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40

第40章 关于韩愈的生母

因为韩愈诗文中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母亲,李翱所撰《行状》、皇甫湜所撰《神道碑》及《墓铭》也都未提到韩愈之母,说者以为这是个"罕见的现象",引起其注意,并发一些言论。在韩愈研究中,有关韩愈生母的讨论,可谓旁枝逸出,使本来并无多少疑问的韩愈生母的问题也成了韩愈研究中一个小小的"热点"了。

其实韩愈并非绝对没有提及他的母亲。其《乳母墓铭》中有云:"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七。《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以"失怙"代丧父,以"失恃"代丧母。此处的"孤失怙恃"偏义,特指其丧母。韩愈父仲卿卒于韩愈三岁时,母亲死的更早,"未再周月"即未满两月。韩仲卿是一时之名人,且韩愈对父亲多少有些印象,所以常常提到他的父亲;母亲死时,韩愈降生仅仅四五十天,对母亲的印象一丝也无,他的诗文中未提及母亲,何惊怪之有?李翱《行状》、皇甫湜《神道碑》、《墓铭》不及韩母,似乎是当时撰写行状、墓铭的通例,如韩愈为人所撰碑志、行状六七十通,多及其所娶妻姓氏而绝少提及其生母,不能说这些人的生母便都有值得怀疑之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以关于韩愈生母的讨论,多少有些庸人自扰的味道。但是有关的讨论既已产生,故不妨有辨析的必要。

说者认为韩愈不及其生母,是因为韩愈庶出,且其生母出身微贱,或为韩家之婢女之类。

韩愈长兄韩会之卒在大历十三、四年,享年四十二。其时韩愈十一二岁。以韩会长韩愈约三十岁推,会与愈非一母所出。这个推断不为无理,但也未必必然如此。据《通典》,唐代关于男女婚嫁的年龄的规定是"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申以婚媾,令其好合"《通典》卷五七"男女婚嫁年纪议"条。,可知李白诗"十四为君妇,羞颜尚未开"李白《长干行》,《李太白文集》卷四。,确非虚语。"女年十五(或十四)是女子婚嫁的最低年龄,而韩氏家族的婚嫁,按现在的说法,是颇有"早婚"的习惯的。李翱娶愈从兄弇之女,弇妻(愈从嫂)韦氏,即李翱岳母。据李翱《殿中侍御史韩君夫人墓志铭》,韦氏"年十三,始执妇道于昌黎韩氏",韩弇死于贞元二年,韦氏"始年十有七",有女(即愈从侄女)不足一岁;贞元十六年,由韩愈做主嫁侄女于李翱,其年龄尚不及十四岁。假如仲卿娶妇年龄亦如是,则其母生愈时不过四十五六而已。四十五六妇人生子,当并非稀见。以上虽是假设,但不是没有存在的可能,不过是借以说明个别说者"韩会和韩愈不是同母所生,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断然推断不足据罢了。

穆宗长庆元年,韩愈迁国子祭酒,子荣母贵,愈母被追赠国郡太夫人,时白居易以主客郎中知制诰,为制词,中有云:"国子祭酒韩愈母某氏等,蕴德累行,积中发外,归于华族,生此哲人,为我荩臣,率由兹训,教有所自,恩不可忘。是用启郡国之封,极哀荣之饰。"《白居易集》卷五〇《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赠国郡太夫人制》。说者以为被追赠国郡太夫人的"韩愈母"为韩愈嫡母(即韩会之母)而非韩愈生母。按这个推断是建立在:第一,会、愈必为两母所生;第二,愈母生愈时,会母仍在世;第三,愈母为愈父所纳之媵妾。以上三点,须同时存在,今说者恰是这样推论的。不但此也,有甚至以为愈母是韩家婢女之属,出身甚为微贱。如上所说,会、愈同母的可能性是有的;即使不同母,会母卒,仲卿续弦,未必便纳婢女为妾,也可以是名门大家之女。如元稹先娶京兆韦氏,韦氏卒,再娶河东裴氏,皆出名门世家,裴氏还封河东郡君。白居易为《元稹墓志铭》,称韦氏为"前夫人",称裴氏为"今夫人",都是正妻,并无嫡庶之分。《白居易集》卷七〇。白居易制词中谓韩母云:"蕴德累行,积发中外,归于华族,生此哲人。""生此哲人"明明是指韩愈的生母,无论是韩仲卿的元配,还是续弦,都不可能引发韩愈生母是韩家婢女的错觉。

今之说者不但以为韩愈生母是婢女,而且不承认韩愈生母是在韩愈出生"未再周月"时死去了,而是改嫁了,因为纳婢为妾本来就是为了生育延嗣,既已生育,便不妨把她赶出家门。这种推论无疑是荒诞不经的。韩愈"上有三兄"(见《祭十二郎文》),韩仲卿没有必要纳婢女以延嗣;假如元配(韩会母)死,五十岁左右的韩仲卿完全可以再选择门户相当的士人之女续弦。又有说者留意到上文提及的韩愈《乳母墓铭》,发现韩愈对其乳母态度迥异寻常,遂怀疑这个乳母便是韩愈生母。姑全引《乳母墓铭》如下:

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入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及见所乳儿愈举进士第,历佐汴徐军,入朝为御史、国子博士、尚书都官员外郎、河南令,娶女生二男五女。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年六十四,元和六年三月十八日疾卒。卒三日,葬河南县北十五里。愈率妇孙视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

韩氏为世家,家中有妇人临产,雇一个乳母是常见的事。"乳母"亦作"乳保",即今之保姆,她的差事是服侍产妇兼护理婴儿,不一定喂乳于婴儿者方称"乳母"。愈母生子,不到两个月即逝,乳母"怜不忍离去",就是不忍心抛下无母的婴儿径自离去,于是就在韩家永久居留下来。时间既久,与家中老幼感情弭笃,俨然成为家中一长辈。愈侄老成原是愈二兄介的二儿子,愈长兄会无子,老成过嗣于会。老成身边也有乳母,并长期居留在老成身边。老成死时,愈云:"今吾使建成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者慰问也,说明老成乳母在家里也是很有地位的长者,岂以老成家中有老乳母且地位甚崇,便推论老成之乳母即老成之生母?乳母李氏来韩家时年仅二十一岁,六十四岁去世,她把毕生的爱和关怀给了韩愈以及韩愈的儿女。韩愈自幼失怙,抚养教育之大事尽管由兄嫂操持,但细微的生活起居的关爱和呵护,则是乳母分内事。韩愈以饱含感情之笔为乳母撰墓铭,面对乳母亡灵,称其妻为"妇",称其子女为"孙",是人间真情之流露,岂能以此便推论乳母便是韩愈的生母?

总而言之,韩愈生母原无深究的必要,而无论出于何种心理的猜测或想象,亦为多余。

(录自《韩昌黎文学评传》,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