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人民中普遍存在着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恶战争的情绪。着名作家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多斯·帕索斯和爱德华·埃斯特林·卡明斯等的反战小说有着广泛的影响。福特一家的好朋友、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倡导美国中立,也有不少拥护者。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设立的以孤立主义者杰拉尔德·奈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火制造和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披露了政治家和垄断资本家同英、法勾结的内幕,证明美国是被追逐利润的大银行家和大军火制造商拖进战争的。这激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错误选择。
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想遍及各阶级和阶层。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各阶层中反映特别强烈。几百万的德裔美国人中很少有人同情纳粹德国,但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控制不满。爱尔兰裔美国人大多支持民主党,他们反对援助英国,因为英国直至1922年以前一直对爱尔兰实行殖民控制,当时仍控制着爱尔兰北部。意大利移民及其子弟则把墨索里尼当做给意大利带来荣誉的“伟人”。美国的天主教徒对佛朗哥进攻西班牙共和国并不感到沮丧,因为他们把共和政府当做天主教会的敌人。
从经济集团来看,孤立主义的势力在中西部和西部强大,代表了农业资本家和新兴工业资本家的要求,他们的投资和市场主要在国内;同实力雄厚的、与欧洲关系密切的东部大财团以及英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存在矛盾。那些与德国垄断资本有密切联系的大垄断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杜邦康采恩等坚决主张绥靖德国。他们认为,即使德国发动欧洲战争,既可削弱英国,又可打击当时的苏联,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却可隔岸观火,伺机而动。1937年美国100家大公司中有26家同德国有合同性协议。在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后,尽管罗斯福宣布道德禁运,但美国对意大利石油、铜、废钢铁的出口大增。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后,美国虽然增加了对中国的有限援助,但美国垄断组织继续向日本供应钢铁、石油等军用物资,帮助日本发展战争机器。
30年代的孤立主义领导人包括共和党人,如爱达荷的参议员威廉·博拉、内布拉斯加的参议员乔治·诺里斯和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以及民主党人,如得克萨斯州的议员莫里·马弗里克、社会党主席诺曼·托马斯。和平主义者有诸如议员珍妮特·兰金、《芝加哥论坛》出版者罗伯特·麦考密克、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等。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势力大大束缚了罗斯福的手脚。
亨利·福特也对德国抱有天生的好感,他认为德国单纯、节俭,拥有先进的技术,就拿德国的汽车工业来说,其技术远远在美国之上。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75岁生日那一天,老亨利接受了希特勒颁发给他的“德国之鹰”奖章,理由是他对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所作出的贡献。但是,我们还记得,老亨利一直是对犹太人持敌对态度的,并且在美国的社会影响不小,这次他接受希特勒的奖章,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他那反犹太立场。媒体也纷纷提出质疑,有的媒体发表文章把他称为“可恶的美国商人”,还有人指控老亨利和希特勒主义保持友好关系,以及他在福特工厂实行的恐怖统治,或者说他使用盖世太保的手段对付工会运动。
亨利·福特坚持认为战争是贪婪的金融家们引发的,目的是在人类互相残杀中获得利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就持这样的观点。1939年,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的事件不断发生,亨利宣称这是金融家们制造的阴谋,目的是把美国拖入战争。他极其痛恨杜邦家族,猛烈地批评他们,说他们是最大的战争贩子,在幕后操纵各国政府以便发战争财。英国首相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最终德国首先在欧洲发动侵略战争,张伯伦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老亨利却对张伯伦的行为极力颂扬,说只有他才是真为和平着想。
当欧洲战争正酣,法国等一大批欧洲国家都陷落在法西斯铁蹄下,民主制度岌岌可危,无数人的生命遭到侵犯的时候,亨利·福特和他的朋友林德伯格不顾残酷的现实,大肆叫嚷美国应该远离形势不断恶化的欧洲国家。
1940年,战争肆虐的时候,亨利·福特再一次中风了,两年前他就有过一次中风。仿佛一夜之间,他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头发全白了,腰更深地弯了下去,皮肤更加干枯。他已经快80岁了,身体更坏,情绪更加不稳定,记忆力迅速下降,常常陷入幻想之中,不管是谁提起欧洲战争和美国可能卷入战争,他立即就会情绪激动起来,语无伦次。然而,他从病中刚刚恢复,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政治中。他对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发出了谴责,丝毫不顾英国和其他国家正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事实。
爱德塞尔此时又是什么态度呢?像所有敏感的人士一样,他已经意识到美国参加战争将是迟早的事,当别的工厂都在为战争做准备的时候,他也想争取一些军工生产份额,以挽救福特公司日益下降的生产和销售能力。他当年的得力助手威廉·努德森已经担任美国工业生产处处长,他的任务就是动员私营厂主为美国准备军需物资。应努德森的召唤,爱德塞尔亲自到华盛顿,两个过去的同事很容易达成共识,爱德塞尔答应为美国政府制造9000台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发动机。爱德塞尔早年对飞机很感兴趣,这一次,他和努德森也探讨生产一种驱逐机。但是老亨利拒绝了,他声称他绝不会站在鼓吹战争者一边。
随着希特勒的铁蹄踏遍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战争,越来越多的人遭受战争的苦难,美国政府越来越积极进行战争准备的时候,亨利·福特的中立观点也逐渐发生动摇了,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美国不得已加入战争,那么他会全力支持。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巨大损失,3300多名海陆官兵失去了生命,珍珠港的炸弹一夜之间就把美国人民炸醒了。总统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对日宣战书,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消息传来时,老亨利立即表示愿意为美国参战出力,保证福特公司参加军火生产,并且立即作出行动。
早在1940年年底,一个军事代表团就来到迪尔伯恩,请求福特公司为军队生产200架军用飞机。尽管老亨利极力反对,但是查尔斯·索伦森和爱德塞尔·福特在参观了联合飞机公司后,发现这家制造厂采取的是订制模式,每天只能生产一架飞机,而当时的美国空军一年就需要1000架,这意味着联合飞机公司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
参观的当天晚上,索伦森不顾休息,连夜画出了一架飞机的生产流程图,甚至规划了整个工厂的平面图,当爱德塞尔看到这些设计图的时候,立即意识到采用生产汽车的那种流水式作业生产飞机已经成为可能。第二天,军方代表看到了这个设计计划,惊呆了,天哪,按照这个计划,福特工厂每个月就能生产500多架飞机,这对美国空军将是多大的支持。老亨利也被这种宏伟设计所激动,竟然同意了制造B-24轰炸机的方案。
美国军方现行支付了2亿美元,生产计划立即开始进行,每个福特工人都深受鼓舞,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福特工厂有救了。1941年5月14日,生产轰炸机的新工厂建成了。
为建立飞机制造厂,索伦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负责建厂的全过程,还要在公司和联邦政府之间做协调工作。工厂的建立和管理问题频出,机器不停地出故障,大量的熟练工人离开工厂去参战,工人短缺、老亨利的阻挠、贝内特的破坏,使他感到处处受限制。除了内部的种种限制,在初期,军方对工厂的生产能力也提出质疑,要对索伦森公开申斥,甚至想接手工厂。索伦森毫不犹豫地对军方那些高高在上的批评者展开攻击:“你们谁都没有任何资格来到这里,更没有资格告诉我该怎样经营福特工厂,我们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1942年9月18日,罗斯福总统来到飞机厂参观。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天。在爱德塞尔和老亨利的陪同下,总统坐着汽车在庞大的工厂里转了一圈。工人们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的总统自豪,为他欢呼,看到这种情景,老亨利的肺都要气炸了。索伦森向总统详细介绍工厂的情况,特别是当他听到索伦森叫总统“老板”时,他再也忍受不了了,勉强和总统道了声“再见”,就气哼哼地走了。
总统的造访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索伦森也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两年的时间里,他不知在工厂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到1943年8月,工厂每月就能制造200多架轰炸机,12月份的时候,每天就能生产一架飞机了。索伦森、爱德塞尔带领福特公司为美国的战时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老亨利再次把功劳都毫不客气地放在了自己头上,在美国参战后的头两年,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工厂看看,给他的工人鼓劲,让他们加快生产,早日打败敌人,早日回到国家建设上来。
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也使美国的战时生产发展起来。美国真正地走出了1929年大危机的阴影,全美国的适龄青年都参军了,很多工厂加入生产军用物资,这挽救了很多濒于破产的企业,福特汽车公司也从最艰难的时期渐渐走向复苏。此时亨利·福特已经很少参与工厂的生产和管理,他的思维已经越来越不正常。但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在公众面前塑造自己的爱国主义形象。媒体再一次慷慨地接纳他,赞扬他为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在福特汽车公司内部,他依然强化对自己的宣传,公司对他的奋斗历史、他的生平事迹的大力宣传使他非常满意。只是他还没有发觉,随着他对自己唯一儿子的迫害逐渐升级,随着儿子壮年时期的逝去,他的神话也将告一段落了。
爱德塞尔英年早逝
A型车的成功把福特公司,也把亨利·福特再次推向了巅峰,老亨利对儿子的能力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得不承认儿子在汽车设计方面的天才和理念,以及对市场和大众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但这丝毫不能改变他对儿子的态度。早期,他利用强势的索伦森对抗这个柔弱的儿子,当贝内特崛起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流氓恶棍对儿子进行迫害。爱德塞尔不仅要对家族事业负责,还要对付贝内特的种种流氓行为,这让他心力交瘁。
整个30年代,老亨利都在与整个美国对抗,也把儿子逼到了绝路上。有好几次,爱德赛尔真的绝望至极,他想离开公司,但最后他还是留了下来,继续担任这个大型汽车公司的名义首脑。也许我们会说,爱德塞尔有那么多的财富,又是汽车业的精英,难道他离开福特汽车公司就没有前途了吗?他不能选择过自己的生活而远离来自他亲生父亲的迫害吗?不能!今天当我们分析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许有几个原因使他无法做出最残酷的决定。第一,他一出生就命中注定是福特汽车帝国的继承人,他是独一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继承福特汽车公司并使之继续辉煌是他的责任。他认识到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自拔了。假若有一天,他真的下定决心,离开公司,那么他会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流放者,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要承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他不能接受的。第二,他对父亲的耿耿忠心和无限仰慕使他无法真正离开他的父亲,他一辈子都陷在对父亲的崇拜中,加上他自身身体的孱弱和性格的柔顺,愈加助长了父亲对他的轻蔑和用更大的决心更卑劣的手段磨炼他,强化他的意志。这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他越是在父亲面前自卑,不自信,他的父亲就愈加残忍地迫害他。但是,当看到他那几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他决心守住他自己为之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家族的产业,最后把它交给自己的孩子们。如果说对父亲的亲情和责任使他留在这个有名无实的位子上艰难工作,那么几个孩子则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