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Ⅳ:金融霸权与大国崛起
7997000000023

第23章 伦敦金融城与日不落帝国--英国(4)

l8世纪末,伦敦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金融中心,拥有多家发达的金融机构一一伦敦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证券交易所和货币市场。资金的供需渠道已建立起来。随着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伦敦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稳固。

19世纪的伦敦已不再单纯地输出金融服务。它不仅逐步获得了一个国际型的货币市场,吸引世界各地的短期资金,并用这些资金为贸易提供融资,而且已发展成为长期资本的市场,并通过这个市场为世界其它地方的工业化提供相当大部分的资金。到20世纪,伦敦金融城已成为世界上国际金融体系的中心。加之伦敦是当时最大的食品及工业原料进口地,它自然地发展了诸多主要商品交易市场。

上述地位的获得,不仅是由于英国贸易和海外投资的特殊结构,而且应归功于金融城的金融技巧。随着英国逐渐成为主要的贸易国家,金融城的货币市场首先给英国国内对外贸易,进而为不断增长的英国与其它国家间的贸易,最后向不涉及英国的贸易提供融资。英国在世界上的工业领先地位促进了金融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金融城的业务技巧与经验又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

19世纪发展起来的国际货币市场,其业务经营是围绕商人银行进行的。这些商人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是由他们早期的交易活动延伸而来的。他们所发展的“伦敦票据”不过是银行界上一世纪使用的内地汇票的翻版。在接收国外商人的汇票时,因其资信不为金融城所知,若要在伦敦货币市场兑现,则需要伦敦一家商人银行在票据上签字予以“保兑”(‘担保’),一经商人银行保兑,该汇票即可按议价的贴现率在伦敦的贴现所(由原票据交易人演变而来)兑现。鉴于英格兰银行在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职能是充当最终贷款人,它逐渐开始对货币市场的稳定进行控制。

国际长期资本市场的两个关键性机构是商人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伦敦的商人银行主要由国外移民者在拿波仑战争期间建立,并于19世纪30年代得以发展。在战争期间,商人银行从为战争债务及向外国政府提供融资中获取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移民银行家生存了下来。在现有的15家最大商人银行中,除富林明银行一家是由一位出生于Dundee的苏格兰人罗伯特·富林明创建外,其余14家均是直接沿袭由移民者所组建的银行发展而来的。外国银行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们有现成的海外联络网。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本质,以及它所积累的海外经验使它能超越国界,对外施以影响。

3.衰退与复兴-20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伦敦金融城产生过很大影响。因对外贸易遭到破坏,金融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业务消失了:原先主要由德国人经营的食糖市场一夜间不复存在,货币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然而,劳合社却因提供大量的反空袭保险而获得高额利润。

一战后,英国国内经济得以复苏。许多业务创新在金融城出现,并促进了经济的复兴,在英格兰银行倡导下创立的统一票面信托公司(United Dunrinions Trust)、市属及综合业务公司(M&G)和其它公司,最终形成了一单位信托投资业务。同样地,工商融资公司亦是在政府的倡议下创建的。接着是3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它对金融城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行了欧洲最广泛的国有化计划和严厉的政府管制,导致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1971年,英国实行竞争与信用控制政策,鼓励银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展开竞争。商业银行首先打破只经营短期信贷业务的传统界限,开始经营消费信贷、单位信托、商人银行、保险经纪等业务,同时还打入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对金融服务业改革的迫切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而私有化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股市向私人企业和公众出售国有股。

1986年10月,英国开始了一场俗称为“大爆炸”的金融业改革,其核心内容是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取消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经纪人与出场代理人互相兼营,实行自由的市场中介人制度,开放交易所会员资格限制;取消对证券交易最低佣金的限制,实行证券交易代理手续费自由化,客户可与证券经纪商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市场供求情况、交易额度等,决定按何种标准收取佣金或是否收取佣金;取消非交易所成员持有交易所成员股票的限制,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加证券交易所的活动;废除各项金融投资管制,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等。在监管方面,英格兰银行将监管银行业的职能移交给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继1986年的“大爆炸”之后,伦敦证券交易所又于1997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规模宏大的股票交易改革,这在金融史上称为第二次大爆炸,其中心是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股票交易自动报价系统。金融大爆炸扭转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下降的趋势,保持和恢复了伦敦金融城在多数金融交易市场份额领先的地位,伦敦再度崛起。

借鉴:金融中心建设的启迪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伦敦金融城或者说伦敦国际金融中心至少在跨国银行贷款、国际债券发行和交易、外汇交易、场外衍生金融产品、基金管理、国际股权交易等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与纽约金融市场交易的最大份额是来自美国国内的机构和投资者不同,伦敦市场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国外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人,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最大的黄金现货交易和黄金借贷市场、最大的货运经纪市场,伦敦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包括45:

(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少的政府干预,轻微的税负,及由此形成的适宜金融自由发展的、宽松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与此一脉相传,注重行业自律,流行“轻微接触”的金融监管理念,在伦敦金融市场造就了一大批金融专家,长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各类金融产品的交易规则,绝大多数均出自这些金融专家之手。

(2)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

伦敦的交通发达,自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到现在,已形成世界著名的地铁网络。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还有一座欧洲客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希思罗机场。伦敦拥有最好的传真、电传、电话、卫星通讯和快邮网,伦敦的许多服务设施都是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鼓励金融创新

伦敦十分注重金融创新,根据不同时期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首次公募债券的发行,欧洲债券和多种金融衍生品与掉期业务的诞生,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概念的首次提出,企业民营化后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国际存托凭证的发明,等等,金融创新保持了金融中心的活力。

(4)政策的适当扶持

政府政策的扶持也是伦敦金融中心发展的一个原因。1917年,英国政府通过了《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其中包括降低银行准备金比率,取消一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限额,允许银行自行确定存放款的利率等。1979年10月,英国政府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外汇管制,为国际资金的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1991年8月1日起,英格兰银行实施新的《货币管制条例》,保证逐步取消银行准备金比率,并且取消了最低贷款利率,使金融机构在资金借贷活动中具有更大的长期弹性。政府政策扶持不等于直接干预,伦敦的金融业是在政府不干预政策下保持其活力,市场主体首先依靠市场,并根据市场状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只有当市场难以解决或无力解决问题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第四(节)经济帝国的身影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英国的经济实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不仅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还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充分展现了英国的超强国力,英国终于登上了世界经济的巅峰。

一、世界生产中心

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工业品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于欧洲其它国家和地区。“在1760年与1830年期间,联合王国约占欧洲工业生产增长的2/3,而且它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从1.9%猛增到19.5%;以后30年中英国工业发展使这一数字上升到19.9%,尽管当时新技术已扩散到西方其他国家。1860年前后,英国也许相对地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消费的原料占世界原料产量的50%,占世界人口的2%和欧洲人口10%的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生产潜力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力的55~60%。1860年时,联合王国的现代能源(煤、褐煤、石油)的消耗量分别比美国或普鲁士高4倍,比法国高5倍,比俄国高154倍。”

工业革命还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1801年,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35.9%,工业只占29.7%;1831年,农业的比重下降到23%,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4%;到1841年,农业比重再下降到22.2%,工业比重则上升为40.5%;19世纪50年代,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至此,英国基本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它的工业力量相当于整个世界其他部分的工业力量的总和。

英国在世界生产中的绝对地位,使其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上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商品供应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能源的消耗者和需求者,从而也使大部分地区成为英国的原料或能源供应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英国不仅产量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遥遥领先,而且在生产技术方面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到19世纪中期时,欧洲大陆的工业技术比英国落后一个时代:

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经用煤炭取代木炭冶炼生铁了,而在其他国家中木炭炼铁几乎占了绝对统治地位。英国炼铁企业的设备比欧洲大陆的企业大,最大的威尔士高炉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每周要熔炼120吨铁,英国高炉的平均熔铁数是89吨。在欧洲大陆国家,炼铁工业发展最快的比利时的总平均数为60吨。1846年法国的吹焦高炉铁产量为每周66吨,所有高炉的平均周产量还不到18吨。炼铁发展最慢的德国,西里西亚的吹焦高炉因为燃料易碎,到l847年平均周产量只有14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英国生铁在19世纪30、40年代以前都非常便宜,欧洲大陆的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欧洲大陆的棉纺织技术落后于英国一代人以上。英国棉纺织业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1786年英国每磅棉纱的价格为38先令,1800年降为9.5先令,l830年又降到3先令。这极大地冲击了技术落后的欧洲大陆的棉纺织业。法国19世纪上半期,只有少量的动力织布机,大部分是手动或者是畜力的棉纺织厂。德国传统的工业中心集中于莱茵河谷地、萨克森、西里西亚以及巴伐利亚等地。这些老工业中心直到19世纪40年代还没有建立起新式的纺纱厂。当时只有整理清洁机以及梳毛机是动力驱动的,有时用水力,有时用畜力,最后的纺纱工作是用手工骡机完成的。织布方面的机械化进程比纺纱还要缓慢。

在机器制造方面,l8世纪欧洲大陆几乎所有的蒸汽机都来自英国。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大陆生产的机器很少出口,机器制造业的规模比英国小得多。而且欧洲的机器制造业在标准化方面没有多少进展,人们对零部件互换一无所知,基本没有使用标准尺,锉刀仍然是重要的工具。

二、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英镑成为国际通用的结算货币,伦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这些都为英国整个国家地位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以后,英国的资本大量投资海外,加强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金融)联系。“英国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国外投资,在滑铁卢之战以后的10年内,年输出额为600万英镑左右,到19世纪中期上升到3000多万英镑,而1870年到1875年间,每年达到惊人的7500万英镑,1900年后,英国海外投资进入高潮,1905年至1913年每年平均达1.61亿英镑,1913年更是高达2.24亿英镑。海外投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利息和红利收入。在19世纪30年代末,每年就可轻而易举达到8000万英镑。海外投资的收益也比国内投资的收益大。据埃德尔斯坦对566种债券的抽样研究表明,1870-1913年国内投资的年回报率为4.6%,而海外投资的年回报率为5.7%。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时候,资本倾向于被投到收益高的地方。这样,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它在海外的投资数占国际投资总数的41%,而海外投资数占世界第二位的法国则不到英国的一半。但英国随即将其中大部分收入向海外再投资,使其有效地螺旋式上升,从而不仅使英国更加富裕,而且不断促进全球贸易和交通。”英国以其金融中心地位,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投资者,通过投资更加控制了广大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地区对英国经济的依赖。

2.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以其强大的海运业,从世界各地获得廉价的原料,控制着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取得无形收入。工业革命以后,l801-1850年间,根据官方估价的出口额从2490万英镑增加到17540万英镑,即增加了600%。185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2%。由于贸易是双方的商品交换关系,一国对外贸易额不可能超过50%,这就意味着世界将近一半的商品额是英国同世界各国的双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