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29

第29章 第一财阀——日本三菱(6)

(第六节)第一财阀的特征

1970年,三菱各公司为庆祝三菱集团创业一百周年,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三菱出资制作了有关岩崎弥太郎的电影,又出版了《三菱百年》等书籍,大力宣扬三菱从财阀时代开始的连续性,宣扬其百年的财阀历史。因此说,尽管进入了新的时代,但三菱这个日本第一财阀依然是完整的存在的,只是改变了包装,以企业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那么三菱财阀又有哪些特征呢?

1,操纵政治

三菱集团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与国家紧密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家和企业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各个国家无不如此,但日本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美国曾经讽刺的“日本股份公司”,正是针对政府和民间企业相互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的。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是在国家保护下发展的,战后,虽然形式改变了,但这种关系依然存在着,三菱更是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了官商的烙印。

明治时代,三菱、三井等大财阀与掌握实权的政治家们相互勾结,井上馨是三井的代言人,三菱则和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的关系极密切。后来,由于大久保利通被暗杀,大隈重信又在1881年的政变中被赶下台,三菱表面上从政治上退步了,但实际上依然对日本政治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1888年伊藤内阁代替大隈内阁的政治闹剧、1896年由松元和大隈共同组成的松隈内阁,都是岩崎弥之助一手操纵的。通过松元的力量,弥之助在1896年被任命为日银总裁。

进入大正时代,三井财阀以政友会为后援,三菱则推出了加藤高明等人,把宪政会和其后的民政党作为后备队。可以说,日本的重要政策几乎都由三井和三菱操纵。进入昭和时代以后,军部的力量强大起来,右翼势力及军部的一部分青年将领以百姓在萧条中苦苦挣扎,财阀却独占财富为由猛烈攻击财阀,之后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暴力事件。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91之后,军部又和财阀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军财抱合”局面。军部和财阀的利害趋于一致,两者联手推动了战争经济。三菱生产建造以军舰和飞机为主的各类军需品,不用说和军部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零式战斗机三菱就造了14000架,在整个战争中大显身手。

“二战”结束后,日本出现了一系列经济组织。1946年,经团联成立,接着又陆续成立了日经联、经济同友会之类的组织。这样,以战后复兴为主题聚集的企业经营者们创立了所谓的财界机构。由于各大财阀掌握着日本的经济命脉,并左右着日本的政治,因此财界的领导权实际上就掌握在大型垄断企业手里。

1964年12月,三菱银行董事长字佐美就任日本银行总裁。从战后经济复苏期到高度成长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都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正因如此,担任资金供给的日银总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菱银行的董事长就任这一职位,无疑使三菱财团的经营者占据了财界大舞台的核心地位。与此同时,在经团联、日经联和东京商工会议所等机构中,三菱财团的经营者也占据了很多重要岗位,这更加增强了三菱的影响力。

1980年5月,经团联会长稻山嘉宽从旧的三大财阀集团中各选了一人来担任副会长,以实现旧财阀集团和行业的均衡。此后,内阁又将这一制度逐步固定下来,这就是“政财抱合”的典型形态。

1980年10月,日本又组成了首相会议,起名为“清铃会”,总人数为34人,其中,三菱集团有三菱商事会长田部文一郎、三菱银行会长中村俊男等4人参加。这时,三菱集团在财界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了。

时至今日,三菱集团内还留传着岩崎家族的社训:所期奉公,即以所谓的国家社会利益为己任。这条原则成为三菱历来的传统,三菱人也常常挂在嘴边炫耀。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自我表白,是对自己参与政治操纵的一种解释罢了。

2,“金曜会”成为决策核心

在日本六大企业集团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中,都存在着“会”。三菱集团的“金曜会”相当于其它集团的社长会,是最完善最规范的组织。“金曜会”有很多下级组织,如各成员公司的总务部长会是“月曜会”(星期一会),总务科长会是“二火会”(星期二会),秘书会是“菱秘会”。除此以外,以三菱情报委员会为龙头,在计划、调查、技术等方面,各公司都有相关的组织。

1937年12月,三菱合资公司由控股公司改为股份公司——三菱社时,总公司和旗下的分公司作为决策机关,被称为“三菱协议会”。战后,由于财阀解体,三菱总公司和三菱协议会被迫解散。当时三菱公司的清算人石黑俊夫与被驱逐的加滕武男、田中完三以及岩崎家族的代表人岩崎小弥太,每逢有要事裁决时,就在三菱银行石黑俊夫的办公室,召集各公司领导人互通信息,商议对策,这就是“金曜会”的开端。由于总公司的复兴与各公司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该会的凝聚力很强。“金曜会”的秘密集会在当时是被占领军所明令禁止的,如果被占领军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秘密集会刚开始时,对外公开的名称叫“社长恳谈会”。

1952年和平条约生效后,“社长恳谈会”开始发挥它的威力,1954年正式命名为“金曜会”。此后,“金曜会”讨论或处理的事件有:1954年,以三菱矿业为中心成立三菱水泥;同一年三菱商事的大合并;1955年设立三菱原子能委员会;1956年设立三菱油化等。另外,消除集团内部对立也是“金曜会”的重要职能,“金曜会”成员制订了如下决议:三菱各公司在业务开展或企业计划等发生分歧、当事人意见不统一时,应由当事人提议,由发起人从中斡旋,寻求协调良策,而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各公司都遵循“金曜会”的决议。

6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地域开发、能源开发、情报开发等新领域也被提了出来,于是形成了以三菱银行社长田实涉为首,三菱重工社长和三菱商事社长“三驾马车做龙头”的体制。为了促进经济合理化,1970年共同设立了三菱开发综合研究所,1971年又设立了石油开发部门。由此可以看出,“金曜会”不单单是和睦会、恳谈会或联络感情的机构,它还负责协调集团内部活动决策、开发新产业、设立共同出资公司等重大事项。尽管“金曜会”的决定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却总能起到事实上的约束力。这是三菱的一大特色,也是三菱集团的竞争力所在。

金曜会的成员名单包括:三菱银行、三菱重工业、三菱信托银行、日本光学工业、明治生命保险、三菱地所、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日本邮船、三菱商事、三菱仓库、三菱建设、麒麟啤酒、三菱人造丝、三菱制纸、三菱化成工业、东洋制作所、三菱醋酸盐、三菱液化瓦斯、三菱原子燃料、旭硝子、三菱矿业水泥、三菱制钢、三菱金属、三菱铝材、三菱化工机、三菱电机和三菱自动车工业28家大型企业集团。

3,股份互持

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等公司互为对方的大股东。三菱银行既拥有三菱重工的股份,也拥有三菱商事的股份,三菱商事也同时拥有三菱重工和三菱银行的股份,形成交叉持有的关系。各个公司不仅作为大股东相互持有股票,而且还将这种相互持有关系形成圆环状,通常把这种持有关系称为圆环状持有,当然,这种环状持有只限在三菱财团内部。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的具体持股关系见下表:

另外,由于集团成员股份上的相互持有,因此金曜会实际上就是三菱集团的大股东,各公司出席金曜会的集会就相当于三菱集团的大股东会。当然,在金曜会上并不行使具体的股东权。这种以集团内部法人相互拥有为基础的控制模式,也是战后三菱财团的一大特色。

4,金融机构高度参与

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和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以银行为龙头的金融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大银行为了进行系列融资,都采取了对企业超额借贷的策略,然而这种系列融资毕竟存在着很大风险,其之所以能够得到实施,是因为有日本银行作为后盾,如果最终资金不足,都会由日本银行以照顾的形式给予保证,银行由此便可以进行超额的贷款。正是这种不规范贷款方式,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朝鲜战争后的30年间,日本企业依赖银行系列融资的做法基本上没有变化。三菱集团的支持银行自然是三菱银行。近些年随着信托银行地位的提高,三菱信托银行的融资顺序也开始上升,在“金曜会”成员中,总是三菱银行或三菱信托银行中的一个占据融资额的首位,当然,二者贷款的重点也都是三菱集团的成员。

下表是1979年3月末,金曜会成员(部分)从三菱系统内部金融机关所融到的资金占其总融资额的比率:

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保险、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日本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金曜会成员从三菱系统内部金融机关的融资比例很高,有的已超过50%。三菱作为集团企业,主要是依赖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进行融资,同时还接受系统内的其它金融机关和以兴业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为首的金融机关的协调融资。三菱财团的这一融资特点对于集团内部各企业的扩张是极为有利的。

如何评价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保险、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三菱集团金融机关的作用呢?单纯认为它们只是从社会上收集资金,再把这些资金提供给三菱集团的企业,这显然有失偏颇。在战后资金缺乏时代,各银行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并供给集团企业的作法确实比较普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功能已发生了变化,金融机关本身也开始追求自身的利润,开拓新的功能。这表现在:

第一,寻求大众化路线。三菱银行一方面积极从大众吸收资金,同时以住宅按揭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不过,财阀系的银行历来对大众化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种现象在三菱系的其它金融机关也或多或少存在着。

第二,国际化。战后日本企业在海外的大举扩张,推动着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三菱集团企业和关联企业在三菱商事的带领下,海外活动非常积极,促使三菱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海外分支机构不断增多,并加入了国际银行组织。反过来,银行国际化又对整个三菱集团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日本经济领头羊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直处在动荡中,但这并没有妨碍国内财阀们的巧取豪夺,它们的资本已经变得更加集中,实力也更加强大。

三菱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在日本首屈一指,仅“金曜会”成员的资产就占日本所有公司资产总额的4,4%,加上非“金曜会”成员公司则占到了5,9%,若再算上各类准三菱系统企业,在日本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1989年世界最大的50家银行排名中,三菱银行名列第4,三菱信托银行名列第13位。同年,世界1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三菱有三家,其营业额分别为:三菱电机212,13亿美元,三菱汽车168,39亿美元,三菱重工150,07亿美元。1995年,三菱电机营业额上升到325亿美元,三菱汽车265亿美元,三菱重工业285亿美元。1996年4月1日,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正式合并,组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东京三菱银行。2001年,东京三菱银行又与三菱信托银行合并,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金融实力。在日本的六大垄断财团(三菱、三井、住友、安田、芙蓉、第一劝业)中,三菱的综合实力雄踞榜首,而且保留了“三菱军需省”的地位,它的重工、银行和商业集团在日本都是属于第一流的。

作为三菱领导机构的“金耀会”成员企业,通过贷款、持股以及人事所控制的大集团有100多家,另外,还有大量被视为准三菱系统的企业群。这些准三菱企业主要有:日鲁渔业、森永糖果食品、龟甲万酱油、味之素、富士纺织、东海纸浆、日本碳化物、东洋制氧、钎狮子油脂、三好油脂、大日本油漆、日本新药、日本陶器、东陶机器、日本绝缘器、日本特殊陶业、伊奈制陶、东海电极制造、宫地铁工所、日本建铁、千代田化工建设、日本电池、日本电子、日本输送机、日本技研工业、岛津制作所、金商又一、西华产业、市田、伊势丹、四日市仓库等。

经初步估计,三菱财团在经济支配能力上约占整个日本的30%左右。

2004年8月,三菱东京集团与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UFJ,日本第四大金融集团)宣布合并,总资产超过180万亿日元(约合1,7万亿美元),一举超过了全球第一的美国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一的瑞穗集团,成为日本和全球金融业的新霸主。三菱东京金融集团是在以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等为核心,不断联合与兼并同业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在日本基本完成后,三菱集团加快了对海外的扩张步伐,在原子能工业、海洋开发、宇宙开发等科学技术上和美国结合的更加紧密。例如三菱集团已经通过合办企业的方式和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芝加哥财团、梅隆财团、摩根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等相互勾结,共同参与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和垄断。至于三菱集团向世界各地的渗透,则更加广泛,其员工以及在海外投资的子公司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三菱的产品和服务也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至今,三菱集团在本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财阀,它已经成为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