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7891800000015

第15章 精心备好每一堂课(4)

集体备课一般一到两周一次,定时定点,教研组成员轮流主持,要有学校领导参加,还应有专人检查考核。对在集体备课中认真准备、提出有价值建议的教师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样才能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从而真正形成“分工备课人人忙,一人说课多人帮,交流反思再修改,人人过关众人长”的良好氛围。

革新传统教案

编写教案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也是备课信息经过加工后输出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聪明才智、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

研究表明,传统教案有这样几种弊端:追求形式,浪费时间(八股式,强调格式、数量、外观等);内容僵化,缺少创新(编写虽周密但完全是预设、固定的老路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统一格式,统一标准,不允许有另类,照搬照抄严重(从现成的参考书,备课手册或网上抄袭)。这种教案因地区、学生、教师情况不同,往往“水土不服”。

为了革除传统教案的这些弊端,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做到:

1.调动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舞台的主角。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设计出的教案,怎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怎么能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能,又怎么能做到全面关注学生呢?因此,一份好的有份量的教案,必然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在教案的编制上,教师要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参与权。这也是当前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教育新理念对教育的呼唤。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生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的弱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更意味着“教案”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草草写就的“龙飞凤舞”之作,也不再是年复一年反复套抄的复制品,而是无条件向学生开放的、融合师生共同心智、和谐共振的学习方略。

2.动态调整

传统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回预设好的轨道,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控制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是教师的悲哀,是教案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必然结果。这种像剧本一样的课堂教学方案无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互动灵动地作出调整。弹性化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要发挥自己的随堂机智,需要教师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如学生在自主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动态掌握调整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个教案:美术课《我的情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各种形态的线条,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手法来自于生活,艺术中线条的存在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不同形态的线条会产生多种感觉,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3.学习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现思想情感,探索艺术的共性。

二、教学重点

认识线条的不同形态。

三、教学难点

了解线条表现出的情感,学会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达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游戏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线条是来自于生活的。

游戏内容:每一位同学小时候大概都玩过这种游戏,它可以是一个人单独操作,也可以是两三个人共同操作。让学生利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毛线,自由选择游戏的方式。在翻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线条变化的不同形式。

2.欣赏幻灯片

幻灯片的内容涉及到建筑、服装、雕塑、动物等。

天安门城楼:红柱子——竖线。

民族舞蹈动作——波浪线。

老虎虎皮——虎皮纹线。

教师边带学生欣赏边让学生回答,这些线条的特点是什么,不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欣赏目的:了解线条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它无处不在。

3.让学生观察思考:在你的身边,在大自然中,哪些方面存在着线条表现出的美。(可以将这些线条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

例如,斑马身上存在着线条的表现形式;(动物)

竹林中也有线条的存在;(植物)

还有北大桥、烈士塔等等。(建筑物)

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如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下雨的时候,小雨的斜射或随风飘扬的情景等。(自然现象)

音乐中的旋律(艺术作品个出现的线条)……由此,教师可引发出我们用听觉感受到的线主要是旋律线(教师还要做进一步的示范,如哼唱《我的祖国》《两只老虎》的旋律)。

音感作画:欣赏儿歌《伦敦铁塔塌下来》和《思乡曲》这两首歌。播放到第二遍时,请学生边听边在作业纸上画出这两首曲子的“听觉的线”。

教师总结:

A.线条无处不在。

B.它可以分为视觉的和听觉的线。

指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视觉的线。

4.学生思考,课本上《红色娘子军》和《飞天》都是舞蹈图片,但它们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去认识用不同形态的线条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5.阅读,阅读课本30~35页的图片,欣赏图片中指示的线条,并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6.总结,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A.视线条可分为直线和曲线。

B.线有情感的,线条的不同分类为:

直线,它还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斜线、曲线、射线。

还有粗细不同的线条的存在形式。

7.听文章画线,要求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出如下意境:

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风;

调皮的小鸟,投进了一粒小石子,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

狂风掀起了一层巨浪。

8.作品展示,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9.课堂作业。

可出示两种作业形式,供学生进行选择:

作业(1)用线条作画:我的生活(或情绪)。规则:老师请出一位同学,然后请他的好朋友用线条描绘出这位同学的心情。

作业(2)用线条画出我的爸爸或妈妈。课后把自己画的画带给爸爸妈妈欣赏,并将他们的评语收进艺术档案夹。

教案编制的基本方法有方案表达法、列一览表法和卡片提示法。相应地,教案主要有文字表达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和卡片式教案等基本格式。在编制中,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案内容

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应自然顺畅,以确保教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若书写杂乱,不分层次,就不能充分发挥教案作用,这将造成教学准备的充分程度下降,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案的重点

编写教案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繁琐的讲稿,造成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

3.教案的修改和调整

编写的教案是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案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时作些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教后记

教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后要认真反思,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不要因为“刻意”而留下遗憾。

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片段:

一、《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片段:

师:请一位同学,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让老师评价一下刚才的读书比赛。

生:(下位来到后排采访听课的老师)您说是同学读得好,还是“小老师”(指代替老师跟同学比赛的那位学生)读得好?

(听课的老师:都好!生:好在哪里?师:都认真地读了!生:谢谢。)

生:(采访听课的校长)请校长说说,谁读得好?

(校长:谁读得好,自己知道。)

师:校长相信你们自己能有“公断”。

二、《凄美的放手》教学片段

师:不知道(字)读什么,该怎么做呢?

生:查字典。

师:带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堂随身带字典可是个好习惯啊!没有字典怎么办?

生:可以问老师。

师:如果我不告诉你,该怎么办?

(生一脸茫然)

师:这里就我一个老师吗?

生:(恍然大悟)我可以问别的老师。

师:那你做到了吗?

(生到台下请教老师)

师:你现在知道怎么念了吗?

生:知道,念“mo。”

师:学习是有办法、有途径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老师,这都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看了以上片段,我想起了网络上流传的一件事:同样是上《凄美的放手》,学生遇到了生字“遽”,上课老师让学生去请教听课的老师,由于这个生字比较冷僻,多位听课老师都没能正确地读出来,这使得他们尴尬不已,由此便引发了如此设计是否是作秀之争。从这起事件和上面的片段可以得知,如此设计是教者有意为之,而非课堂的自然生成。

面对如此设计,我们不得不佩服教者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教者清楚地知道他所上的是一节公开课,是公开课就一定有听众。不管这听众是老师还是家长或是其他什么人,教者都有意识地把他们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加以开发利用。这种意识是很令人称道的:在其作用下,拓展了对话范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给听课老师一种处处皆课程的暗示,对培养他们的课程开发意识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培养了他们的询问意识。此外,从第二个片段可以看出,教师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孩子懂得学习方法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有了实践的机会。有些教师认为在—个生字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不值得,事实上在这样—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认识了一个字,而是懂得了遇到问题该如何去处理。

然而,课堂毕竟是课堂,不能等同于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主持人、特邀嘉宾、现场观众甚至场外观众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课堂上教者和学生才是整体,听课的老师是被排除在双边交流这一整体之外的。另外,主持人、特邀嘉宾、现场观众所构成的多边关系也比课堂中教者、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关系更为开放和随意。现场观众这一群体的设置,是针对节目现场进行多边交流的;而听课教师却是纯粹的观众,他们只是来学习教学思想及技巧的。由于性质和目的不同,所以二者产生的心理预期也不同,这就会导致不同的现场气氛和效果。从第一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课老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作出的评价是没有价值的。老师根本就没有站在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角度作出富有实效的评价,只是敷衍了一下而已。当对话变成为对话而对话的时候,我们能不怀疑其有作秀之嫌吗?同时我们也看到,教者的精心设计事实上为听课老师带来了尴尬,无形中形成了执教者与听课教师之间的心理对抗,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开课教学所应有的价值。李政道博士可以在大学的讲台上面对大学生的提问左一个“不知道”右一个“不知道”,而大学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可在小学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左一个“不知道”右一个“不知道”,学生能给你掌声吗?

因为刻意,所以遗憾。教学本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的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我们在评价教学设计时,不应只看到它所带来的益处,更应该反思是否会有负面影响。“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作出理智的抉择,才能促使我们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