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7891300000030

第30章 国外教育经验启示我们什么(1)

我们的家长在教育中总感觉自己力不从心,甚至其结果也是南辕北辙,而我们的媒体也一再向我们的家长展示传统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着外国教育的成功事例和经验。

你在使用和吸取这些经验上最好遵守这样一个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自己,说破天来,也是不能试验的,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不是试验田,种错了换茬接着来,您的教育手段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见得外国的就是好的,也不见得别人成功了的对自己的孩子同样可以应用。总之,要有选择,要结合实际。

一、遵循传统(绅士教育)的教育理念

我们都知道英国“盛产”绅士,我们也都喜欢看到绅士。每当我们看见一个人优雅、自信而又谦逊、彬彬有礼时,总是在心里偷偷地感慨——真有绅士风度,真是风度翩翩,这无疑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典范。英国的妈妈们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的?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妈妈的绅士教育吧。

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也是很传统的。

英国妈妈们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特色上,一个是允许在尊重孩子的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体罚,另一个就是绝不娇惯孩子,不惜让孩子吃苦。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在英国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无论家庭条件贫困还是富足,也无论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这是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的一点,也值得我们这些比较信赖“棍棒”的父母们借鉴。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体罚成为让孩子们明白自己错误后果的有效途径。

英国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比较严格,这主要是指在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和在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上。而我们的父母,往往把严格要求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在孩子的素质培养方面往往疏于教导,放任自流。在英国一般的家庭当中,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弱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孩子的翩翩风度,需要先让孩子吃苦而不是养尊处优,恐怕这一点已大大出乎我们家长的意料。

我们的教育首先面对的是孩子的成绩,是孩子能上什么学校,这既不是对孩子学到的知识负责,也不是对孩子的生存能力负责。单纯注重孩子的成绩,只能说是对孩子和家长的虚荣心负责。而英国人认为教育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而这个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国度里已经异化或被遗忘。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这种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还有对社会的负责。

在我国,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热衷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贵族学校进行学习。而在贵族学校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穿着华丽、生活奢侈,贵族学校在我们的印象里成了一个用金钱堆砌的花花世界,孩子们在挥霍父母的血汗的同时,向着纨绔子弟的方向下滑。而英国的贵族学校恐怕又要让我们的家长大跌眼镜了。

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这里的生活让我们做父母的都感到新奇,然而这就是为培养贵族而进行的教育,而不是为了贵族而进行的教育。在学校里,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炼,掌握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让我们的一些父母汗颜,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因为我们的孩子缺乏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和生存的能力,我们在用培养温室里的花朵的方式养孩子,而英国的妈妈在用培养猎豹的方式教育孩子。

每个国家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会对孩子精心照顾,然而培养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的。是将孩子用爱包裹起来,还是用爱培养起来。

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爬、随意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指导者,而不是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再反观我们的教育,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集“万宠”于一身,所以我们的孩子才柔弱。

英国的家长除了给孩子适应艰苦环境的生存能力,还要求孩子懂得忍耐。相对于适应的能力,忍耐似乎是被动的,但也同样是必须的,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基于这个原则,英国的家长有时候看起来是有些狠心的。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

看过了英国妈妈的育儿经,你是否明白了,绅士不是风度翩翩就足够了,他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一种内敛而含蓄、从容而优雅的生活态度,而这样的态度需要艰难的磨炼。

二、合理理财的教育原则

说到孩子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要说到钱的问题。孩子的零花钱怎么得到、怎么支配、怎样理财等,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的教育方式和西方一些国家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在中国我们普遍采用的是孩子得高分、父母发奖金的做法,而且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不用承担任何家务的,他们的最大任务就是学习,就是考出好成绩。而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的家庭是孩子做家务,父母付报酬,孩子不会没有劳动就能得到钱的,而且他们从小就要受到理财教育,为自己以后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劳动、家长付工资的方式也许会让我们觉得少了很多温情,将亲子的关系都利益化了。其实这只是我们想当然的一种认识罢了,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的教育还是有一些借鉴的。美国的家长们在孩子很小时,就把一些家务分给孩子,并与孩子一起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当然,家务干不好,也要扣钱。

林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住在迈克家的隔壁。迈克的儿子科迪今年刚满6岁,他承担了把家里的垃圾收集后放到垃圾桶的工作,每周的“工钱”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几个房间,十几个废纸篓,要一个一个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这一美元也赚得不容易。这样的教育首先让孩子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得到报酬,首先要把工作做好。

有吹,林故意神秘兮兮地问科迪:“你一共有多少钱?”他很自豪又神秘地悄声告诉林:“43美元。”连藏哪儿也告诉了林。

和迈克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林不禁问道:“为什么不把科迪的钱存到银行里?”他说:“我们也为科迪开了户头,主要是一些大钱,为他将来读书准备的。这些小钱就由他收藏,如存到银行里,孩子没有数字概念,不知怎么回事。自己拿着,一元一元地往上加,看得见,摸得着,时不时摸出来数一数,干起活来干劲大……”

迈克有4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拿出1000美元,为他们分别立了户头,然后,在孩子还不懂事时,帮着他们保管各种各样“属于他们自己”的钱,即孩子从亲戚朋友处所得的礼金、奖励,以及每月父母给孩子的固定投资等。当钱存到够买一股或两股股票时,他们就为孩子购买股票。他们的4个孩子从刚出生的那天起,就在证券股票公司拥有了一个自己独立的户头,为自己购买教育基金股票,这类股票享有免税优惠。日积月累,当孩子年满18岁时,就可支付昂贵的学费。这当然是父母帮助孩子进行理财,但他们的观念也是很现实的,为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投资,同时给孩子做出理财的榜样,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自己的财产。如今,迈克的两个大孩子——一个13岁,一个11岁。他们对自己的银行户头、证券户头都了解得很清楚,有兴趣时,会对证券公司每月寄来的股票报告从头到尾研究一遍,谈起股票的涨落也兴趣盎然。

教会孩子如何理财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孩子,到了住校或上大学的时候,需要自己理财时,通常会做得一塌糊涂,刚开学时过得很滋润,到了学期末时多半得东挪西凑过日子,总是“拆东墙补西墙”,钱总是不够花。这大概就是我们疏于理财教育的结果吧。

很多国家都把理财教育看成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学校很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上“请”

回到社会现实中来的重要途径。他们通常会选择开展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学习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的技巧,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残酷的一面。这样,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即把“赚钱”的行为演绎得更贴近生活了,因为只有看到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孩子们才能理解赚钱和理财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美国学校开展的这类活动主要有,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或者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还有举办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