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7961800000039

第39章 道教复兴与关公崇拜(8)

无论如何,看来后人还是在太微垣黄帝星的旁边,给关羽也留下了星宿的位置。此时的关羽虽已敕封为帝君,居“夹黄帝坐”之“四帝星”其一,属于“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也”,已经统制着荧惑星,当然也就永远镇伏着捣乱闹事的蚩尤星了,但他的基本职责,仍然是拱卫着星象中的黄帝,如果与正阳门关庙位于紫禁城南的位置合观,尤能体会到其地位重要之由,这里也直接拱卫着紫禁城内的帝王。这个变化,实际上关涉着明代皇室统绪的一次变迁,另文分解。

按五方四极之神各有主司。古人郊庙祭典中例祭五方之神“青帝”、“赤帝”、“黄帝”、“白帝”和“黑帝”,道教也一直在努力为这些“天帝”的人格神造谱。“黄帝”例为中央之神,而明时北方神已为玄帝(即真武大帝)所居。五行南方属火,汉、宋两代五行亦属火德,故汉代后有“炎汉”、“炎宋”之称,而两宋君主亦虔诚遵奉南方赤帝为感生神。后世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中的关羽“枣红脸”、“赤兔马”,亦似应火德而设,如与前文所述关羽为雷神,六月二十四日同时又是火德星君生日问题合观,尤为明晰。此将在另文中讨论,不赘。

清承明祚,女真人亦从北方入关,君临中原,当然不能听任关公星宿的位置属南,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他老人家的星象应在北斗第六星,且有诗云:“吾本天枢第六星,临风欲使万方宁。形容虽去神尤在,留得精英震百灵。”倒也另有一番说词可谈。

《史记·天官书》说: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又据《索隐》引《尚书大传》,所谓“七政”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

其后的纬书更对此作了发挥。《云笈七签》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职位总主》云:“《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并引《河图宝录》具体介绍道:“第六北极星,天之太常,主升进。上总九天上真,中统五岳飞仙,下领学者阶级。围七百七十里,有玄台玉楼。步刚真人号北晨飞华君,姓明灵,讳昌上元。冠飞精华冠,衣紫锦飞裳,执九斗玉策。”又说:“兆若屈滞疾厄,乞申希免,告请天之太常第六玉皇君。”则第六星的职司已然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

但《洛书》除了记述以上七名外,还记有另外七个名称,曰:

“开阳重宝,故置辅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破军,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禄存,第六曰巨门,第七曰贪狼。”

请注意,这里的北斗第六星,正是明清以后民间讲唱说话所津津乐道的“武曲星”。宋元间道教经典基本上沿袭了另一种说法,如《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等,称“贪狼”、“巨门”等为北斗七星之名,并有紫光夫人感莲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间。略云:龙汉时有一国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于莲池中沐浴,忽感莲花九朵化生九子。长为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星。而《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及《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据此称北斗七星为“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

按道教本以真武为武曲神。《玄天诰》云: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惠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而关羽在星象位置上的变更,以及获得“荡魔天尊”神号,说明他在清代已经有全面取代真武大帝的趋势。这或许和天师道与全真道势力的消长有所干系。晚明有些地方立庙,甚至把真武庙置于关庙前偏。如崇祯《嘉兴县志》载:

“玄天佑圣宫:在烟雨楼右,武安祠前。下有保安祠奉赵玄坛神像。明天启癸亥知县汤齐建。按玄武即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状如龟形,位居北方,属水。其下有螣蛇,星属火,故绘为龟蛇蟠结之状。宋代祀之,以厌火灾。今宫建于湖中,控挹大润,周慰闾阎,当知荧惑永为避耀也。”

(第五节)结语

总括而言,宋代以后道教开始成为推动关羽崇拜的重要力量。其原由大致有四:

一是因为道教源于本土巫术,将神力法术或山岳河渎的神性人格化,本来就是其特长,所以藉解池盐灾推出神将关羽,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是藉“盐池靖妖”一事,来表达符箓派道教关注民生国计的大旨,尤其是正一派张天师系的复出,需要一个既与早期张道陵传说“诛蛇伏虎青城山破鬼城”接榫,同时又靠近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时代的新故事,以弘扬法力,重振道门。所以他们反复叙述张天师门下的“关羽斩蚩尤”神话,并把本体系甚至佛教中其他具有神力人物的神格神功转移到关羽身上,最终得到全民的认同。

三是在北宋时期的龙虎山正一派,最初不过是和茅山皂阁山并列的“三山符箓”之一,但到南宋和元代以后,正一派地位逐渐上升,终于成为掌握官方“道箓”,“总领天下道教”的第一大派,且享有世袭二品秩的特权。而关羽国家祀典关庙的格局、形制和建筑纹饰,至今仍然保留着显而易见的道观风格。事实上,民间盛行的历代关羽封号中的“真君”、“天尊”甚至“帝君”等称号,都属于道教封谥。

四是宋元以来的道教发展中,曾有一个创建神谱的过程,这个努力有其多维性质:一个维度是摹仿佛教,如尊老子以类释迦牟尼,创三清以象三宝,以王灵官作韦驮功能的护法神将等系列的道教体系;另一维度又仿照人间政权组织创立了天宫体系,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其文臣武将,一直到城隍土地灶王神的系列;第三维度还要结合本土民间既有的岳渎崇拜建立仙班神系,例如东岳大帝等五岳四渎神只、湖海山川,一直延伸至洞天福地,遍及全国。三维交叉,愈发显得叠床架屋,庞杂无序。这种构筑神系法统的努力成果,集中反映在元明间道教最盛之际出现的小说戏曲《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就展示的道教兜率、天宫、仙班、神将的不同组合及其体系,令读者眼花缭乱,着述者也支拙难应。类似作品还有描述真武、华光、观音、蕯真人、许真人等多种戏剧小说,宝卷说唱。

但关羽似乎还难以纳入这些体系中。明清以后数量众多的神(即民间祭祀张贴的木版神像),诸神济济一堂,有若合家欢似的展示中,关羽位置往往变化较大。而且道教也没有为关羽崇拜大量创制经典。今存道教通俗劝善文有《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戒世子文》等,多属善书宝卷,而且出自清中叶以后。近世台湾相传,全世界的“儒道释耶回”五教教主已索性在清中叶推举关羽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了,此亦出于民间信善的推戴,与道教经典并无干系。

元杂剧里以关羽为主角或者重要角色的很多,其中不仅有《关云长大破蚩尤》的神异,还有像《关大王月夜斩貂婵》、《关大王斩红袍怪》这类不经之谈。但明清时期关羽受到理学的推戴和提升后,儒生就坚决反对道教如此利用“关夫子”了,如郎瑛引《桑榆漫志》明确指出:

“关侯听天师召,使受戒护法,乃陈妖僧智、宋佞臣王钦若附会私言。至于降神助兵诸怪诞事,又为腐儒收册,疑以传疑。”

恰好这个时期儒生也在插手戏曲小说等通俗创作的改编修定工作,连“花关索”这样流传已广,而且还是显扬蜀汉征西南夷时,关索作为先锋功业彪炳的故事,都因于史无稽,在整理修订中删除了。

前述《目连救母戏文》涉及关羽,算得“神魔小说”的例外,道教劝善俗文“目连宝卷”及“目连戏”等,属于“荐绅先生”所不屑理会的,因而还保留着部分早期形态。案“目连”故事是据佛教《佛说盂兰盆经》演化而来,以“劈山救母”为尽孝之高潮,本也是佛教中土化后的变化。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北宋时即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佛教称“盂兰节”,道教称“中元节”)前后,连续多日举行盛大“目连”戏曲演出,其风习一直沿袭到近代。由于该剧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皆无可稽考,故可容纳三教及其他所有之神佛仙鬼,不仅热闹非凡,而且可以随时代风气之转移,而变换人物故事。比如宋徽宗时的宦官杨戬,后来竟然成为阻挠目连救母的恶神。故能常演常新,民间影响极大。台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王秋桂主持之“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丛刊,收集有海内外“目连戏”的多个专题,包含现存民间的多种演本。如王跃《(重庆)江北县复盛乡协睦村四社谌宅的“庆坛”祭仪调查》所引用的资料,就说明有些地方“目连戏”演出第一天,剧目中例有“征蚩尤”一出,叙黄帝为大雾所迷,而后部将“葛三刚”之卵生五胞子喜、马、拉、雅、撒吞云除雾,最终降服蚩尤的故事。可知该故事在传播中还不断变异,成长为传说学的所谓“母题”。

另一方面又有明万历时祁门文人潘之珍本“褒善贬恶”宗旨改编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乾隆间大学士张照又以唐代作为故事背景,以别“忠奸”为大旨,编成《劝善金科》连台本戏在宫廷演出,都是企望将该戏内容纳入理学“忠孝节义”的框架之中,但深入下层社会的仍然是民间戏文。“目连戏”已成现代戏剧界一门跨越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和社会学的专学,此中有关问题,笔者将在研究元明小说戏曲与关羽崇拜关系时,一并探讨。

张天师的地位在清代受到了来自儒家的激烈挑战。盖因龙虎山张氏世袭特权是比照曲阜孔氏“衍圣公”的,笔者访嗣“汉天师府”时,见到大门至今仍镌有“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的鎏金大幅门联,道尽了世代富贵尊荣,进退自如的得意,故明代以来儒家一直对此不满。王夫之《噩梦》曰:“名爵为人主所必惜,固也。乃惜之于文臣,而以正二品之世爵,施之汉贼张鲁之苗裔,使与阙里并崇,因宋元之陋而流及于今,亦可长太息也。”朱彝尊《上史馆第一书》则云:“张道陵之后,腼颜受世禄,奉朝请,于义何居?”这些牢骚里面,既有恪守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观念而生的“主义”之争,也有张氏一门不经寒暑苦读,却坐享荣华富贵的不平之气。结怨既久,遂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副都御史梅瑴城的上奏,进行了一次翻旧账,揭老底的“总清算”。结果是张天师被连贬了三级:

“经部议奏,言‘正一真人至宋始有封号,元加封天师,秩视一品。明初改正一嗣教真人,秩视二品。本朝仍明之旧,而《会典》不载品级,盖以类于巫史、方外,不得与诸臣同列。即康、雍间曾褒封,亦用以祈求雨泽,非如前代崇尚其教,而比阶以极品也。’旋照太医院使例,授为正五品,嗣后袭补,照道官注。”

案清室以喇嘛教为正宗信仰,除雍正外,其他帝王对道教并无特别关怀。而雍正恰恰就死在内丹派炼士手里。儒臣选择这个时机出手攻击,使汉天师府气焰顿消。贬抑至此,连皇帝后来都看不过去了:

“至(乾隆)三十年入京来朝,奉旨加恩升三品秩。谕旨言:‘念其承袭已久,世守道教。旧例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又过贬损。且其法官娄近垣现系四品,亦觉未协也。然朝觐筵宴大典,未便以道流厕身其间,一概停止,以肃体制。’”

从此天师府不复往日荣光。好在此时的关羽早已兼融三教,跨越种族,成为清廷以至全民普遍供奉的“护国佑民”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