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7891800000023

第23章 站在新课程教学的制高点上(4)

第三小队精心照料的苦瓜结果啦!十多个浅绿色的苦瓜挂在金色的朝阳中,像金娃娃一样。毕业考试那天,伙食团的师傅为我们炒了肉丝苦瓜片,我们每人都尝了一小瓢儿,那味道真不错。当时,任老师风趣地说:“苦瓜可清热,是夏天的好菜。我们今天的毕业聚餐,也是一个‘尝瓜会’。你们都小学毕业了,应该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理。劳动的成果是甜美的,你们毕业之后,一定要奋斗,要耕耘,去多多地‘种瓜’、‘种豆’……”

这是多么生动的人生课堂啊。同学们激动地点着头,都表示要把老师的话永远记在心中。

我们种自己

任老师说过好几次:“我们不但种花草蔬菜,还要种自己。怎样种呢?就是在劳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就是将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察结果及感想写进作文,从中理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意义,从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力量,让自己开花结果,能为人们做点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一方面认真劳动,一方面写作了《开荒》、《嫁接××》、《月季之死》、《土人参与心愿》等作文。这使我们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任老师还在园内引导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组织我们欣赏了吴伯箫爷爷的《菜园小记》。从中我们懂得:劳动,艰苦的劳动就是生活的乐趣,我们只要不忘劳动,不忘创造性地劳动,就一定可以成为栋梁之材,达到“栽种”自己的目的。

年半实践,终身受用。乐园,我们六、一中队劳动实践活动的乐园,我们全体队员茁壮成长的乐园,必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乐园。

从多方面的分析和上面这篇纪实性习作,我们至少可以建立两个方面的共识:其一,农村中小学丰富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这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讲的“生活里并不缺少美”一样,需要每一位老师具有发现课程资源这种“美”的眼睛。其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根据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可能才有意义,而最能够了解这种实际情况与可能的是学校里的教师,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最适宜的基地在学校,最适宜的主体是教师,每一位教师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我们认为,只要农村中小学广大教师建立了这两个共识,并付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农村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大多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农村地区千千万万中小学生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

我们先来看一堂教学课的教学: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苏教版)教学内容,共三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并能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第三课时,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1)通过Internet搜集信息,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三角形特性的过程。(3)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发现按角分类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5)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教学前,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教师提供了相关图片的网址,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生活中的三角形。

在网络的世界里,学生们小组合作,自由地驰骋于三角形的海洋,广泛地收集信息,并利用Power Point制成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学生们相携着走入了三角形的世界。看:

“桥的世界”:雄伟的江阴长江大桥横跨大江两岸,巍巍壮观。“这里哪有什么三角形呀?”正当大家疑惑之际,介绍的同学用鼠标轻点,一个个藏于大桥之中的三角形就赫然呈现了。

“自行车王国”:婴儿手推车、脚踏车、赛车、三轮车……这些车王国的成员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还有“起重机城堡”、“风格各异的建筑”……就在介绍同学的鼠标轻移中,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三角形在幻灯片中跳跃着。

同学们欣赏着,时不时交头接耳:“真美啊!”“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三角形!”“对!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真奇怪,这些物体居然都是三角形的!”

正在大家纷纷感叹之际,一直沉默不语的王强“嚯”地站了起来,“老师,这些物体为什么都要设计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作用是不是特别大?”这一疑问立即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同:“对呀,我也觉得奇怪!”大伙儿的目光投向了老师,急切地盼着老师回答。

教师故弄玄虚:“对,老师也发现了,这些物体竟然都是三角形的!咱们得好好来研究研究。”指了指桌子上的学具(一些可以拼装的小棒),“别着急,老师已经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咱们不妨同桌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再做一个四边形或五边形,拉一拉,看看能发现什么?”此话一出,兴奋的孩子们纷纷行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每人做一个三角形或四边形;有的同桌四只小手劲往一块儿使,先做了一个三角形,也开始了有序的合作;还有这一组,已经在小声地交流着彼此的感觉:“看,我做了个六边形,多灵活!”“咦,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拉不动?你力气大,你来试试。”

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经在大声嚷嚷:“老师,我们发现了!”“三角形怎么拉也拉不动,而四边形我想怎么拉就能怎么拉!”“对!我们也发现了!

三角形特别牢固,我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拉不动。”很快,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就在学生们的嚷嚷声中揭示出来了。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随即播放教师制作的演示文稿,画面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徐徐展现:蓝天中展翅翱翔的双翼飞机,暮色中的埃菲尔铁塔,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孩子们屏息凝视,感受着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陶醉在这个色与声交织、音与形交融的世界里,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哇,这儿也有三角形!真美呀!”“找到三角形了吗?”全班异口同声响亮地回答:“找到了!”一张张小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

教师又提出了新任务:“最近,红领巾服务站的队员们遇到了难题,办公室里的一把椅子扭动得厉害,(播放录像)怎么修理,能给他们出出主意吗?”学生们又来了兴致,直奔电脑中的“红领巾服务站”,给这把“扭动的椅子”“添木加钉”。(学生上机拖动木条)

两分钟后,这些“小志愿兵”纷纷争着把自己的修理方案展示给大家:

1号机张名洋的方案只需在椅子的横档上斜着加一根木条,一下子得到两个三角形,虽然简单但挺管用。大家一致通过。张名洋脸上满是得意之情。

屏幕才刚刚切换出32号机的同学的设计,大家就嚷开了:“这把椅子还是不牢固!”原来他在椅子的横档上横着加了一根木条,找不到三角形,这把椅子当然修得不是很牢固。

21号机吴昊的方案更是与众不同,原来他把椅子的另外几根木条全换成了新的,还说:“换成新的会更结实,老师坐着会比较踏实!”把老师也给逗乐了……

就这样,在电脑的转换中,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到了大屏幕,在交流中说着自己的想法,也评价着别人的建议。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课后,别忘了把你们的金点子转告红领巾服务站,好吗?”孩子们一片欢呼。

挑战接连不断:“咱们研究了生活中那么多的三角形,按角的不同,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们人手一台电脑,各自开始尝试。你看,聪明的张健,将电脑屏幕上的三角形仔细审视了一番,转眼间就打定了主意。在随心所欲的拖动中,很快就将三角形分好了。而陶枫则在一旁对着第一个三角形犯了难,先把它移到了某一类;看看不对又把它拖了出来,左思右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把它与好朋友放在一起……

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21号机的吴昊嚷着要第一个来。老师点点头,鼠标一点,就将21号机的画面切换到大屏幕。看着自己的成果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吴昊别提有多高兴了,他兴冲冲地走上前,有板有眼地开始了讲解,那神情真像是位小老师!……一次次的屏幕切换,大家看着、比较着,一切都是一目了然。最终,全班达成共识: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还给它们分别取了名字:“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一声令下,学生们来到了虚拟环境下的“智力大冲浪”,开始了激烈角逐。为了更快更准确地胜出,大家自由选择,迅速进入“起跑线”(判断三角形的种类)、“加油站”(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它是哪种三角形)、“凯旋门”(数清屏幕上三角形的个数)。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电脑的一声声赞扬,张健一路过关斩将,5分钟内即获取了12颗星,第一个站到了领奖台上;周敏也不甘示弱,虽然使用了两次“help”(帮助),但也获得了12颗星的好成绩;只是杨新在“起跑线”上,看着电脑上有待判断的第一个三角形,不假思索依次点击供选择的三个答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两次“错了,再试一次”语音提示后,才换来了“你真棒”的祝贺。教师在实时监控中看到了这一幕,来到他身边:“杨新,完全让电脑来做可不行。做题之前得好好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肯定比电脑厉害!”在老师的注视下,面对第二个图形,杨新思索了好一会儿,毅然点击了“直角三角形”。“你真棒!”电脑的激励让杨新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杨成的速度也很快,没花多少时间就成功了,可他的同桌孙欣欣正对着“起跑线”犯难呢。没等老师走过来,杨成已经在手把手地教同桌了:“你看这个三角形,它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5分钟后,每位学生的电脑上礼花相继绽放,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同学们,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此时,把你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吧。”

“今天我特别开心,因为我获得了12颗星!”

“我觉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人们能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许多东西,真了不起!”

“我还是第一次在电脑教室上数学课呢,真好玩!”

“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那能不能按三角形的边来分呢?”……

下课了,孩子们意犹未尽地离开了电脑教室……

课程改革是一项广泛、深刻、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相对于国外每班二十人左右的学生数,我国的班学生普遍偏多,有的甚至达七八十人之多,教师怎么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年来逐年增加教育投入,但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使得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无法一步到位,甚至有的学校没有一台电脑,信息技术当然无法运用。再者,我们的农村教师,普遍缺乏信息素养,无法胜任(承担)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工作。我们应理智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实现信息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可以利用—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和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该层次的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必要时用一用。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仍是被动型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大量的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主要应用技术有个别辅导软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个别辅导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子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反映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方式,包括操作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

在此层次,主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虽然教学仍是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但是,学生有丰富的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在其遇到障碍或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最后的评价方式仍以测验为主。“三角形的认识”中的“人机互动,自主冲浪”即属于该层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而且做的每一题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反馈,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三)信息技术引入“任务驱动”

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逐步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课前首先提出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及学习主动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般来说,“任务驱动”的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确定问题:让学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得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需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阐述,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四)信息技术作为发现学习的工具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其信息的开放性和海量性,拓展了学生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空间。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课题(学习任务),在虚拟空间和环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亲历”的现象和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组织、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现自己获取知识、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自我更新乃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切实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