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读点金融史Ⅲ: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
7997100000019

第19章 “太平盛世”中的战争——日本金融泡沫的破灭(4)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逐渐对国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进入放松了进入管制。于是大量国际游资通过这些渠道进入日本国内,通过投资于日本股市和楼市,以获得双重收益——资产价格的升值和日元的升值。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又促使日元进一步升值,股市和楼市泡沫的进一步膨胀,而这反过来又刺激国际游资进入日本进行投机。如此循环往复,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

快速膨胀的泡沫也造就了一大批富翁,1987年7月27日发行的《福布斯》杂志写道:最富有的日本人是堤义明,财产约210亿美元;最有钱的美国人是沃尔玛超级市场创办人,财产约45亿美元。堤义明拥有西武铁道集团,他的产业包括铁路、度假胜地、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职业棒球队和王子大饭店。王子大饭店是全世界最大的连锁饭店之一。日本还有两个人比沃尔玛富有,他们是森泰吉郎和小林茂。森泰吉郎是东京最大的地主,财产净值160亿美元;小林茂是秀和公司社长,财产净值60亿美元。福比斯杂志指出,日本的22位亿万富豪中,有14人是靠房地产起家。

迅速富裕起来的日本人开始不满于投资国内市场,从1986年起开始进军欧美房地产市场。1988年,美国洛杉矶城郊外的超高层大楼已经有一半属日本企业所有。最具典型的是,三菱公司于1989年以8.46亿美元购买了纽约象征性建筑洛克菲勒大楼,从而使日本人的信心达到极致。世界也为之震惊,乔治·索罗斯当时就预言说,世界经济实力与金融实力已经很明显地正在从美国转移到日本。

整个日本也开始疯狂了。当时,日本曾经有40个经济学家对前景预测,没有一个人认为会出现经济危机,都对未来表示乐观。主掌日本经济的大藏省也发表了预测:平均股价不久将升至6万~8万日元。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理财技巧”成为全民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一向以高储蓄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在银座排着队买LV的包。在“股市不败”和“地价不倒”的泡沫经济时期,老百姓纷纷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到了股市。“银行拿着大把的钱来劝你买地,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从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土地的话,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买了土地,银行又会以这块土地为担保,去买别的土地,如此循环反复。”邱永汉告诉记者,邱永汉在日本被称为“赚钱之神”,是一个历经日本几十年的经济风云而不倒的投资家。

土崩瓦解

“土地价格的上升和下跌很紊乱,我只是觉得它很异常,但没想到这是泡沫经济开始破灭的现象。”

——野田毅,前日本企划厅长官

1989年,当整个日本正沉浸在“日本第一”的超级自信时,灾难来临了。

媒体和社会舆论开始从狂热与陶醉中慢慢清醒过来,开始注意到当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社驻东京支局长比尔·艾默特在1987年就开始预测的“日本经济这一冉冉升起的太阳又将沉没”并非危言耸听。由于地价过度上涨,个人无法买房,住宅建筑业前途暗淡。建筑用地价格过高,则使许多企业难以扩大规模。过高的地价还给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城市开发及道路建设带来了严重障碍。同时,日本政府和金融当局也开始注意到,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超低利率造成的流动性过剩,于是“对症下药”,从1989年5月就开始采取迅速加息的措施,从此,日本经济也开始了它“消失的十年”的痛苦旅程。

从1989年的5月到年底日本央行3次提高贴现率,由当时的2.5%提高到4.25%。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国内并没有感受到政府“击碎泡沫”的决心,在央行加息的这八个月里日经平均股价不断创出新高。1989年12月29日,也就是日本央行第三次提高贴现率后的第四天,日经指数创下最后一次历史新高——38915,“谱写了日本股市在历史上永远难忘的一页”。但是,当得意忘形的人们叫嚷着明年股指要达50000日元的时候,日本股市开始了它长达多年的熊市之旅。

当时敏锐的投资家,尤其是国际投资者,已经开始感觉到日本政府的强硬态度,开始纷纷采取措施率先撤离。1990年1月4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新年开盘的首日,在万人期待中股价下跌了202日元,两周之后跌破37000日元。但当时很多投资者认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调整,股指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上升通道。但是,日本金融当局并未理会股市的反应,在同年3月份央行又把贴现率提升到5.25%,股指应声跌破3万日元大关。8月份为防止海湾战争带来的油价上涨的冲击,日本银行将贴现率从5.25%上调到6.0%。由于利率的提高,使得市场货币供应急剧减少,股市信心受到打击,12月28日,东京证券交易所以23848日元收盘,一年间股指下跌了近40%,总市值大幅缩水,损失了约232兆日元。199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指数跌破20000日元大关,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再恢复到这一关口之上。

其次,则是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挤压房地产市场的泡沫。1990年3月,大藏省在政府税制调查会中设置了土地税制委员会,探讨对土地税制的强化问题。9月,日本国营广播电视台NHK连续5个晚上在黄金时段播放了有关土地问题的特别节目,指出地价是可以下跌的,并提出应让日本的地价下降一半,同时主张进行土地税制的改革,限制房地产融资。这一节目像颗重磅炸弹,其巨大的舆论冲击力揭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序幕。以这一节目的播出为转折点,日本的地价自二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开始急速下跌。10月,确定了以设立地价税为支柱的土地税制的改革方向,并制定了《土地基本法》,次年4月开始征收地价税。1990年12月,土地政策审议会决定要拉低地价,正式开始挤压泡沫。晚于股市崩盘一年,1991年,日本不动产市场开始垮塌,大的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卖不出去,陆续竣工的楼房没有住户,空房到处都是。房地产价格狂跌,当年,六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就下降15%—20%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73。

随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整个日本的资产迅速缩水,以前以土地作为担保贷款的企业资信力迅速下降,形成了不少的不良贷款。以不动产贷款为中心的不良债权首先在银行、金融机构的系列子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身上集中体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由日本各大银行出资设立的专门提供住房贷款服务的金融公司,即所谓的“住专”。这些金融公司是日本大藏省直接管辖,并由大藏省派员担当总裁职位。随着地价的暴涨,“住专”对房地产的投资剧增。而且,这些“住专”背后大银行采取迂回融资的办法,将风险较大的投资转移给“住专”处理,使得“住专”的融资额猛增。但是随着泡沫的破灭,1991年秋季住宅金融公司的延滞贷款比例已达40%,非银行的信用风险已达到异乎寻常的水平。虽说信用风险在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身上都有体现,但最终还是集中在银行、金融机构身上。它们保有大量的不动产贷款债权和股票,随着股指和地价的双双下跌,大批金融机构破产,给日本的金融体系莫大的震撼。

“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经济其它领域也带来了沉重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2)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3)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事后的统计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经济的萧条直接漫延到了政治和社会领域,并且开始动摇骄傲的大和民族的文化根基。日本的电视节目曾经流行对90年代的首相进行排序的游戏,十多年的政治动荡、内阁走马灯似的变换,连日本人都说不清90年代日本到底出了多少个首相。日本即便在二战后极度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出现如此混乱的政治局面。

“回顾日本经济泡沫的前前后后,它带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当泡沫膨胀起来时,所有现实的事物在泡沫中都显得无比硕大,人们欢快地享受着这种轻飘飘的硕大,甚至参与其中,将泡沫吹得更大,而无视其虚幻的本质。只有当泡沫破灭时,被重重摔在地上的人们才会为自己当初疯狂而愚蠢的行为后悔不迭”74。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悲哀地写到:“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亲手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对手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