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7891800000006

第6章 做无悔的奉献者(1)

教育是一种帮助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学习上的困难生,怀揣着不安与紧张走进教师办公室,他们不安的心是多么地期盼老师的安慰,他们紧张的心情是多么企望得到老师的抚慰,他们需要得到帮助,得到心灵上的帮助,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恐惧感,以及对老师的恐惧感,因为“恐惧心会麻痹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一个学生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够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恐惧的状态下就会惊慌失措,变得愚笨。即使他脑子里有这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得“颠三倒四”。但是,老师并没有顾及这些,一通训斥下,学生由恐惧到羞愧,到麻木,到愤怒,到敌对,到逆反,到破罐破摔。这种帮助,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教育的误区。教育需要的帮助,是温暖的,而不是指手划脚的嘲讽与冰冷。

指手划脚的帮助,使我联想到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他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岸上的人却喊:“快把身子浮起来。屏住气,不要呛水。”这种滑稽而愚笨的帮助,与某些教育的帮助十分相似。教育是一种帮助。这种帮助首先应该考虑到被助人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掉入水中的人,最需要的是把他救离水面。一个后进生来到办公室受“帮助”,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温言柔语,抚平他的不安与紧张。如果帮助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心情感受,那就是一种强盗式的帮助,这种帮助令人作呕。有些单位与个人在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时,总要拍上几张照片,贴在宣传橱窗里炫耀,更有甚者,邀请报社或电台,进行“弘扬爱心”的特别报道,搞得学生抬不起头。这种强盗式的“帮助”,将爱心搞成了恶心。

教育的帮助是和谐的,充满温情的。这种帮助,就像一个哥哥帮助弟弟,以自己的经验,帮助弟弟进步;这种帮助是真诚的、清澈的,是不带任何杂质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平等中的首席”。哥哥比弟弟懂得多些,因为他年长几岁,较早获得一些知识和能力,较早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和做人的规矩,但本质上,哥哥和弟弟没有不同,都是母亲的儿子,是平等的。一个好哥哥,他总是期盼着弟弟能出人头地,能胜过自己,这就是我所理解和盼望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帮助充满了温情,弟弟因为获得帮助而感谢,但不是耿耿于怀的“恩”,哥哥因为能帮助弟弟,看到亲爱的弟弟成长而感到幸福。这种帮助,不仅真诚,而且平等。

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帮助。我们应当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你帮助、同时也给你的人生带来一定启迪和精彩的朋友或弟弟。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没有平等,只有等级。中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强调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倡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切俸禄礼教,甚至服饰都有严格等级标志,而这个“直接进入”又使得我们的教育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渡期,这些封建糟粕自然而直接地映射到当前的教育上来。

这种等级意识,从表面上看,是教育学生尊重老师,比如“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实质上,强调的是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以及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学生的帮助,需要学生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要对帮助者——教师永远地仰视和具有服从性的感激,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等级森严,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为什么同学之间借用某东西会觉得欠对方人情,教师借学生的东西非但不欠人情,被借者还感到某种兴奋与光荣?这多么像臣子为能孝敬给皇帝贡品而感到异常光荣,哪怕这贡品是自己的女儿。

尼采说,当我们和其他生活之间的区别很大的时候,我们甚至完全不会再感觉不公正。当我们从学生手里接过东西,觉得不用说“谢”字的时候,它已经表明师生之间巨大差别的客观存在。

一切的帮助应基于平等。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将产生神奇的效果。请你关注平等,关注平等的帮助,实现平等的帮助。这种帮助是善的、美的、人性的、高尚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似乎与教育无关的故事吧,或许你能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什么是平等的帮助,以及平等的帮助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一个只有一只左手的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女主人指着门前的那堆砖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左手,你忍心叫我搬砖块。不愿给就别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下身,用左手搬起砖,走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的。”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妇人,尖突的喉结滚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子,用那惟一的手搬了起来,一次只能搬两块,搬了整整两个小时,累得汗水直流。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道谢。妇人说:“不用谢。这是你凭自己的力气挣的。”

过了很多天,又一个乞丐来到了这家庭院,女主人同样把他引到屋后,指着那堆砖说:“把砖搬到屋前,给你20元。”

后来,女主人的孩子问:“妈妈,你这样搬来搬去,有什么意思,不如直接给钱。”

母亲说:“砖放在屋前屋后是一样的,可它对乞丐来说,

是不一样的。”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个小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一看,就是个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但他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当年的那个乞丐。他对女主人说:

“没有您当年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教育不应是一种超然的帮助。

应该说: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是教育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不是根本的内容,更不是惟一的内容。教育帮助的辞典上的第一个字是大写的“人”,只有从“人”的角度去关怀,教育的关怀才会焕出人文的光芒和色彩;只有从“人”的高度去教育的帮助才是超然的、智慧的。

一个身患绝症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小女孩写信给里根总统,说人生的最后愿望是想做几天总统。里根总统同意了。当白发苍苍的老总统把只剩下几天生命的小女孩扶上白宫台阶的时候,那种温暖超越了一切,将永远留驻于天地之间。我一直地以为,教育的神圣性之所以日渐苍白与萎缩,那是教育者自己把神圣给糟蹋了,那是教育者自己在教育的善良、崇高与美丽的脸孔上,涂上了丑陋与冷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自救,教育需要自救。

请记住,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超然的关怀。这种超然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真正的超然是教育者能够站在终极的目标高度进行思考和实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培养人,培养人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追求,培养他对人世的热爱和留恋,不只是知识,更不只是分数。

超然的教育帮助需要超然的教师来实施。一个人不超然,就难免利欲熏心;一个人利欲熏心,就难免急躁与浮躁;一个人急躁与浮躁,就容易患上金钱的肿瘤和虚荣的癌症,也就不可能有那份超然的洒脱与智慧。

教育是一种超然的帮助。失去了这样一份超然,教育就失去了美好,失去了诗意,失去了彼此心灵的纯洁、自由和温暖。教育应该是童话,是神话,是寓言。每个父母都会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童话,讲神话,讲寓言,因为这些最接近人的本质,因为人的内心需要这样一股崇尚美好、鞭笞丑恶的清泉。人会长大,会从童话中走出来,教育理应给正在长大的孩子一份永远的童话,让他们慢慢长大,让他们在一年又一年的“童话”的浸润中,永远心怀童话般的美好。

教育是一种超然的关怀。这种关怀是无私的、无杂念的、不求回报的,就像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没有任何功利的驱使,教育于是恬淡、闲适、令人神往。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方向。

而且有这种帮助情怀的教师,也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成功路上的踏脚石。

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学校,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会取代旧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灵的知音、健康的教练、知识的向导。教师就是服务者。也许有很多教师还不习惯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为学生到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家长送孩子读书是天经地义,为何需要教师以“服务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其实,这是一种老化的思想。学生到校当然需要学习,但同时,学生更愿意选择能够得到“优质服务”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应该以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这里的服务是为满足家长的全面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服务就是给家长充分的知情权,引导、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服务就是教师的高效奉献、爱的教育,为学生愉快学习、高效学习,可持续发展学习创设条件;服务就是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帮助学生选择正确,选择合法,选择真、善、美等等;服务就是管理,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保证科学化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理念,他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实践着为教育学生而服务。

开学之初,李镇西老师并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制定《班规》,他认为孔子之言“欲速则不达”颇有道理。但他却时刻在关注着这个问题,以等待机遇的光临。一天,一个学生找到他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个《班规》可不行,再这样下去,我们班的纪律可就成问题了。李镇西老师对这位同学表扬之后,依然按兵不动。不长时间,又有几位同学提出类似的问题。

这是从学生内在需要和主动请求提出的“议案”,李镇西老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于是,召开班会制定《班规》的时机光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