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10

第10章 教育的尺度是什么(2)

只要是人,不论多大年纪都需要别人的鼓励来加强内在的自我认定,这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的突破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肯定,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表扬和赞美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英国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表示“人在自信的情况下,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500%以上;没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发挥出自己能力的30%。”

赞美其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指导力量。赞美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力差,成人的引导、奖励与赞美至关重要,孩子需要用“赞美”作为行动准则。赞美孩子,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家长若想要孩子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去做,就必须肯定孩子积极的一面,鼓励他继续往好的方面发展。家长对孩子小小的成功表示赞美,可以强化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激发他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也有助于融洽家庭气氛。赞美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奖励,是一种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心理的满足的奖励手段,是奖励的最高境界。

奖励孩子是门艺术:

1.注重精神奖励。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想要让孩子长久地保持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精神上得以保证。国外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经常表扬、肯定孩子勤奋、刻苦的行为,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使学习行为更为踏实、长久。当精神力量化为孩子的习惯和毅力时,孩子对于学习的动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2.正确引导孩子正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有些家长以为只要奖励孩子的成绩,孩子就会努力学习,但是家长忘记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孩子很容易为了奖励而铤而走险。家长的奖励往往集中在孩子的考试结果,从不奖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付出,最终导致孩子“短视”的“市场性格”: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缺少长远打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无疑是将孩子引向了一个大的深渊。

3.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万事大吉,大奖特奖,其他诸如德、体、美、劳等则无所谓。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结果,导致孩子畸形发展,造成一批高分低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孩子的出现。

4.要坚持原则。现在往往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有些父母则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和奖励,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混淆了是非观,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如果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给予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不要说好话。奖励的有效性往往在于它的必要性,无效的赞美和奖励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5.奖励要保持时效。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应当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如果一时忘记了,也应该设法补上去。

在孩子正在进行时的奖励往往最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做一件事时别人的一个肯定可以让他干劲更足。

6.赞美要具体,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这容易让孩子对自己的缺点也误解为好,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但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孩子会沾沾自喜。比如孩子游泳学得很快,家长可能会直接赞美道:“这孩子真聪明,一学就会。”这种赞美显然不恰当,很容易滋生孩子的骄傲情绪。而应当就事论事:“游泳学得真快。”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孩子的心很敏感,要把握奖励的度。

同时家长也要避免几种不恰当的赞美:

1.不要滥用赞美的力量。

有的爸爸妈妈习惯性地对孩子用“真乖”、“真好”、“真聪明”之类的话加以肯定,这种过于频繁的赞美,只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反而起不到鼓励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不赞美就不去做”的错误意识。赞美的有限性是起充分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不要通过比较来肯定孩子。

记得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有两个孩子因为争着玩一个球产生了小摩擦,其中一个孩子自鸣得意地说:

“我妈妈说了,你不如我聪明,经常做错题,这个应该我来玩。”

另一个孩子红了脸,低下了头,任前一个孩子拿走了球。这是我们的教育出现的偏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不比较别人的长处,只比别人短处的情况下,只会让孩子变得盲目和过于自信,形成自以为是、骄傲、瞧不起别人等心理。

三、真正的自由

孩子们都希望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情,比如可以连续打上七八个小时的电脑游戏,可以到游乐场想玩什么玩什么,可以在饭桌上挑食或剩饭,总之孩子们希望可以自由。记得有个孩子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我多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只小鸟,外面的天空那么大,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然而我现在只能这样感慨,在家里、在学校、在各个地方我都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束缚。自由,我要的自由,你在哪里?”

孩子们虽然渴望目由,但是他们并不懂得自出的真正含义。

在他们单纯的想法里,自由就是无拘束,自由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他们是把自由同绝对自由等同了起来,一旦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受到了限制,就感觉自己的自由被侵犯了,就会产生抑郁、烦躁、抵抗甚至敌对的情绪。如果任由孩子将这种情绪自以为是地发展下去,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走向报复、反抗的心理畸形中.。

所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对自由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社会约束的必要性,孩子才能在社会规范范围内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力,否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必然就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约束的存在是为了保证自由的实现,这些简单的道理需要家长反复地向孩子讲解和告知。孩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决定了孩子在社会中健康地发展。

夏威夷的教育给我们的家长提供了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由的有效途径。地处太平洋中央的夏威夷,是东西方文化和各类人种汇集的地方。也许是各种人种的长期混居,所以人与人之间显得特别平等,小孩子在这里也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其中有家中国人迁居此地,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在路上见到老师都尊敬地喊“老师好”。这是他在国内的幼儿园受到的正规礼貌教育。但是这一行为让旁边的孩子很不解,而且那些老师也觉得非常不自在。后来才知道,在这里叫老师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

老师只是你的朋友,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是长辈,更不是孩子的领导,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每一句都是对的,是不需要全听的……老师认真地跟孩子讲述这些当地的习惯和教育模式,孩子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他。直到他发现老师让一个孩子过来洗手,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头也不抬地说了声“NO”,老师没批评他,只说了句“II’sOK”时,他才深信不疑,渐渐放开胆子,也敢对老师直呼其名,甚至于说“不”了。慢慢地,他回到家里,也随意地叫父母的姓名,对父母的一些命令也不再全听。

中国父母对这些很不能理解,而且对孩子大打出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后来,一个很热心的邻居告诉他们,在夏威夷,成人是绝对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有他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不是绝对的,也是在一定的约束范围之内的,是在一定的原则范围之内的自由。在做事情之前,老师和家长应该把原则和范围跟孩子讲清楚,在原则和范围之内,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

在夏威夷,有过这样的两个例子,对这对中国父母的影响很大。一个例子是,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参观园里的厨房,进厨房前,老师向他们提出要求“Notouch”(不准动手),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进厨房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参观和提问了,但如果有人企图触摸任何东西,老师和工作人员会立即制止他,并批评他违反了要求。还有一个例子是,在课堂上,当老师或某个小朋友讲话时,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插话,如果哪个孩子这样做了,老师会马上制止。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老师甚至会请你“Timeout”(暂时退出)。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你做任何事情是你的自由,但你不可以影响到他人;如果你影响了别人,那你便没有自由了。

给家长的教育建议如下:

1.多向孩子讲述自由的含义,让孩子明白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限制,他就可以享受自由。自由必须要以约束为前提,没有约束的自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为其他人考虑。

2.向孩子讲述各种规定,让孩子明白规定的重要性,比如过马路时可以向孩子讲述交通规则,在饭店吃饭则要向孩子说清楚在公共场合要遵守的规则,其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让孩子明白约束无处不在,这样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和自己的安全。

3.在家里,和孩子约法三章,告诉孩子他的自由的底线在哪里,为什么将他的底线定在这里,不遵守这个约定所要承担的后果和遭到的惩罚有哪些。只有理解了约束才能体会自由的意义。

教育名言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列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邢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

——休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