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
7996700000040

第40章 银行巨擘——花旗集团(5)

通过拆分,花旗集团从中获得了20亿美元的税后收入,大大充实了资本实力,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强化了三大业务主轴:扩大消费金融业务、扩充快速成长的国际市场和提高企业投资银行水平。而一个富有象征性意义的动作是,花旗去掉了沿用137年的红伞标志,并将标志文字缩短为“Citi”,中间用弧线连接。新标志将使用不同颜色的弧线,黑色弧线代表花旗银行的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红色弧线代表花旗的财富管理业务,而蓝色弧线代表花旗的消费客户业务。

(第五节)辉煌光环

1,经济晴雨表

蜚声于全球的花旗集团堪称是国际金融界的成功标本。这一华尔街金融巨头不仅以其从不枯竭的金融创新引领银行业潮流,用其不可一世的经营业绩令同行甘拜下风,而且其呼风唤雨的世界影响力更是令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望其项背。目前,花旗已经成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晴雨表。

而在对信息极为敏感的股票市场上,花旗已经成为美国金融板块的领头羊,任何关于花旗的信息都可能牵动整个美国金融板块的神经,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股市走向产生难以估量的连带影响。

花旗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用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就能够很明显地加以说明。2007年,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此后,次贷危机不断延伸至其它金融市场,给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次贷危机”首当其冲影响到了包括花旗银行、美林银行、J,P,摩根在内的众多知名大金融机构。首先是美林银行宣布了由次贷导致的巨额亏损公告,公告报道后,尽管世界金融领域为之震惊,但多数人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008年1月16日,花旗集团公布:该公司出现了高达18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损失,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98,3亿美元(每股净亏损1,99美元),是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

花旗公布次贷亏损后,立刻引起了世界性的恐慌,其影响之大、程度之深让人始料未及,称花旗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并不为过。据美国研究机构可靠贷款中心(CEL)发布的信息,由于次贷危机中购房者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失去住房赎回权的事例急剧增加,美国全国住房总价值降低2230亿美元。

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陆续披露巨额次贷相关损失,危机在全球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是众多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债市和房市的不景气又通过杠杆效应百倍放大;其次是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信心受到重挫,股票市场遭到恐慌性抛售。从去07年10月到08年2月,全球资本市场市值蒸发了近14,7%。

纽约独立预算办公室2008年3月24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受花旗集团等机构次贷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华尔街高薪金融行业将再裁员两万人。另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统计,在过去9个月内,华尔街金融行业已经裁员3,4万人,是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2,金融航母

花旗集团已成长为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高、全球连锁性最强、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运用增发新股、定向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运作与扩张,并对收购的企业进行了花旗式战略输出和全球化业务整合。在短短五年里,花旗的总资产规模扩大了71%,股东权益增加92%,总收入提高了72%,利润增长2,6倍,表现出超凡的盈利能力。

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前1000家银行2002年各项指标排名中,花旗集团的盈利总额占1000家大银行总盈利2524亿美元中的6,1%。2003年花旗集团一级资本已达669亿美元、总资产12640亿美元、利润178,5亿美元,比上年又分别增长了13,4%、15,2%和16,8%。

在过去的10年里,花旗集团的股票价格、盈利能力和收入年增长率均超过了两位数,而且盈利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更令同行所叹服的是,在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和“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这1000家大银行的总体盈利水平下挫了29,7%,而花旗集团却仍达到了4,5%的增长率,由此充分显示了花旗金融体系非凡的抗风险能力。

花旗集团被公认为全球最成功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这不仅要归因于它在全球金融企业排名中的位次,更由于它是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服务连锁机构。客户在任何一个花旗集团的营业点都可得到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客户关系服务网络是花旗不可估量的一项资源。桑迪·威尔就曾骄傲地说过:“这个网络是我们拥有的惟一具有真正竞争力的优势,不管你到世界哪一个地方,你都可以找到一家花旗的机构为你服务。”

目前,花旗银行在全球六大洲的106个国家拥有4000多个分支机构,27,5万名员工,2亿多个客户账户,经营着129种货币。花旗银行每个员工经营管理的资产为460万美元,整个银行每天的净利润接近5000万美元,人均178美元。

《华尔街日报》曾对花旗作过这样一段描述:“当你走进花旗银行总部时,你会不自觉地意识到你已经处于世界权力的顶峰了。它就像一艘全速前进的航空母舰,周围的每一个地方都在颤抖。”

(第六节)花旗在中国

1,中国人救了花旗

1900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清政府战败并被迫于1901年签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14国军费、损失费等款项本息合计982238150两白银。其中美国获得3200多万两,折合当时美金2500多万元。

美国以收取该赔款为借口,要求在中国设立一个机构来管理这笔款项,以图插足中国。1902年5月,作为美国经办清政府赔款的机构,当时的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在中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强行登陆中国,在上海成立远东区首家分行,注册资本50万美元,这是花旗银行在亚洲的第一家机构。随后,花旗相继在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汉口、厦门、广州、香港、长春和青岛等地设立了10家分行,同年12月,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成立。

由于银行门上每天都悬挂着一面美国星条旗,所以中国人戏称之为“花旗银行”。1927年,纽约国民城市银行顺势将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花旗银行”乃至后来的“花旗集团”的中文名字从此沿用至今。

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花旗银行在美国国内遭受三次重大损失,尤其是美国大萧条期间,其在美国本土的亏损高达8600万美元,近乎资不抵债。然而它不但没有倒闭,反而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银行,就连1998年曾参与中国追诉花旗银行历史遗留存款案的一位美国律师也表示:“花旗银行原本只是州立银行,不知哪来的那么多钱,变成了国际性大银行,我们这一代人到现在都还没研究明白!”哈佛大学出版的《花旗银行》一书和“美国之音”在2001年7月的报道中指出:“花旗银行业务神奇般地发展,得益于中国业务的迅速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