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7891800000014

第14章 精心备好每一堂课(3)

生:比如,69÷23,我不用“四舍五入”法,我也可以一下子看出商是33,因为6÷2=3,9÷3=3。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其他同学沉思一会后,纷纷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生:从验算的角度去看,33×23不会等于69,所以商33是不对的。

(全班掌声)

生:还有,他用十位上的数除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除个位上的数是不对的,应该把23当作一个数去除。

师:你们说得很好!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有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提。

生:暂时没有。(全班大笑)

从这一片断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实际上设计环节相当简单,(1)

“同学们,你们在自学《笔算除法》例1~例6时,都有哪些发现?”(2)“你们在自学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看到学生给出了那么多精彩的回答,不仅是“学科”上的“我发现了什么”,还有“情感”上的“越来越难”了,当然教师也是相当有智慧的,一句“有没有把你难倒呢?”既表示了亲切的关心,又激起孩子对新知的挑战。

(二)整体感知笔算除法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我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现在我就“奖励”大家一个好消息吧!(全班神情兴奋)

(课件展示:好消息——三年(5)班要去晋江市博物馆参观展览。为了安全,大家认为路上怎样排队比较合适)

生:我觉得可以30人排成一队,排成2队。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你能不能上台来,把它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生:还可以20人排成一队,排成3队。

生:也可以12人排成一队,排成5队。

师:也请你上台来把它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还可以15人排成一队,排成4队。

师:也请你上来,好吗?

黑板上:60÷3060÷1260÷15的竖式

(师逐题和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看出商的?有的说口算,有的说用四舍法试商,有的说用五入法试商,师都加以肯定)

师:从这组算式中,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商都是一位数。

生:商都写在个位。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把商写在个位吗?

生:因为以前学的: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生:也可以说因为60里面有2个30,所以把2写在个位上。

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为什么被除数都是60?(全班大笑)

生(毫不犹豫地):我们班只有60人嘛!

生(理直气壮地):那还有两位老师呢!(全班议论纷纷)

生:一个老师在前面带队,一个在后面带队。

师: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

该片断教师的意图是让孩子在丰富的“数学现实”

(一个让孩子感到真实、兴奋的“好消息”)

中学习数学,教师预设极简单明了,就是4个层次:(1)大家认为路上怎样排队比较合适?(2)从这组算式中,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呢?(3)为什么把商写在个位?(4)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每一个层次都极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仅使学生乐学、爱学,在不知不觉中整体感知了笔算除法,而且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践性魅力。

(三)初次尝试:300÷40

(1)请同桌之间说一说这道题该怎样做。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发现呢?同桌间可以讨论讨论。

(四)再次尝试:240÷32199÷37

(学生练习,同时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结合课件问板演的同学):你是怎么得到商7的?

生:我先把32化作30,(师插话:看作)试商8,8乘32得到256,说明太大了,所以我就改成了商7,(有学生举手想发言),7乘32得224,240减224等于16,余数比除数小,所以商7是正确的。

师(惊叹地):你的回答太完整、太精彩了!

生(刚才举手的那名):老师,我也是想商8,但没有写,因为除数看作30,30乘8等于240,那32乘8肯定太大了。所以我用7。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很快判断出8太大了,直接用7,真了不起!老师也要向你学习!

生(199÷37):我把37看作40,199里有4个40,所以用4,结果发现4又太小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把4换成5。

生(有点犹豫地):老师,我是把37看作35的,我想35乘5等于175,和199差不多。

师:也行,只要能做对。

生(自信地):我还有不同的意见,我是把199看作200,把37看作40,200里有5个40,所以直接商5,一下子就行了。

(全班自发地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做了这两道题,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呢?

生:试商不一定一次成功。

生:我发现,初商太大要调小,初商太小要调大。(板书:调商)

生:试商时,都用四舍五入法。(师引导其继续说)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板书:试商→把除数看作整十数四舍五入调商)

师:大家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呢?

生:刚才那道题商8太大了,为什么不调成6而调成7呢?

生:如果差不太多,就不要一下子调成6,要不然,等下又太小了。

(很多同学都在点头)

师:有道理,就好比做事情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进行。

学生们自始至终沉浸在学习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满足中,数学课堂进入一个充满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境界。之所以有如此精彩的生成,和教师“简单”的预设是分不开的。这两个片断的学习内容可以说是蛮多的(所有的试商方法都在这里聚集),但教师的教学环节却极其地删繁就简,影响学习效果了吗?没有,相反,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才有了充分的时间去主动积极地探究,从而出现了那么多有价值的发现、有个性的问题、有意义的争辩,使学习真正变成“人的生命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变成师生乐在其中的生命过程。

西方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孩子们的心灵。”教师的智慧,不在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乎如何可协助孩子培养智慧,因为知识都是旧的,生命却是新的。学习是种迈向未知的智慧和勇气,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只有时刻注重孩子的体验、感受,让孩子真正地“做自己”,教师才能因着孩子的快乐而快乐,师生才能共享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某校教研组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完成后交给集体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这样做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没有了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交融,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实现教师的“自我解放”,有的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下载,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组织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骨干教师担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集体备课中的研讨往往变成了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曾听过一所学校的五堂公开课,发现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讨论,一样的习题。为什么五节课如出一辙呢?原来这五节位教师经过了集体备课。难道集体备课就是机械照搬,而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吗?

集体备课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也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更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流程。

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北京市某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

课改以来,我校教师以课前“集体备课”的方法,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以课后“集体评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确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习惯,强化观念

(1)固定时间、地点、人员。我们要求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周一次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

(2)固定每次备课内容。开学,各学科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法、重点研讨内容、各单元备课的负责人等宏观问题。

(3)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修改。尽管集体备课倡导所有教师的协作交流,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达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4)及时反馈改进。集体备课时教师首先讨论交流上周的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2.集体评价,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评价重在评过程,看看该教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此外,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在评课中,多作纵向比较,找出本次教学比以往教学更合理、更科学的地方,对其创造性的劳动予以积极的肯定;鼓励执教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并帮助其逐渐完善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

新课程的研究型备课应突出集体备课。目前,集体备课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集体备课要突出集体的交流与反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

个人自备:教研组(或备课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分工备课表。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

集体议课:为了避免教师看着讲稿一说到底,讨论时泛泛而谈,缺乏研究氛围的弊端,集体研讨时要把着眼点放在“议”而不是以往的“评”上。可以采用“问——说——议”结合的动态式议课形式,即首先由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提问,再由备课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解读,其他人共同研讨。如可向备课教师提问:你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你将如何突破?你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议课时,大家还可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交流。

专人整理:集体议课后,要落实专人整理议课成果。整理时,还要对议课中不同的思路提出不同的方案,供教师选用。整理出的方案要留有空白,以便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再作个性化修改,使其成为充满集体智慧并富有个性的参考资料。

反思修改:整理出的方案不是成品教案,不宜直接应用于课堂,因为它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的。那种强调教案统一的要求是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对议课后产生的方案进行反思和修改,如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对教学情境的再创设,对教学效果的再评析等。从实际出发并吸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建议的基础上,重构教学方案,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突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