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72

第72章 新罗诗人崔致远(1)

崔致远,唐时新罗人,童稚时以仰慕"西学",遵父命只身来到中国,四处求师,刻苦自学,以自身的努力,得科第,取功名,留唐几二十年,作出了一番颇为辉煌的事业,同时也留下了一笔丰富而可贵的文学遗产。返新罗后,除协助新罗国君擘划国策、位至"宰辅"外,主要致力于本国教育事业。他以文学和教育的业绩,被朝鲜人誉为"东方艺苑之本始"、"开山鼻祖"(许有矩《校印桂苑笔耕集序》)、"四海第一人物"(卢相稷《孤云先生文集重刊序》)、"东方理学之宗"(《孤云先生事迹》引《三国史》本传)。就唐代而言,在中韩(新罗)交往史上,崔致远堪称第一杰出人物;在唐与所谓"东夷"诸国(合两《唐书·东夷传》,东夷诸国有高丽、百济、新罗、流鬼、倭国、日本等)交往史上,崔致远也是第一流人物。按隋唐之际,今朝鲜半岛为三个国家,曰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丽西北与唐接壤,磨擦最巨,战争时有发生;百济与唐,时睦时畔,反复不定;唯新罗始终与唐保持友好关系。崔致远《上太师侍中状》云:"伏以东海之外有三国,其名马韩、卞韩、辰韩。马韩则高丽,卞韩则百济,辰韩则新罗也。"高丽百济"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我(新罗)武烈大王,请以犬马之诚,助定一方之难","至今三百余年,一方无事,四海晏然。"(《孤云先生文集》卷一)太尉侍中谓唐淮南都统高骈。崔致远在《与礼部裴尚书瓒状》(《孤云先生文集》卷一)中也写过类似的话。七世纪末(当唐武则天天授初),新罗在唐的援助下统一朝鲜半岛,至唐末,新罗与唐一直修好,诚然是"三百余年,一方无事,四海晏然"。崔致远不唯以统一之后的新罗人、且由衷地以一位世代与唐修好的三国时期的新罗人感到自豪。上列"东夷"诸国中,以日本、新罗遣唐使、留学生最多,汉化倾向最为热烈,在唐得科第者代不乏人;但以在唐有文集传世、且创作量最丰者,仍以崔致远为最。即以涛歌言,日人所为唐诗(在唐之创作),今存诗最多者为菅原道真,不足20首,而崔致远存诗近百首。从对中国传统的学问(儒学)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诗、赋、骈文)技法的研习和深刻的理解看,我们说崔致远是唐时"东夷"第一人殆不为过。

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在唐与新罗关系史研究中,崔致远尚未引起我国应有的重视。自五代、宋以迄于近代,我国史籍中几乎无任何关于崔致远的记载。近代以来,《唐文拾遗》、《全唐诗外编》编者据由高丽传入我国的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将崔氏文、诗辑入,但仍然未引起学术界充分注意,除了《唐文拾遗》、《全唐诗外编》"崔致远"下有极简略的介绍文字外,专门研究性文字很少。本文拟对崔致远生平事迹、著述、版本流布及佚文、佚诗等情况作一简单考证和叙述,以期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崔致远生平事迹考述

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徐有矩《校印桂苑笔耕集序》);一说字海夫,又字孤云(《全唐文拾遗》"崔致远"条);《三国史·崔致远传》(高丽王朝十二世纪历史著作)则谓字孤云,又字海云。未知孰是。新罗沙梁部人。据《李朝实录》第十一册《世宗实录·地理志》卷一五〇"庆尚道·庆州府"下引《三国史》云:"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是为辰韩六部。六部人尊立赫居世为君,是为新罗始祖。至第三儒理王八年改六部之名……(其二)高墟为沙梁部,姓崔。"又云:"人物……翰林学士崔致远。"则致远籍贯为今韩国庆州市,其远祖居处地沙梁部为辰韩(即新罗)最基本的部(村)之一。新罗宪安王元年(857,唐宣宗大中十一年)生。父讳肩逸,事迹不详,但可以肯定是个对传统的中国儒学和文学都极有修养的人。新罗景文王八年(868,唐懿宗咸通九年),致远十二岁时,随新罗商舶入唐。其《进诗赋表状等集状》云:"臣自年十二商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臣佩服严训,不敢弭忘,悬刺无遑……"(《桂苑笔耕集》卷首)以童稚之年,只身(非公派留学,更非遗唐使)入唐,需要何等的勇气;十年为期,必第进士,鹄的高悬,需要何等的志向!

致远如唐后,"观光六年"(《进诗赋表状等集状》),遍访名师,励志苦学。因为此期所作诗文为作者后来所删汰,今多无存,其游学情况难以详知。但据《桂苑笔耕集》及韩国影印之《孤云先生文集》、《孤云先生续集》中所辑致远佚文、佚诗,可以考知其足迹多在中原及洛阳、长安一带,见其佚诗《汴河怀古》、《春日邀知友不至》、《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等诗。其足迹也曾至淮河流域,见其佚诗《秋日再经盱眙县寄李长官》诗。咸通十四年(873),即致远参加进士试的前一年,他曾到过襄阳、并受到襄阳刺史李蔚的接待,见其佚文《上襄阳李相公让馆给启》(咸通十四年李蔚为襄阳刺史,据郁贤皓《唐刺史考》)。佚文中下面一节文字需要特为揭出:

切念致远,久役旅游,又萦微恙,精神沉顿,气力疲赢。未获走拜旌幢,整持簦;犹滞身于客舍,唯恋德于高门……

和唐代多数寒族士子一样,在应试之前,他也干谒地方官吏,乞求荐引,并且辛苦备尝。佚诗《途中作》一首,同样是他"观光六年"中生活的写照:

东飘西转路歧尘,独策赢骖几苦辛。不是不知归去好,只缘归去又家贫。

僖宗乾符元年(874),十八岁的致远结束了"观光六年"的流离生活,应进士举,于礼部侍郎裴瓒下进士及第。见其《进诗赋表状等状》("观光六年,金名榜尾"),又见《登科记考》卷二三。晚唐诗人顾云亦于本年及第,与致远为同年(致远《献诗启》称"同年顾云",见《桂苑笔耕集》卷一七)。徐有矩《校印桂苑笔耕集序》、《三国史》本传,《东国通鉴》俱称致远登第时年十八;这个时间应当无疑问。但致远《初投献太尉启》云:"某,新罗人也……自十二则别鸡林(鸡林为新罗别称),至二十得迁莺谷。方接青襟之侣,旋从黄绶之官。"又其《长启》云:"某,东海一布衣也,顷者万里辞家,十年观国,本望止于榜尾科第、江淮一县令……"(俱见《桂苑笔耕集》卷一八)"二十始迁莺谷"似谓中第在二十岁,"十年观国"似又谓中第在二十二岁。按:致远中第后尝有近三年未授官职的"浪迹"经历,所说"二十始迁莺谷","十年观国"云云,是他向高骈进状欲入为幕僚之时,有意将这近三年的浪迹经历抹去而已。

《唐文拾遗》、《全唐诗补逸》"崔致远"条俱称致远"以宾贡及第"。"宾贡"二字,颇容易使人致疑。韩国磐《隋唐史纲要》在论到唐与东夷诸国关系时尝谓"新罗人……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时称"宾贡进士""。似乎"宾贡"是唐朝廷对东夷诸国人应试的一种优待。按"宾贡"当指汉以来实行之乡荐,就唐而言,"宾贡"之义同于乡贡、即非就读于中央或地方学馆、由学馆甄选推荐,而是直接由地方向礼部推荐者,并非专指新罗人或外国人。《全唐诗》卷二一〇皇甫曾《送裴秀才贡举诗》"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二句可证。(作权德與诗)唯致远应试前诗文多无存,他是经何处地方推荐的考生,则无法考知。《登科记考》载乾符元年进士及第者三十人,录名姓者六人,末一人为蒋曙,次末一人为顾云,致远名次在顾云之前。《唐语林》卷七"顾云"条:"顾云……受知于相国令狐相公,赋为时所称,而切于成名,尝有启事,陈于所知,只望丙科尽处,竟列于尾科之前也。"尾科之前即是丙科倒第二名。则致远之中第,其名次在乙科欤?要之,致远中进士,并无因是新罗人而受优待之处,他是靠个人才艺一战即捷的。

进士第后,未即授官。唐制:礼试(进士试)后,须再经吏部铨选始能授官。致远是否参加吏试,不得而知。据他在《进诗赋表状等状》中所说"观光六年,金名榜尾……浪迹东都"、"尔后调溧水县尉";以及《初投献太尉启》所说"方接青襟之侣,施授黄绶之官"看,进士试后不久,他就到了洛阳,那里大概有他的一批相知。即此我们推测,洛阳是他如唐后漫游的一个中心,他的"宾贡"应试,或许是由洛阳或河南府举荐的。

致远"浪迹东都"的时间,约自乾符元年(874)到乾符四年(877)初;因为在授溧水尉前、即乾符三年冬,他曾到过一次长沙,见于他后来所写的《前湖南观察推官裴璙启》(《桂苑笔耕集》卷一八)。启云:"某去乾符三年冬到湖南长沙起居座主侍郎……"座主侍郎"即裴瓒,乾符元年主持礼部考试者。乾符元年七月裴瓒调任潭州(长沙)刺史(《旧唐书·僖宗纪》)。致远由洛阳不远千里到长沙"起居"(问候安否)座主,其意恐在于不能安于"浪迹"现状,希望得到裴的举荐。果然,乾符四年,致远即被调选为宣州溧水(今属安徽)县尉。此年致远二十一岁。

致远在溧水县尉任满一届,乾符六年(880)任满而罢。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卷下"双女坟"条有一则关于致远以诗吊双女坟,夜感双女与致远诉衷曲的传说。双女坟在溧水县东。致远佚诗中确有《吊双女坟》诗。这是唐宋笔记中唯一关于新罗人崔致远的记载,所以此处特为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