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60

第60章 唐诗中的长安侠少和"恶少"(1)

长安作为唐代第一大都市,最能体现其政治意义的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和峨冠博带的百官们,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是口不绝吟诗文词章的举子生徒们,最能体现其商业意义的是工商贾客们,而点缀、活跃于其间的则是歌妓、舞妓及形形色色的市井游民们。以下要叙述的,则是长安社会生活百相中的另一群人:侠少们。在唐人诗歌中,这一类人或被称为"游侠"、"侠客",或被称为"少年"、"公子"等,如卢照邻《长安古意》:"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如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些混迹于娼家、胡姬酒肆的"侠客"、"少年"都是些什么人呢?随着时代的变易,唐人诗歌中的"侠少"们,又如何成了"恶少"呢?因为唐诗中反映活跃于长安街市的侠少的诗委实不少,所以本文将略予探讨和介绍。

李白《少年行》为乐府诗题,按此线索,检到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可知《少年行》之题源自汉乐府《结客少年场行》。《乐府诗集》引《后汉书》说:"祭遵(人名)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人。"又引《乐府解题》说:"《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引《乐府广题》说:"汉长安少年杀吏,受财报仇,相与探丸为弹,探得赤丸斫武吏,探得黑丸杀文吏。"《乐府诗集》卷六六《杂曲歌辞》六《结客少年场行》题解。汉在秦楚战国之后;在战国之际,侠客横行天下,为当时社会人文一大景观。随着汉大一统局面的实现,游侠横行的现象虽然大大收敛,但远未绝迹,在大都市、尤其在长安仍相当盛行。"少年场"就是游侠们出没的场所,"结客"就是结交、联络,但有仇人或不平之事,就去结交这些少年侠客,而少年侠客则"受财报仇",类似于近代社会的职业杀手。《史记》为此而列《游侠列传》。司马迁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诺,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对游侠的行为,还是有肯定的,尤其赞赏其品格节操。自汉至唐,时间过去了五六百年,社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侠之风却没有随着朝代的兴废和时间的逝去而销声匿迹,大抵随着时代风云的突变或政治环境、社会秩序的恶化,所谓豪侠之士就会乘时而起。当隋之末,李渊等军事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觊觎王室,天下大乱,社会秩序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之中,各地豪侠即乘时而起,并成为各路贵族军阀争取的对象。《旧唐书·太宗本纪》:"时隋祚以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李渊攻入长安(隋时称大兴城),曾颁布诏书,声称"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余,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高祖(授三秦豪杰等官教),《全唐文》卷一。封官许愿,颇予笼络,而"五陵豪杰"、"侠少子弟"等确也在李唐翦灭群雄的统一战争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虽然这些豪杰、侠少们一起事即攀附军事割据势力,与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诺,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秦汉之际的游侠不同,但大致却与战国之际贵族所养之士行为相类似。当唐王朝既已建立,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的时候,无政府的游侠行为受到制约,游侠之士又渐呈销声匿迹之势。到了晚唐的时候,社会动乱的迹象频频出现,割据的藩镇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地方行政官员的管理职能,游侠们便又乘时而起了,这一点,我们能从晚唐之际传奇小说中有关游侠的篇目,如似《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等看出一些端倪。既然如此,如何看待诗人笔下频频出现的"侠少"、"侠客"、"公子"等人物呢?他们与作为唐第一大都市的长安又有何关系呢?这些诗,大都采用乐府旧题,难道仅仅只是诗人以旧题咏旧事、发抒他们向往、钦羡游侠行为的思古幽情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唐诗中的游侠少年,多指京师禁卫军;换言之,禁卫军士与游侠少年,在唐诗中常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说:"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乐府诗集》卷六六《杂曲歌辞》六,"财",《乐府诗集》作"才",此据《全唐诗》。以下诗,凡同出《乐府诗集》本卷者,不再注出。"长安重游侠",与长安的大都市地位有关,也说明唐时的所谓"游侠",其活动场所多在城市,尤其在大都市。王维《少年行四首》说:"咸阳游侠多少年。"(其一)又说:"出身仕汉羽林郎。"(其二)这说明唐诗中的"游侠"、"少年",已与汉代的游侠和汉以前的游侠大有不同。他们不再是横行天下隐姓埋名的侠客,而是"羽林郎";"羽林郎"即京城长安的禁卫军军士。"游侠"如何由秦汉的侠客而变迁为唐时的羽林军卫士,这中间经历了很长时间,此处不详论列。总之,唐诗中的"侠客"、"少年"等,都指长安禁卫军军士:

十八羽林郎,戎衣事汉王。李嶷《少年行》三首其一

身从左中尉,官属左春坊。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其一

官为骏马监,职帅羽林儿。杜牧《少年行》

少年从猎出长扬,其中新拜羽林郎。张籍《少年行》

丈夫好弓箭,行坐说金吾。曹邺《怨歌行》(金唐诗》卷五九三。

"羽林郎"只是沿用了汉以来传统的称呼,在这里即是京师护卫军的代称,如李廓诗所说"身从左中尉,官属左春坊",是指东宫太子的护卫军,也总属于京城禁卫军。"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新唐书》卷五〇《兵志》。南衙诸卫是为卫府之兵,相沿为宰相所掌握,屯驻并宿直于宫(太极宫)南至朱雀门内;北衙禁兵为皇帝亲信大将或亲信中官(宦官)所掌握,其宿直的范围在禁苑以内。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南北衙军都是护卫京师的,任务却大有区别,简而言之,是南衙十六卫以防卫皇城及京城为主,北衙六军以防卫宫廷禁苑为主,是所谓皇帝的亲兵,为皇帝最亲信。京师禁卫军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武则天神功元年铸九鼎成,发动南北牙宿卫十余万军士去搬动它见《资治通鉴》卷二〇六《唐纪》武则天神功元年。。十余万人仅仅是当直宿卫军士的数字,其他轮休在家的宿卫军士应又有一倍以上。唐初实行府兵制,由各地军府的府兵"番上"(即将各地府兵分成数组轮番执行宿卫任务),安史乱后,府兵制破坏,京城禁卫军由府兵"番上"改为召募的雇佣军,即职业军人。以禁兵为例,"北衙六军"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逐渐扩为左右十军,原六军之外再加上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军,其中左右神策军最为强盛,人数达十五万人参见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六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单是宫廷禁军,总人数即在二三十万人以上,加上南衙十六卫之兵,长安以及京畿之兵可能多达四五十万。因为募兵的原因,当直者当直,不当直者亦不必回乡务农,仍然游荡在街市之上。时人呼为"游侠少年"者,便出自这些军队,尤其是其中年少、风流倜傥的贵族子弟们。

京师禁卫之兵,尤其是皇帝亲信直接统属的宫廷禁军,自汉以来多取关西六郡"良家子弟"入选。《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河西,约当今陕西关中西部,甘肃中部、东部一带。"良家"指世家,也指医、巫、商贾、百工以外的端正清白之家。关西六郡自古"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青年人复多高大强壮身材,是帝王亲兵的最佳人选。太宗时,"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新唐书》卷五〇《兵志》。玄宗天宝五载敕:"应募飞骑,请委郡县长官,先取长六尺;不足,即选五尺九寸以上,灼然壮阔,膂力过人者申送。"《新唐书)卷五〇《兵志》。唐政府条律中的尺,皆为大尺,每尺约合36厘米,则六尺约当今2.16米,五尺九寸亦在2米以上。"翘关"是一种"长丈六尺,径三寸半"的类似门关的东西,"翘关"测试即今之举重。"米五斛"约今150公斤,"三十步"约今50米,"负米行走"是一种负重的测试。唐代虽未明言禁军兵士必选六郡子弟,但历朝既有此惯例,且李唐出自陇西,所以六郡"良家子弟"差不多即可视为自己的子弟兵。自汉以来,六郡子弟历世为将官,他们的子弟多受家风熏染,也多习武艺,成人之后即赴边庭,立战功,或选送禁军中。高祖时又有所谓"元从禁军"者:"初,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谓之"父子军"。"《新唐书》卷五〇《兵志》。更是世代相传的职业禁军了。

唐诗中有关游侠少年的诗,对这些禁卫士兵的世代将门、贵而不文的家世,也多有反映:

少小不识字,落托游韩魏。张昌宗《少年行》

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李贺《嘲少年》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杜甫《少年行三首》其三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皇三帝是何物?贯休《少年行三首》其一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韦应物《逢杨开府》《全唐诗》卷一九〇。韦应物曾为宫廷执戟之士,此诗为其自述。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李商隐《少年》

翩翩不知处,传是霍家亲。司空曙《公子行》

半醉五侯门里出,月高犹在禁街行。罗邺《公子行》

曾是皇家几世孙,入云高第照神州。李山甫《公子家二首》其一

主人功业传国初,六亲络绎驰朝车。秦韬玉《贵公子行》《全唐诗》卷六七〇。

可以看出,诗中的这些游侠少年,即禁卫军士者,都是出身豪贵家庭的子弟。他们不读书,或根本不乐于读书,因为他们的祖辈即全无读书的习惯。总之,他们的人生追求恰与应举的举子生徒们相反。加入羽林之列的也有出身书香名门而家世破落了的,如韦应物。也有农户出身的,如曹邺《怨歌行》所写:"丈夫好弓箭,行坐说金吾。喜闻有行役,结束不待车。官田赠倡妇,留妾待舅姑。舅姑皆已死,庭花半是芜。中妹寻适人,生女亦嫁夫。何曾有消息,他处却有书。严风厉中野,女子心易孤。贫贱又相负,封侯意何如?"这就是一位抛家弃妻当了"金吾"(御林军)的农民。但最享有优先权的,是当朝的文武官子弟,尤其是武职官员子弟。肃宗至德三年(757年)敕:"左右神武二军,先取元扈从官子弟充,如不足,任于诸色中简取二千人为定额。"《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武职官员子弟既有此出路,自然不必绞尽脑汁读书,平时只要习刀弄棒就可以了。

唐代士人对这些侠少,普遍有一种仰慕的心理,一个原因是这些少年都有勇力,身手矫捷,且有骠悍高大、强健壮硕的躯体;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都有边关作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