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11

第11章 父亲应该做什么(1)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认为,母亲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这不仅包括生活上对孩子的照料,也包括对其思想认识的教育,这无意中就把父亲本应承担的那部分教育责任也附加在了母亲的身上。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母亲是无法取代父亲的作用的,父亲在教育中的缺席无疑给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现在我们呼吁父亲角色的回归,呼吁父亲们担当起教育的重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职。

在美国1998年6月的《Parents》杂志中,父亲被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8.父亲支持妻子;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看过之后,作为父亲的你是否突然领会了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呢?是否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放下举起的棍棒

不知道我们的家长都是怎样和孩子进行心理的沟通的,有些时候,我们的家长给孩子的答复往往是举起的棍棒,虽然这些情况似乎在减少,但我们还是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听到了孩子的哭泣。

2000年4月北京市郊8岁男孩儿王闯因撕碎作业本,不认真学习,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打成肾衰竭,以致生命垂危。

2001年1月24日晚11时30分,郑州市16岁的少年张某回家后,发现父亲又在打小妹,他一刀将42岁的父亲捅死。长久以来“打孩子”是张家父子(女)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到底挨过父亲多少次打,他已经记不清了,这次他再也忍不住了。

2001年4月26日,湖南衡阳县洪市镇李家村15岁的儿子投毒毒害全家,在交代作案动机时,他说:“父亲总是打我,把我不当人,我这么做只想报复一下。”

看过之后我们的家长是否感到了脊背发凉,打他们是为了他们好,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呢?难道我们的孩子也变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了?

家长们很委屈,孩子是自己的,打孩子谁不心疼啊,“打在儿身,疼在娘心”,本来打孩子只是想让他往好的方向走,可怎么到了最后却走上那么一条路啊!家长面对悲剧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亲生骨肉怎么会对父母下如此毒手?其实很简单,“打”

掉了一个人的自尊和人格,他什么都没有了怎么会顾及亲情。孩子也很委屈,只是犯了点小错误,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至于大动干戈,对他们拳脚相加吗?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爸爸们举起的手也不知道该落在哪里了。教育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我们就得胃考了。

在家教方面中国有句流传甚广的古训,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

那么这棍棒底下到底出了多少孝子,多少才子?棍棒只是一种形式,教化的形式,它所对应的应该是强制性,甚至有点独裁性。

在现在的教育中,棍棒成了横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把双刃剑,锋利的刃割伤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心,也有父母的心,它不但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而且当子女忍无可忍时,往往会出现反暴力事件而造成令人心寒的家庭悲剧。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他萎萎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去,则如暂出笼的小禽,他不会飞鸣,不会跳跃。

如此看来棍棒底下决走不出孝子,决走不出才子,因为这些孝子,还没等高飞就被打断了翅膀,他们成才的理想早已在棍棒下泯灭,他们真实的个性、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都已在棍棒下迷失,这样的孩子连做个独立、健全的人都不能,又怎能成才呢?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工作不顺心,生意不如意,夫妻关系不和,仕途受挫,股票下跌,甚至连打牌输了钱等等,都要拿孩子出气,这一类的父母其实根本不配做父母。”

当然我们的父母,很少有哪个是像鲁迅先生说的“甚者”那样对孩子滥施暴行,但我们却很容易犯前者的毛病。也不能说家长不是出于美好的愿望,但是方法似乎偏差了些,导致了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曾说,鞭打会毁灭羞耻感,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似的脾气。换句话说就是粗暴的管理必将培养出粗暴的人才。这种奴隶式的管教并不是我们家长出于本意的把孩子当做奴隶,而是我们在教育中站错了位置,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来解决问题。

棍棒带给我们的教育成果是什么呢?

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就像在风雨中盛开的梨花,或者尚没有盛开,就已经在风雨里败落了,只有空空的枝头在诉说自己的哀伤。他们自卑,怯懦,性格孤僻,压抑,不爱与人交往,父母一个不满的眼神,一句高声的话语,往往使他们身体一抖,心中一颤,如受惊的小兔,胆战心惊,畏缩不前。家长们可能此时才会明白,我们的教育似乎用错了方式,爱是没错的,但我们要的不是这样的结果。父母本应是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家,本应是孩子感觉最安全、最温馨的地方,可一个“打”字却让这一切都变了,孩子在家里唯唯诺诺,心惊胆战,唯恐哪里做得不好招来父母的打骂。家成了一个没有温情的冰窟,让孩子瑟瑟发抖。

经常挨打的孩子,很可能由于“久经沙场”而变得软硬不吃,甚至达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破罐子破摔——不就是一个“打”字吗,你打死我,我也不改,看你能把我怎样——等到了这一步,孩子的耻辱之心也就被打掉,他们已不再顾及自尊和人格,他们会设法在父母的监管之外生活。这样的孩子已经丧失了自信心。打到这种程度,我们的教育也就该收场了,已经宣告彻底的失败了。

不要认为打几下没关系的。棍棒落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看似是在鞭打他们的肉体,其实是在鞭打他们的心灵,鞭打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家长一次次举起棍棒,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就一次次在棍棒下被蹂躏,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也在一点点被击碎,在这些有裂痕甚至是破碎的心灵中必然会埋下阴霾和冷酷。一个孩子没有了自尊和自信,活在一个没有人爱,没有人关心,只有落下的棍棒的冷冰冰的世界里,这个孩子该有多少恨来向我们的教育反抗和报复呢?

我们做家长的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坏蛋,哪一个孩子从小就不要求上进,哪一个孩子从小不想做个好孩子、好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差异,这是很正常的,但面对孩子的落后,面对孩子的不足,很多家长往往不能平心静气地帮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而是错误地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错误的方式必将导致错误的结果。不要用我们手里的棍棒打碎孩子的世界吧,让我们做一个亲切而通情达理的家长吧。

善意提醒:

1.放下手里的棍棒,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心,和颜悦色与孩子相处。

2.当然如果作为父亲,觉得棍棒是自己不可缺少的威严,那么你可以“好好”使用这根棍棒,高高地举起可要轻轻地放下,吓唬吓唬孩子算了。

二、交给孩子责任的接力棒

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男人在一个家庭里应该是一家之主的角色,他负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他要照顾自己的妻子、孩子还有父母,肩负着繁重的责任,所以有责任感已经成为一个男人必备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父亲应该为自己的孩子做出的榜样。我们的孩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需要这样的品质。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也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值得深思,现在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太重视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这是我们教育的缺憾。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于是在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就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记了笔放在哪里,就是书找不到了,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有时会忘记了。

已是很暖和的时候了,孩子们闷了整整一个冬天,终于可以去外面痛痛快快地玩了。学校也为了给孩子一个放松的机会,决定组织去公园野餐,同学们一致同意自己做吃的,老师就将需要带的东西分派了下去,由班上的每个同学负责回家准备一项。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准备自己的那份工作,有的负责去超市买食品,有的负责准备做菜的调料,有的负责所有的餐具……刘威分到的任务是负责准备烤肉要用的调料。

刘威是个爱玩的孩子,对这次野餐渴盼已久了,因此,一听到这个好消息,刘威就开心地蹦了起来,一放学他拎起书包就往家里跑。回到家,他开心地楼上楼下地欢呼,惹得爸爸妈妈一阵怜爱。爸爸考虑得比较周全,提议刘威把需要带的东西先想好了,列一个单子,然后交给妈妈检查,这样可以防止没有经验漏拿了东西。但是刘威却不以为然,他迫不及待地要出去,跟小朋友宣布这个消息,说回来后再列清单。他说:“放心吧,爸爸妈妈,我会带好的,别担心。”

爸爸虽然不是很相信他,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培养他自理的能力,也就没有再督促他必须现在就开列出清单来,而任由他跑去玩了。刘威在外面玩了整整一个下午,临到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他才记起自己的任务,匆忙跑到厨房里收拾。

第二天,大家都把自己准备的东西带了过来,一起忙乱了好半天,当食物准备就绪,开始野餐时,刘威却怎么也找不到用来调味的孜然,虽然大家都没有再说什么,他还是感到了非常惭愧。这次野餐由于自己的疏忽,使这次活动大为逊色,影响了大家的兴致,自己心里也非常难过。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由于缺乏责任心造成的。

责任心不单单是指孩子应该做事情时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有条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勇敢地承担后果。这是责任心的更高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亲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要承担它的后果,无论好坏。这是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着力培养的良好品质。父亲作为孩子身边的榜样,也应该以身作则,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后果绝不推卸到孩子身上,成为自己承担后果的表率。这种责任感的教育是母亲无法取代的,父亲身上凝聚的责任感的强大力量是孩子仰慕和学习的榜样。

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阳光很温暖,7岁的小楠就坐在靠近门边的书桌前写作业。外面风很大,作业本被风吹得“啪啪”直响,书也被风刮得乱七八糟,小楠不得不一次次跑去关门,每次关上没多久,一阵猛烈的风就又把门吹开了,这让他多少有点恼火,心里有点烦躁。这时,邻居刘叔叔来找小楠的爸爸,他看见小楠在写作业就没有进门,而是和小楠的爸爸站在大门外闲聊起来。

没多久,恼人的风又把门吹开了,小楠于是又去关门。他很不耐烦地猛地把门合上,然而意外的是,大门却因为碰到障碍物反弹了回来,与此同时,爸爸痛苦的叫喊声响起。小楠惊恐地看到,缓缓打开的门外,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大口地墟着气,头发一根一根地竖着,而他的五根手指则怪异地缠来拧去……看到小楠出来,爸爸怒愤地冲他扬起了手,脸上现出暴怒的表情。原来,刚才爸爸的手放在门框上,小楠突如其来的关门,差点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小楠吓坏了,知道自己闯了祸,而且看起来还非同小可,以为这次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小楠立在原地,等待暴风雨的来临,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停在空中,没有落下来,小楠的脸颊,感受到的也仅仅是一阵掌风而已。

事后,小楠忐忑不安地向爸爸道歉,爸爸温和地抚摸着小楠的头说:“当时我实在痛得厉害,感觉整个手都要断了,原想狠狠地打你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是我自己把手放在门框上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你。好了,孩子忘记了吧。责任在我,你没有什么错。”小楠轻轻地松了口气,但也很感动。父亲的这句极为普通的话,却给了他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犯了错误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不可迁怒于他人,不可推卸责任,无论你是一个父亲、老板,还是领袖。正是在这个启示的引导下,小楠懂得了责任的意义,一生都在心里遵守这样的原则。

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石。

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循序渐进,讲究顺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孩子得到鼓励就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种潜意识的注意和责任感。

2.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决议中来,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孩子的参与会让他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分子,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这种积极的参与精神的鼓励下,孩子也会积极承担责任。

3.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

4.正确引导孩子,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这种要求正是基于强烈的责任感。在要求和实践中加强责任意识。

5.要以身作则,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如果许诺了就要做到,不可“哄着孩子玩”。同时,父母也不要总是让孩子承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的坏习惯——这是责任感的大敌。

三、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是托击,这也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这时候孩子需要父亲作为一个坚强的支持者的形象出现,给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孩子的心里,父亲一直是高大而坚强的,父亲是孩子生命中力量和信念的来源。当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父亲们喜欢把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时孩子总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笑声,从这时候孩子在心里已经感受到父亲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