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18

第18章 华尔街金融领主——摩根财团(9)

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又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因受次贷危机困扰的拥有八十多年经营历史的金融巨头——贝尔斯登公司,从而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令华尔街的同行们羡慕不已。

摩根斯坦利

同摩根大通银行相比,摩根斯坦利公司更能体现出摩根家族的传统和精神,因为真正使摩根家族发达的事业正是投资业务。与J·P·摩根公司在事业上的保守不同,摩根斯坦利公司在投资银行业这一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中具有呼风唤雨的影响能力。

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从法兰克福到苏黎世,摩根斯坦利在全球金融界所具有的地位似乎从来没有被动摇过,其一统天下的威力今后似乎再也不会有哪个投资银行能与之相提并论。它的客户包括7个姊妹石油公司中的6个,美国十大公司中的7个,而且,摩根斯坦利总是要求各公司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如果客户胆敢问津另一家公司,他们便会得到告诫“那就上别的地方找银行去吧!”尽管大家对这副“金手铐”颇有微辞,但无论华尔街还是司法部都砸不开这根锁链。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合伙人离开该公司加入了第一波士顿,这时另一位合伙人向他祝贺道:“真是令人激动,现在您将和一些二流客户打交道了。”的确,即使任何两个竞争对手的客户名单加在一起也赶不上摩根斯坦利的客户。

1974年,它进行了第一次敌意大兼并,就此主宰了企业并购这个蛮横的世界,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一直保持着美国头号并购顾问的殊荣。20世纪80年代,在摩根斯坦利的引领下,垃圾债券53登上大雅之堂,并迅速成为投资者狂热追求的投资工具。同一时期,摩根斯坦利还积聚了高达12亿美元的巨额专项基金进行杠杆收购,成为当时最富有风险的创举。

1986年摩根斯坦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6年,摩根斯坦利介入了一项当年世界上最大的并购交易——诺瓦第与瑞士制药公司汽巴—加吉和山道士的合并,创造了首日交易市值达200亿美元的记录。它还在历史上最大的分立案——通用汽车公司价值297亿美元的分立中担任财务顾问。接着又担任了第二大分立案——朗讯科技公司价值241亿美元分立案任财务顾问。在英国电讯收购美国电讯公司MCI总值259亿美元的交易中,也是由摩根斯坦利担任财务顾问。

1996年十大并购案的七起,十大反收购案的七起,以及十大分立案的六起都是由摩根斯坦利主办。

1997年,摩根斯坦利以104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了添惠公司(DeanWitterDiscover&Co,),从而一举成为华尔街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经纪行,添惠公司绝非等闲之辈,它的客户以一般散户为主,分布范围相当广。从1985年起,添惠推出了一种名为“发现”的信用卡,取得了很大成功,总发行量已达3900万张,据当时美国各类信用卡之首,信用卡是添惠公司的盈利大项。1996年它的资产高达130亿美元,纯利润9,5亿美元。

由于摩根斯坦利的客户主要是大公司、大人物,因此,摩根斯坦利与添惠的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并在规模上一举超过了咄咄逼人的美林和高盛。合并之后,摩根斯坦利—添惠的资产经营总额达2710亿美元,在世界38个国家拥有409家分支机构。

华尔街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次合并对两大公司及全球金融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未来的摩根斯坦利—添惠不仅在规模上成了世界投资银行领域独一无二的巨人,而且成为一家拥有强大的机构和散户业务的“两翼”投资银行。无论是对于摩根斯坦利还是其新伙伴添惠而言,这次合并都是一次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在拓展中国大陆市场方面,摩根斯坦利的步伐最快。1995年,摩根斯坦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组建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简称中金公司)55,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和中金公司共同参与了众多大型国企的上市项目,包括:2000年6月中国联通全球IPO并同步在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筹得资金56,5亿美元;2000年10月中石化全球IPO并分别在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挂牌上市,筹得资金34,6亿美元;2001年12月中国铝业全球IPO并同步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筹得资金4,85亿美元;2002年11月中国电信全球IPO并同步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筹得资金15,2亿美元;2003年10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IPO并在香港挂牌上市,筹得资金8亿美元;2004年5月中国电信后续H股/美国预托证发行,筹得资金17,25亿美元;2005年6月在中国建设银行IPO之前,引入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性投资股东……

摩根斯坦利这一系列合作项目的成功,为其今后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2005年,摩根斯坦利的金融咨询和并购顾问业务在全球大型投资银行中排第二位,公司所管理的资产总量为6470亿美元,资产管理收益总计29,1亿美元,公司市值为592,6亿美元,自1997年合并以来股东回报率高达208,1%。

这个世界级的金融服务公司,目前已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支系统,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可以为顾客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咨询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在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摩根斯坦利以其优越的金融咨询服务和市场竞争实力名列第61位。

今天的带有“摩根”名字的公司其实只是代表着其与摩根家族的历史渊源,而不再有摩根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了。无论是现在的摩根大通银行还是摩根斯坦利公司,其上层管理成员中已经找不到摩根家族的后裔了,但有一点可以让这个家族的人感到欣慰,那就是摩根这个名字比任何时候都令人敬仰,华尔街也依然在“摩根”精神的鼓舞下向前运行。

相关联接:《华尔街的“摩根路径依赖”》

华尔街的“摩根路径依赖”

毫无疑问,摩根大通成为华尔街次贷赛季的明星选手。两周以前,董事长兼CEO杰米·戴蒙为收购贝尔斯登第一次开价时,每股2美元的价码使后者的总市值甚至低于其曼哈顿总部大楼10亿美元的市价。纽约商业评论家John Gapper不无尖刻地在其博客上写道:“杰米·戴蒙买了幢装有贝尔斯登的大楼(Jamie Dimon buys a building withBear Steam in it)。”

虽然愤怒的贝尔斯登股东们为这笔交易设置了诸多障碍(他们当面激烈地抨击戴蒙,扬言在审议此事的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并向法院申请冻结交易);虽然一周之后收购价码被调高了4倍,但整个华尔街一开始就认定,无论公平与否,这都是场必将成交的交易。从始至终,纽约联储银行和美国财政部都对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撮合。这原本无可厚非:拯救贝尔斯登,就是拯救客户对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信心,让稳固的制度和营运的业务得以为继。

但问题是,在其他银行分明能开出更合理价格的前提下,为什么中标者仍是摩根大通·

“这不是偶然事件,美联储己有数次这样依赖摩根。”美国金融史学家Charles Geisst告诉《中国企业家》。早在1907年,摩根大通的前身摩根财团就曾扮演美国中央银行的角色,组织华尔街银行家安排了2500万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阻止了一场本该将美国经济拖入深渊的金融恐慌。此后历史上的一些紧急关头,摩根大通也先后协助美联储,为伊利诺伊州大陆国民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做过金融担保,甚至在1987年协助墨西哥政府完成过一次26亿美元的财政债务结构性调整。

眼下,放眼哀鸿遍野的华尔街,摩根大通确实是为数不多的有余力出手救市的银行之一。在3月12日(2008年)华府经济俱乐部举行的晚宴上,戴蒙表示对并购持开放态度,并透露摩根大通有“很多的资金”。随后其公布的年报显示,摩根大通2007年全年收入达到714亿美元的历史水平,净收益创154亿美元的新高。这主要得益于2007年初,摩根大通就已经注意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疲态,并着手调整业务结构,对冲或者整体出售其未收回的放款额。

接近华尔街的人士则告诉《中国企业家》,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美联储希望接盘贝尔斯登的是家华尔街公司,而摩根大通正是贝尔斯登的清算银行,其所有账都是从摩根大通走,摩根大通对贝氏的窟窿会更有底,但一开始,2亿多美元的收购价格确实太便宜了,“能买得起贝尔斯登的人很多。这事更多的是纽约联储送给了摩根大通一个礼物。”

“公平地说,能够拯救贝尔斯登,有经济能力和运作实力的肯定不止摩根一家。”杰米·戴蒙在纽约联储银行董事会中拥有席位,宏源证券投资银行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评论说,“这就涉及到美联储先找谁、不找谁的问题,整个过程是不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