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29

第29章 我们的教育遗忘了什么(3)

“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这些在生活里已经被用烂的词语,正说明了我们的先人是很注重诚信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很老了,但是他却一直也没有儿子。最终国王决定在全国的孩子里选出一个王位继承人。于是发给每个满12岁的孩子一粒花种,宣布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会成为未来的国王。孩子们都精心照料着自己的花。有一个小男孩天天看自己的花盆,一天、两天……整整一个月过去了,他的花始终没有长出来。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这个小男孩端着空无一物的花盆前来,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国王向大家解释了原因,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

国外的教育都很重视孩子的诚信问题,他们不仅提出了各种有关诚信的教育理念,还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贯彻,让诚信的品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美国很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灌输这一思想,尤其对于大学生。几年前,美国一所学校的多名学生在完成生物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任课老师就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学生的生物课为零分。在这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的背后,有其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位老师的解释让我们深感其用心良苦,她说,第一天上课她就和学生订下协议并由家长签字认可,协议说,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支持她的老师们说,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程更加重要,一个人的品质关系其一生的发展,这比一时的一个高分更重要。

日本的文化有很多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感慨的是,他们坚持得更好,做得更深入。在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从小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濡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诚信是其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是其主要内容。日本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诚实是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为了体现诚信对于做人的重要性,就把这种理念写进校训里。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

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

然而在我国,诚信教育的现状的确堪忧,有关大学生作弊、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大量的“枪手”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在如此混乱的诚信道德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人才,也的确让我们感到担忧。

但我们的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对于这些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我们的预防和教育力度还不够。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出台了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并且还仅限于研究生。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作弊学生来威慑其他学生,以达到预防和减少学生作弊的目的。但是一旦这种惩处力度降低,作弊等行为只会卷土重来,而且愈加猛烈。这种方式对考试作弊治标不治本,而且对于论文抄袭来说,由于更难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用教育的手段从根本上来加强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要加强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我们要做到;1.以家庭教育为主。家长要想让孩子了解这一品质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增加阅读等方式实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更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

2.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到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

3.家长对孩子许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否则孩子被欺骗也会去欺骗别人。不要因为一时的省事就哄孩子玩,相信大家都知道曾子为儿子杀猪的小故事。

最后,同家长和孩子们分享这样一句话:

在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指南》上面,用加大加粗的字体这样写道:“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着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这段话的意义,显然不仅仅在于制止和减少剽窃,更重要的是扞卫独立思想这一大学理念,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这种健康的学术氛围,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和创新的精神,并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诚信是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希望家长们给予重视。

六、吃苦教育

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坐火车离开了家。在漫长的旅途中,我一直在向窗外张望,也就是那时看到的一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火车经过一片贫瘠的土地,空旷的田野里,庄稼在烈日的曝晒下无精打采。终于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斑驳的墙体上,原来的涂料已经被冲刷的颜色很浅了。白色的底色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心里感触很多,不知道是被这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心声所震撼了,还是被我们的教育理念所震动了,总之我一直记住了这句话。

后来在书上看到这样的事,说现在的孩子是垮掉的一代——在一个中日学生共同参加的夏令营活动中,我们中国的学生们后面跟着庞大的亲友团,很多孩子的书包里都是零食。在进行训练中,我们的孩子大部分都不能坚持到最后,他们或是掉队了就不再尽力追赶,或是在家长的护送下大有出游之势,更有甚者干脆由家长以车代步。孩子们熙熙攘攘地闹着,而另一边日本的孩子们都在尽力做到最好。他们没有家长的陪同和护送,他们咬着牙战胜面临的困难。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对此感慨很多。

相比较之下,我们来看看外国的教育。澳大利亚人均收入两万澳元,属于发达国家。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与我看到的那段话截然相反。在澳大利亚,最冷的月份里也很少见到哪位澳大利亚的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只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一套绒衣,便若无其事地行进在寒风中,像是一头头健壮的小鹿,朝气蓬勃。太阳一出来,他们便将绒衣除去,只穿短衣、短裤、短裙。常见家长陪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没有一个家长大惊小怪。这些都是对孩子们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锻炼出来的孩子才能经得起天气的考验,也只有这样的身体素质,才能经受得起困难的考验。

除了穿衣,吃饭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原则。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的食堂购买,自己带饭的占大多数,孩子们的饭很简单,一般是一瓶可乐再加一个汉堡包和一个水果,下课后随便在校园里寻一个地方,便将其“消灭”干净,根本看不到将剩余的食物丢得满地的现象。如果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你怎么也猜不出哪家穷哪家富。孩子们不挑食,懂得珍惜粮食,这是一个高素质的孩子应具备的品质。

社会竞争愈演愈烈,想要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得以立足,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是一门必修课,是孩子成才的一把钥匙。在日本,家长认为一个孩子的发展与成熟应具备最基本的四个含义:身体的独立,智能的独立,经济的独立,精神的独立。我们想想,这难道不是衡量一个国度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吗?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有哪些素质?

我们的孩子养尊处优惯了,有一天把他们推向社会,他们是否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呢?有关方面针对各国小学生每日的劳动时间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统计结果为: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中国则为12分钟。这些截然不同的数字,我们看后会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我们一直正在追求全新的教育模式,那我们来看一些外国的教育。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只有吃苦在前,才能享受在后。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在工作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加强自己的学习。可见家长们的良苦用心。

把劳动当做一种教育的手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教育显然在这里有说教演变成了锻炼,这是教育的艺术。

由此看来,吃苦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福。这些规定尽管近似残酷,但这些规定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谓有益无害,这样的劳动既磨炼增长了孩子的才干与劳动的智慧,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那是受益无穷的呀!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孩子是否生活得太过安逸了呢?

参照上面的事例,我们的家长是否感觉应该给孩子们一些“苦头”吃呢?

1.把部分家务留给孩子去做,不要担心这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干家务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是对生存能力的学习。

2.假期里,不要只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可以给他找点零工做,这既是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也是给孩子认识生活的机会。

3.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

4.教给孩子一种基本的谋生手段,这是孩子以后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的根本。

教育名言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爱尔兰诗人叶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