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33

第33章 日不落金融帝国——汇丰集团(4)

1947年8月28日,摩尔斯在股东年会上宣布:汇丰银行的资产已从1940年的7700万英镑,上升到了1,27亿英镑;汇丰银行在长城以南的所有分行,除个别外已全部复业;同时,汇丰还在马来西亚、婆罗洲开拓了新的地盘。总的来说,汇丰银行的网络已经逐渐恢复起来。

然而,中国及世界局势的发展,却令汇丰感到前景似乎越来越暗淡。因为二战之后,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英国、法国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英国的一系列殖民地正在走向独立。而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深入人心,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汇丰的担忧没有错。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并于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其它西方财团一样,汇丰银行作为“帝国主义企业”,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继续存在的空间,不得不退守香港。经过多次的谈判,1955年4月,汇丰银行与中国政府最后达成协议:汇丰银行在中国的财产,包括在上海的汇丰大楼,全部交给中国政府。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租用别的房屋继续营业,从事一些小额汇入汇款和出口押汇等常规业务活动。

3,重整山河

二战之后的香港,在全球工业化浪潮的带动下,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手工业、贸易、航运、金融及房地产业突飞猛进,到1953年,香港已有3204家工厂。而这一时期,从中国大陆退守香港的汇丰银行因积极参与香港的发展而大获其利,而且其从贸易融资中所获得的利润,已经抵消并超过了它丧失对华经营的全部损失,实现了与香港的同步起飞。1946年,汇丰在香港除总行外仅有九龙一家分行,然而到了1961年,汇丰在香港开设的分行已达19家。

在中国大门紧紧关闭的同时,汇丰开始将目光转向东南亚等区域。经过多年的拓展,到1962年,汇丰已先后在10个国家设立了43家分行和办事处遍布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文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959年,汇丰一口气收购了两家历史悠久的大型跨国银行——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在业界引起了极大震动。有利银行在被汇丰吞并时,已有35家分行,在印度和马来西亚的业务基础尤其雄厚。而中东英格兰银行,则曾经是波斯的国家银行,在中东各国均设有分支机构。收购中东英格兰银行后,汇丰的势力已经深入到了整个中东地区。

这两次大手笔的资本运作,让汇丰声势大震、实力大增。1958年2月,汇丰的全部资产为2,27亿英镑,完成收购后,资产一下子达到了4,45亿英镑,几乎翻了一倍。同时,对这两个银行的收购还开辟了汇丰银行集团化运作的先声。

20世纪60年代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年代,地产市场随之日益兴旺,许多企业甚至银行纷纷投入巨资进入房地产领域,参与投机。由于疯狂炒作,房地产泡沫很快就破裂了,香港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储户纷纷到银行提款,挤兑随之风潮产生。1965年2月,明德银号、广东信托银行首先因挤兑而倒闭,而此时的恒生银行115也陷入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经过几天的提现之后已濒临倒闭。

在这种情况下,1965年4月8日,汇丰与恒生银行达成了协议,汇丰将以5100万港元收购恒生银行51%股权,从而成功的将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纳入到了自己的体系中。

若没有此次银行挤兑风潮,按恒生银行当时的市价估计,汇丰收购恒生51%股份至少要花费1亿港元,而汇丰仅仅花费了5100万港元就实现了对恒生银行的控股权。通过此次并购,汇丰不仅以较低的价格购入了宝贵的资产和业务,而且消除了香港银行业中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恒生银行被汇丰兼并后,业务继续快速发展,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最大商业银行。

完成收购之后,汇丰银行与恒生银行联手控制了香港存款市场的30%,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的40%及其他业务的60%,116从而牢固的确立了它在香港银行业中的绝对地位。

4,香港的“准中央银行”

汇丰在香港拥有呼风唤雨的金融力量,还得益于它所扮演的香港“准中央银行”的特殊角色。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香港金融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在这个金融体系中,并没有一个正式的中央银行,除了金融政策制定、金融机构监管等由香港政府的有关部门处理外,汇丰银行以私人商业银行身份但任着多项中央银行的职能。

长期以来,汇丰银行在香港金融市场上一直占有绝对份额,汇丰及恒生银行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0%以上,而且,汇丰还是香港的主要发钞行。1865年汇丰创办不久,即加入东藩汇理银行、有利银行和渣打银行的发钞行列。20年后,东藩汇理银行破产,有利银行则于1959年被汇丰收购。在1994年中银香港加入发钞行行列之前,香港的发钞业务一直由汇丰和渣打银行掌控。尽管发钞行为本身并不能给发钞银行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但是通过享有发钞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信誉,则能够为发钞行在业务竞争上尤其是吸收存款方面提供极大优势。

由于汇丰与香港政府关系密切,汇丰长期以来还是政府的主要往来银行。香港政府的外汇和财政储备的管理以及政府的现金收支。主要由外汇基金和库务署分别承担,再由这两个机构与有关银行往来。据估计,港府存于各银行的款项中,汇丰占一半以上。作为港府的主要往来银行,汇丰享有一个稳固的存款基础。

1980年,香港政府通过香港银行公会条例,规定工会主席永远由汇丰和渣打两家银行每隔两年轮流担任,由汇丰同时兼任票据交换所管理银行、港府银行咨询委员会委员、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委员。因此,其它银行多不敢正面反对汇丰,香港银行公会实际上是由汇丰银行控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汇丰银行受港府委托,在发生银行危机时,担任最后货款者的角色。在香港的金融体系中,“最后贷款者”的职能由港府的外汇基金与汇丰、渣打两家发钞行共同承担。此外,汇丰的主席一直享有行政局席位的传统。香港的行政局大致等同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内阁、通过拥有此等席位,汇丰不但事先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而且还直接参与决策本身的制定。

虽然近年来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各大国际性银行,都更加看好香港这个聚宝盆的发展前景,纷纷蜂拥而至,然而,汇丰仍凭借其特殊的位置和雄厚实力在银行业稳居榜首。汇丰在香港实际上担当着中央银行的角色,享有发钞、代理港府财政、参与金融决策等特权,是不折不扣的银行界老大。

就这样,汇丰作为香港的“准中央银行”,高居香港金融体系这座金字塔的顶端,直接或间接地掌握着香港金融事务及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把握着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命脉。

(第四节)日不落金融帝国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汇丰银行一直致力于它在香港及亚洲金融地位的恢复和巩固。等到它在香港银行业中的绝对地位确立后,汇丰开始“扩军备战”,部署其亚洲、美洲和欧洲业务各占其一的“三条腿”战略。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和兼并,汇丰开始由一家地区性银行,蜕变成一个国际型的日不落金融帝国。

1,从包玉刚到李嘉诚

随着香港由转口港成长为工业化城市,靠转口贸易而繁荣发展的洋行,也开始了一个优胜劣汰的整合历程。一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洋行和大公司,由于不能适应形势的转变而纷纷易主。在激烈的收购兼并战中,数家实力雄厚的洋行突围而出,逐渐发展成垄断香港经济命脉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例如怡和洋行、和记黄埔和太古洋行等。

汇丰银行不仅跟上了香港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步伐,而且作为这些财团的金融后盾,与之密切结合,形成了垄断香港经济的强大势力。这个传统汇丰一直保持着,这也正是它能够屡闯险关、强盛不衰的法宝之一。

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香港的金融业差不多全都是由经营零售业务的商业银行组成。进入70年代,随着地产、股市的兴旺,香港金融业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包括商人银行、财务公司、证券经纪行纷纷成立,香港逐渐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而在这一时期,汇丰银行也加强了它在商人银行、证券、投资等方面的业务。1972年,汇丰创办了全资商人银行——获多利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证券包销、金融投资、企业顾问、收购合并以及中长期贷款等业务。不仅如此,汇丰还投资兴建了香港至九龙的海底隧道,并于1971年收购了太古旗下国泰航空25%的股权,与太古一道成为国泰航空的两大股东。

20世纪60年代以后,华商势力开始在香港崛起,汇丰银行根据这一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策略。在继续加强与英姿大财团密切联系的同时,积极扶持精明进取的华商在纺织、航运、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以建立汇丰在华商中的基础并借此巩固汇丰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著名船王包玉刚的发迹以及李嘉诚在地产领域的迅速扩张,都与汇丰银行的幕后支持密切相关。

从1964年起,汇丰开始大规模投资于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先后与环球航运组成环球巴哈马航运有限公司(占50%的股权)、环球航运投资有限公司(占45%的股权)及环球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占37,5%的股权),汇丰成为环球航运集团的主要股东。在汇丰的支持下,环球航运集团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航运集团。1971年,包玉刚应邀加人汇丰董事局,成为首位华人董事。

1980年6月,包玉刚与怡和洋行旗下的置地公司之间关于九龙仓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在汇丰银行巨额资金的支持下,包玉刚高价购买了置地手中的九龙仓股票,使其控制权从30%增至49%,实现了对九龙仓的控制。尽管包玉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置地则从中赚的盆满钵满,但包玉刚赢得了气势,成功的将产业重心由海上转移到陆地,开始了陆地王国的创建。这场著名的九龙仓收购战,表面上是包玉刚与置地之间的争夺,实际上是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之间的较量,汇丰银行就是包玉刚的最大幕后指挥。

1974年,汇丰与李嘉诚首次携手合作,各出资50%组建华豪合限公司,收购并重建港岛中区华人行。重建后的华人行成为长江实业集团的总部及汇丰银行在中区的重要分行所在地。之后,汇丰与李嘉诚的合作日益密切。

1979年9月,汇丰银行以非常优惠的条件将汇丰所持有的香港实业巨头——记黄埔公司22,4%的股份转让给了李嘉诚。从而使其完成了对和记黄埔公司的收购,声势大振。对于汇丰支持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公司一事,香港的投资家们普遍认为:“汇丰估计在今后10年内李嘉诚会是全港最重要的人物,胜利者当然是支持的首选。”

透过上述一系列策略性部署,汇丰银行已成为包玉刚、李嘉诚等香港华资大财团的主要金融依托。

2,步步为营

在香港牢牢站稳脚跟的汇丰准确地看清了时代的潮流。一方面,汇丰致力于稳固香港这个根据地,并小心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快海外投资步伐,力求在全球各地分散经营,实现业务国际化。从而正式将眼光投向西方,真正走出亚洲。

历史上的汇丰,在海外的业务一直相当活跃。早在19世纪,汇丰银行的分行网络已经横跨亚、欧、美三大洲。鉴于美国加州的业务发展潜力特别深厚,该行还曾于1955年在当地注册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加州汇丰银行。1959年,汇丰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性扩张,先后收购了有利银行和中东英格兰银行,使南亚次大陆、西亚和中东地区的业务得到拓展和壮大。

1977年沈弼(Michael A,R,Sandberg)出任汇丰银行主席后,开始全力推进汇丰的国际化战略,并把美国作为汇丰资本密集“轰炸”的第一战场,因为当时国际银行界兼并扩张已蔚然成风,进军美国开始成为欧洲和日本银行的时尚。汇丰选中的是美国的第十三大银行——海丰银行(Marine Midland Bank,又称海洋密兰银行)。

总部设于纽约水牛城的海丰银行,其历史可追溯至1850年,比汇丰银行还早15年。20世纪初,海丰银行在兰德家族的领导下,业务扩展至整个纽约州,是纽约市以外最大的州内银行机构。1929年10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扩展步伐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丰银行的商业及零售银行业务继续扩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收购。1976年,海丰银行的资产总值达到105亿美元,成为美国同类银行集团中规模最大者。

1978年4月,汇丰与海丰银行达成协议,规定汇丰银行最终可持有海丰银行51%的股权。1980年3月,汇丰根据协议先行收购海丰银行41%的股权,同年10月再收购10%的股权,总投资达3,14亿美元,这是汇丰在美国实行收购迈出的坚实一步。

通过收购海丰银行,汇丰在北美建立起了一个可以进一步扩张的桥头堡。在进军美国的同时,汇丰继续向加拿大拓展。1981年,位于温哥华的加拿大汇丰银行成立。1986年,加拿大汇丰银行斥资6350万加元收购了英属哥伦比亚银行,后者在阿尔伯达和英属哥伦比亚这两个加拿大最西部的省份拥有41家分行。这次收购使汇丰银行在加拿大取得了一个稳固的零售基础。

在美洲业务迅速扩张的同时,汇丰领导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尤其是英国。他们计划在这里建立起一个主要基地,以便成为一家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居领导地位的大银行,而作为英国的第二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开始便成为汇丰银行要猎取的重要目标。

就在汇丰银行于1981年3月10日宣布将进行扩股融资,以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时,渣打银行突然宣布,建议以每股面值1英磅的渣打普通股加现金50便士,换取苏格兰皇家银行面值25便士的普通股5股的条件,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