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习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学生愉快的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刘老师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首先,引导学生操作,把读书、操作、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动手操作,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何关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概括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让留守学生多想想、多议议,在讨论中学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讨论”就是课堂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培养包括留守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讨论”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对他们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我们向僵化的思维方式挑战。“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面转化。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教师不通过直接讲解让学生掌握,而是设计一些问题让留守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例题变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和思考1/2转化成2/4、3/6和3/6、2/4转化成1/2的过程,提出问题讨论:(1)仔细观察上面两个转化过程,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怎样变化?(2)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何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留守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留守学生思维的抽象、概括、比较和求异能力。
四、经常性地进行自测与评价,在反思中学
自测与评价是通过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思考完成过程,实现自主学习后的实践与反思。这里既要使学生享受到获取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在每节课的末尾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努力方向是什么?”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自测与评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
总之,培养留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
教留守学生弹好“预习”这首前奏曲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理,在提倡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要想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弹好“预习”这首前奏曲。可是放眼望去,预习的现状令人堪忧:在这个到处都是留守儿童的现代农村社会,父母监管的缺乏、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差,而且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导致预习基本成了一场空。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老师所谓的布置预习,绝大部分教师仅仅是口头布置一下,或是书面简单写一下,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习惯的培养和管理。学生不会又无法向父母或他人请教,致使课前预习经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有时,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学生作业负担重,因此学生想为自己“减负”,只好完成抄写的作业,摒弃“预习”作业。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厌学的现象。
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现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困难之处,教不能释疑,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没有真正做到教好学生,致使课堂效益提高不了。
针对上面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怎样针对实际情况,指导留守学生有效地进行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预习兴趣
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现在有些教师根本不布置预习作业,认为布置了也是假的,大部分学生不自觉,在家不肯预习,布置了也是空,还不如在课堂上多花点时间教他们。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教师能重视预习,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授之以“渔”,那么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一举多得,何乐不为。所以,我们应经常在班上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比如,预习会使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来看下面这位老师的做法:
每次上新课前,我都会在家庭作业要求栏里写上“认真预习第×课”。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语文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另外,预习的形式也可多样化,除了一些常规要求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变动,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教给预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强调预习重要的同时,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不同年段的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要求不同,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所侧重。
我们再来看一位语文老师的做法:
低年段重在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所以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学生“读、查”。一年级重在读字母、读新词、读课文,二年级应侧重于学会简单地查字典。
中年段重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预习作业的布置重在“读、查、标”,现以四年级课文《说勤奋》为例:“读”即要求学生读准14个生字字音,读通课文。“查”即要求学生查14个生字的部首、组词和生词的意思。“标”即要求标上课文4个自然段的节码,标出自己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以待到课堂上讨论解决。
高年级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体会作者的写法、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以在原来的预习基础上,又要重在“明、查、注”。现以六年级的课文《爱之链》为例,课前预习主要做好哪几步呢?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字“明、读、标、查、注”。
明:就是要整体感知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有什么要求。可以让学生通看全文,大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然后可以根据课后练习明确本课的重点要求。首先让学生浏览全文,看课文大概写了严寒的冬夜,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后来老妇人又悄悄留钱帮助乔依的妻子。然后根据课后练习(1.用钢笔描红。2.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3.说说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4.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像写一段话。)这四题的要求,学生能大体知道本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思考理解女店主说的话及课文为何以“爱之链”为题,还要想像续写。这样一来,学生预习时就会重点思考上面4个题目。等到回到课堂学习本篇课文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读:即读生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拼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破句。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三遍,多者不限,以达到要求为准。
标:就是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节码。标出对课文不理解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就是通过查工具书,在生字条上写出生字组成的新词。(组词规定至少两个,多者不限。)还要查查不理解的生字新词,把词语的意思标注在文中空白处。此时更重要的是查阅资料,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爱之链》中可以搜集爱的故事、爱的句段等。
注:自己尝试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在课文上做记号。另外可以结合前面的课后练习题,把自己的阅读感悟标注在书上。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我们还是以语文课为例。刚开始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对偷懒者则教育加批评并责令其补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也可以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当然,教师及时的评价激励也必不可少,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在第一课时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发现该生读得十分流利,于是便问她:“你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在家读了几遍?”
“是在家预习了课文,在家练读了十遍。”
这时老师及时表扬:“你预习得真充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真棒!”
在质疑环节,如果有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会追问:“你提得问题真有价值,是怎么想到的?”
学生答:“我是在预习时认真动了脑筋,做了记号。”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能自己解答出来,那你会更聪明。”
学生如实的回答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引导,这种榜样的力量,大大激发了学生预习的愿望,今后会更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完成预习作业。正因为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讲解时,学生对已懂部分会积极表达,对模糊部分会专心听讲,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的场面。而教师的表扬更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课堂效果自然会很好。
当然,要想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而需日常积累、持之以恒。而且最好是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今后即使老师不布置预习,学生也能在课前自觉自主地预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预习真正发挥出了功效,课堂上也才会出现“争先恐后”、“百花争艳”的场面。
学生的预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变换多种角度,具体,科学地指导学生的预习。我相信,如果从小就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不管学生是否是留守儿童,也不管学生的身边是否有人监督,学生都能弹好“预习”这首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