宗还就此事让群臣议奏,侍御史刘夔认为若儿子不为母亲守丧,则是他们间的关系如同陌生人,“则必亏损名教,上玷孝治”,因此应当同意他的要求。仁宗最后也准许郭稹解职,以实现他的守孝意愿。

宋代的这些儿女对寡母的改嫁没有什么怨恨,丝毫不以母亲改嫁为耻,生的时候养老死的时候守孝,为人子之道,唯恐不得尽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束缚寡妇的思想他们是不承认的。范仲淹、张贵妃、宁适、郭稹等人对改嫁母的态度合乎人性,让母亲安于晚年。体贴母亲,产生使她们晚年幸福的强烈愿望。此时,守节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到了南宋才逐渐有了市场。

随着“失节事大”在社会上的流行,对于为再嫁妇女的守孝制度,朝廷规定了这样那样的制度,但是在民间尊重出嫁母的依然大有人在。《元史?李鹏飞传》中记载:池州人李鹏飞,生母姚氏是妾,受正妻欺凌,出嫁蕲州罗田朱姓。鹏飞长到19岁,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决心去寻找生母,足足找了三年才见到。这时朱家正患流行病,鹏飞把母亲接到家中,奉养一个时期又送回朱家,后来经常去探视,母亲死后,每年都带领子孙去祭祀扫墓,他与严重歧视再婚的妇女,不愿意寡母再嫁的人产生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