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8009900000079

第79章 唐诗长安场景的回放

--匡燮《唐诗里的长安风情》序

匡燮君与我,"文革"前同在中文系就读。他的大学位于大雁塔下杏园旁,我的大学在明长安护城河边。"文革"的轰然纷乱中,我们都毕业了,又一番浩瀚河山、烟波千里之后,颠颠簸簸地竟然再相聚于这座古城。他是省上广播电台文艺部的业务主管,这是个半行政半专业的职务;我在我从前就读的大学里给学生讲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其实我和匡燮君相识甚晚,但因着他的夫人是我中学同学,所以我对匡燮君就多了一分关注。报端杂志每有他的散文发表,我都要捡来读了,从文字之间我读出了鲁迅《朝华夕拾》的况味,另有几分朱自清,几分杨朔,甚至还有几分周作人、废名或李广田丰子恺的气味,我都要报之会心地一笑。虽然我和匡燮君大学的课堂不在一起,我却有理由相信,我们都是因为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才走进中文系的课堂的,朱自清、杨朔以及周作人废名丰子恺就是那时我们的最爱。然而匡燮君又是多思多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在省内、国内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了,却忽然写起了"无标题"散文、并出版了一部《无标题散文》的散文集子,我对他这一变革报之更会心地一笑。因为我国古典散文和诗歌原本就是无题的。文章的有标题大约在两汉,而诗歌的有标题怕要在魏晋时了;李商隐的《无题》诗,不是给读者提供了更阔大无边的想像空间吗?匡燮君稍稍地"复古"了一下,于是便"扰"得散文创作界和理论界好一阵颠覆、手忙脚乱了。

2005年初春,电台编辑李娜女士要制作光碟版的《长安诗韵-唐代诗人咏长安》,邀退休后的匡燮君为光碟版撰写串联词。先是开了一个类似"策划"的会议,我也参加了。此后匡燮君就不断地与我有联络,我因此知道他除了写光碟版串联词以外,还有了新的写作计划:他要拿散文笔调再现唐诗!我虽然知道匡燮君有深厚古诗文功底,有散文写作丰富之实践,且多才艺、足智慧,然而他要搞成一种何等样的唐诗散文或散文唐诗,我则大惑不解,不能再报之以会心一笑了。

今年夏初,匡燮君携《唐诗里的长安风情》打印稿一帙到舍下,云:稿本中,《长安风情》部分已经由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繁体字本,另有《长安本事诗品读》部分未能列入,将合而刊之,在国内出简体字本,并乞余一序。夏衣正单,而花开荼蘼,莺啼柳絮,余取匡燮君打印稿一读,读未竟,即雀跃曰:好一个富才情、多智慧的匡燮君!此岂非又一"无标题散文"乎?余即此而知何谓散文唐诗、唐诗散文了!

余久为学生讲唐诗,也曾弄过唐诗的笺、注或赏析,然而笺、注则不离名物训诂、典故出处,赏析则不离寻章摘句、神韵格调,方式太过拘谨严肃,或者可以适合一部分读者,而于大众不甚相宜。匡燮君的《长安风情》和《长安本事诗品读》,则是以散文的形式,形象的笔调,唯美曼妙的情怀,带领更多的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唐代诗人们左近,闻其謦欬、睹其形色、感其哀乐:为我们重现了唐诗中的整体情境,化严肃的学术面目为亲和的文艺情怀,使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欣赏美好妙奥的唐诗。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韩翃、钱起、崔护……等的作品,因了匡燮君的含英咀华,探发幽微,展现了新的光彩。大唐长安的楼台亭榭、柳烟曲水,广陌歧路、酒楼街市……在匡燮君的灵笔下一一重现;国色牡丹杨玉环,人面桃花陶小春,红叶题诗的韩氏宫人,夜月清辉中的杜甫夫人……那些古老动人的感情故事,在匡燮君灵动的笔下如翩然惊鸿,一一重生了。《长安风情》《长安本事诗品读》中匡燮君的文字,固然还能体味出鲁迅、朱自清和杨朔的气息,但其绵邈的深情,丰茸的文采,精致如出于美人机杼的灵思妙理,已然是匡燮君的而非其他人的了。

清夜不寐乃静思,自问曰:汝称与匡燮君夙昔同好,何以唐诗出于匡燮君笔下则恬然可喜,出于汝之笔下则面目古板呢?余曰:习惯使然也。须得换一种笔法,换一个视角,乃可以。又自问曰:何不换来?余曰:譬如吾久居此屋庐,仅开一处北窗,放眼望去,窗外景致如此;若要换一处景致,则须得再开一南窗始可。曰:何不快换?曰:说得容易!南窗若开得,此屋庐就不是吾的屋庐了。

(《唐诗里的长安风情》一书已由西安出版社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