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30

第30章 日不落金融帝国——汇丰集团(1)

环球金融,地方智慧。——汇丰银行

从1865年汇丰银行开始在香港和上海营业,到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从当初500港元起家,到2006年拥有超过15000亿美元的巨额资产;从最初每年纯利润不到50万港元,到2006年纯利润超过150亿美元;从一开始租借别人的楼房经营,到目前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金融帝国,汇丰集团走过了14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汇丰银行曾经长期雄居中国。它既是第一个大规模贷款给晚清政府的外资银行,也是中国领土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它曾长期掌管着清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海关税收特权,也曾一度左右着袁世凯政府的财政大权。即使到了国民政府时代,其主席也依然是蒋介石的座上宾。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汇丰银行即左右着中国的经济,也左右着中国的政治。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汇丰银行在东方建立起来的庞大基业被毁于一旦,营业额降低到了极点,总部也被迫迁往伦敦,汇丰当时的主要领导人几乎全部身死狱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汇丰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银行,不仅此前享有的种种特权不复存在,就连在中国存在的合理性都成了问题。1955年,汇丰仅在上海象征性的留下了一个很小的营业机构,其他在大陆的分行全部关闭。

二战后,尽管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然而汇丰在香港、中东、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扩张却从来没有停止过。1965年,汇丰控股恒生银行,牢固的确立了它在香港银行业中的绝对地位;1992年,汇丰成功收购英国四大结算行之一的米特兰银行,奠定了亚洲、美洲、欧洲“三分天下”的格局。

1998年庞约翰(John Bond)担任汇丰集团主席以来,汇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并购活动。1999年,汇丰斥资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利宝集团;2000年4月,汇丰收购了法国最大的银行——法国商业银行;2003年3月,汇丰集团以148亿美元一次性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消费融资机构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汇丰“环球金融”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

中国,正是汇丰实现其梦想的地方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汇丰集团在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领域内,都走在了其他外资银行的前面。目前,汇丰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它在中国比其他任何跨国公司都要惹人注目:

2005年4月,汇丰银行北京支行隆重开业,成为第一家在中国首都开设支行的外资银行。同时,汇丰银行也是在华开设分支行最多的外资银行,截止到2007年4月,汇丰已在中国大陆开设了17家分行、49家支行,拥有近5000名员工。

2005年5月,汇丰集团宣布旗下的汇丰保险斥资81,04亿港元,溢价收购中国平安的另外两家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及摩根斯坦利9,91%的股权。至此,汇丰集团已拥有平安19,9%的股权,从而取代美国友邦集团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保持了汇丰集团在中国内地外资保险中的龙头地位。

汇丰集团还斥资144亿元人民币认购了交通银行19,9%的股份,其中国业务总裁出任叶迪奇出任交通银行副行长,左右着交通银行的战略规划及日常经营和管理。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汇丰的影响力也因此大大增强。

只要到上海外滩看一看那栋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一座最讲究的建筑”的前汇丰上海大楼,只要回忆一下20世纪30年代矗立在香港汇丰总部那栋雄伟无比的远东第一高楼,你就会体会到汇丰当时的实力和影响,

依仗着19世纪大英“日不落帝国”时代的权势,在汇丰历任领导的准确判断和苦心经营下,汇丰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金融网络,成为一个名副其实日不落金融帝国。

(第一节)应运而生

1,中国社会变化的产物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紧跟其后。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的机器大工业已经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工业的发展,使国内产量急剧上升。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产阶级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同时,也将战争带到了世界各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94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同时开放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地为通商口岸。从此之后,西方列强开始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并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签订了《天津条约》95和《北京条约》96。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被迫进一步开放天津、汕头等7个沿海城市,以及南京、镇江等4个长江沿岸城市。沿海和沿长江流域大片腹地的被迫开放,为洋商们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贸易前景。

西方对华贸易在中国约来越不设防的情况下进入新的扩张期,而香港作为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对华贸易的基地,经济更是急速发展,外商所需要的融资金额越来越大,融资结构也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在香港经营的洋行的领导者们感觉到迫切需要创办一家本地银行,以便提供及时而又充足的信贷。因为当时仅有几家总部设在伦敦或印度的银行在香港开设了分支行,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1861年,香港总商会宣告成立,香港的商业也因此更加繁荣。1863年,为了适应海运和转口贸易发展的需要,香港湾仔建成了第一座可供汽船停泊的现代化码头。同年7月,部分航商又组建成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由大英轮船公司监事苏石兰97担任公司主席。与此同时,香港总督罗便臣正欲把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作为其任内的工作重心。虽然已经有多家银行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如丽如银行、渣打银行、法兰西银行等,但罗便臣认为如果有一家总行设在香港的银行,则不仅可以适应急剧膨胀的贸易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香港政府关于港口、道路等公共事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实现香港的大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第一家香港本土银行——汇丰银行诞生了。

1864年8月6日,由多家洋行参加的汇丰银行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之前由苏石兰拟定的计划书,临时委员会主席由宝顺洋行担任。会后,临时委员会立刻发出了银行计划书。1865年初,汇丰银行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3月2日,临时委员会改组为汇丰银行董事局。第二天,汇丰银行正式开业,总部设在港岛皇后大道中的获多利大厦。144年来,办公大楼几经重建,但地址未曾改变。

汇丰银行董事局的主要由英国的宝顺洋行、太平洋行、公易洋行、大英轮船公司、美国的琼记洋行、德国的德忌利士洋行、丹麦的毕记洋行、印度的广南洋行等14家成员机构组成,98这些成员均拥有雄厚的实力,营业机构遍布广州、汕头、厦门、天津、汉口、上海等中国沿海和内陆城市。

除了14名发起人之外,汇丰银行刚成立时,还从香港和上海的外资银行中挖走了大量的优秀银行家,如汇丰银行香港分行第一任总经理克雷索,上海分行首任总经理麦克林等。有了这些成绩卓越的银行家,汇丰便可以在东方金融界及产业界大显身手了。

另外,同其它银行相比,汇丰银行的董事局具有广泛的国际性,这使得汇丰银行在以中国为中心展开经营的过程中,与欧洲、美国、东南亚、印度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1865年,汇丰在伦敦设立了特别办事处,在美国旧金山开设了代理机构,并于10年后升格为提供全面服务的分行。1880年、1881年和1889年,汇丰则分别在美国纽约、法国里昂以及德国汉堡成立了银行分行。

2,从竞争到合作

汇丰银行董事局的14个成员,都是实力雄厚的洋行或大公司。不过,当时英国在华最大的企业——怡和洋行和美国在华最大的企业——旗昌洋行却没有参与汇丰的创设。随着汇丰银行在东方的快速发展,汇丰与怡和洋行、旗昌洋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恩怨也在不断积累。

怡和洋行、旗昌洋行当时的实力非常大,它们和宝顺洋行一道,在当时被称为香港洋行“三巨头”。其中怡和洋行的经营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是当时外商在中国最大的洋行,有“洋行之王”的盛誉。1863年清政府修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计划以及1865年广州至佛山的铁路计划都是在怡和洋行的参与和主导下进行的。而且,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也一直由怡和、旗昌等大洋行兼营。战后,中国的汇兑业务依然把持在有实力的怡和、旗昌、宝顺等大洋行手中。那时,在香港和中国境内也非常有实力的丽如洋行,其全部外汇生意还抵不上怡和洋行的一个外汇柜台!怡和洋行进入上海后,其银行部门实际上包办了上海的大部分汇兑业务,不仅一般的商业汇款,就连英国政府的汇款也是由它经手。直到1855年,各国领事汇到香港的款项,还都使用它的汇票,而其它洋行中没有一个能够与怡和分庭抗礼。

汇丰的强大,自然给怡和洋行的统治带来了挑战。因此在汇丰审批营业执照过程中,怡和使出了浑身解数在香港、伦敦两地百般阻挠100,特别是千方百计的限制汇丰银行获得汇兑权利。然而,怡和的阻挠仅仅使推迟了汇丰银行获得营业执照的时间,并没有阻止汇丰最终获得。

1866年8月14日,汇丰银行正式获得英国政府的营业执照。这个营业执照规定:汇丰银行除了在中国以外,还有权在伦敦、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地设立分行,并可以经营存款、承兑和汇付业务。因此,汇丰银行在香港的设立,对怡和洋行获利丰厚的汇兑业务,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经过十几个年头的竞争和较量,汇丰和怡和互有胜负。汇丰银行在跌打滚爬中逐渐成长起来,已成为怡和不可小觑的劲敌。随着汇丰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怡和已经无法将羽翼丰满的汇丰挤垮。于是,怡和在1877年时,不得不改变主意,转而同汇丰合作。

3,大浪淘沙

汇丰银行是乘着东方金融浪潮的风帆,先后在香港和中国大陆营业的。刚刚成立时,香港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一片大好。然而接下来便经受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严峻考验。

在汇丰银行刚成立的那段时间,英国金融业迅速膨胀,中国同样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外资银行创设高潮。在英国本土,1860—1865年间,包括银行、贴现公司、金融信托公司在内的各种金融类企业的数目和资本直线上升。英属殖民地也同样是急速膨胀,1862—1865年,先后诞生了19家银行。而在中国境内,这几年新设的英资银行,同样风起云涌,先后有汇川、利华、利生、利升四家银行进驻香港和上海。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19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内战爆发,美国棉花输出受阻,使一贯使用美国棉花的英国纺织业转而使用印度棉花,印度棉花价格随之暴涨。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棉花市场,一时成为英国资本家投机的对象,部分上海商人也参与到棉花投机的行列中。棉花产业的投机环境进而导致金融投机的出现,银行股票大幅升水,股价节节攀升。几乎所有的银行,不管是有资本实力的还是仅有一个资本空壳的,都是处于一片繁荣之中。

然而,随着美国内战的结束,震撼东西方的棉业危机开始了。

伦敦首当其冲。1866年4月,伦敦贴现公司和巴奈特银行先后倒闭,5月10日,享有“英格兰金融界最佳声誉”的阿弗伦特·加奈公司宣告破产。随后,危机开始快速的向外扩展和蔓延。1866年一年之内,英格兰先后倒闭了17家银行。

与伦敦相距半个地球的东方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在印度,包括孟买银行在内的12家大小银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倒闭。而在香港和上海,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金融大恐慌。在东方金融浪潮中成立起来的汇川、利华、利生、利升四家英资银行全部倒闭。而此前进入上海汇隆银行,也经不住风暴的袭击而崩塌。就连资本充足的阿加剌银行,其上海分行也一度被迫停业关闭。

经过1866年的大浪淘沙,在香港和上海能够维持生存的银行只剩下5家——丽如银行、有利银行、渣打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刚成立不久的汇丰银行。

由于股东们实力雄厚,再加上香港殖民政府的支持,新生的汇丰银行经受住了这场风暴的考验。然而其最重要的股东——宝顺洋行却在风暴过后不久的1867年倒闭,而另一个重要股东琼记洋行,在苦撑数年后也于1875年倒闭。

重要股东们的破产,给汇丰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它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像凤凰一般,从旧银行和泡沫公司的废墟中升起。

4,羽翼渐丰

在金融风暴中能存活下来的银行,必然要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稳健的经营作风。风暴过后,随着贸易和金融活动的复苏,这些存活下来的银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其中,汇丰银行的扩张更是突飞猛进。

通过与其它银行展开“汇票战”,汇丰的汇兑业务从1866年的920万两迅速上升到1867年的1300万两。而在存款、印钞、放贷等业务方面,汇丰也同样在加速运转,各项业务蒸蒸日上。

19世纪60年代之前,香港和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几家外资银行,并没有去积极的开展存款业务。汇丰成立后,一改过去外资银行只注重国际汇兑而忽视存款的经营思维,全行将“抓存款”作为当务之急,全方面吸收各项存款。因此汇丰银行在开业之后,吸收存款的数额不断增加。即使在经营萧条的1874年,汇丰的银行存款也在不断上升,102从下表的数字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

在香港,货币发行是外资银行重要的特许经营项目,当时的丽如银行和渣打银行最早获得了货币发行的权利。汇丰银行开业后,在发行货币方面积极进取,并成功的获得了货币发行权。1867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面值为一两的小额钞票。第二年,香港总行又前进一步,准备接办香港殖民政府经营的铸币厂,使汇丰的货币发行权由纸币扩大到硬币。进入19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香港殖民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汇丰银行的货币发行权进一步扩大,由大额纸币扩展到小额纸币。103此举使汇丰银行的信誉和影响力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