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实用生活文库)
8023300000020

第20章 克服空虚心理

心理小语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念,没有寄托,百般无聊,严重的如同行尸走肉。

空虚的学生一般不爱学习,他们把相当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玩游戏,看小说上。他们谈论的不是学习和人生理想,而是物质享受,讲攀比,摆阔气,爱讲哥们小义气。

空虚的危害是明显的,它会使学生浪费宝贵的时光,荒废学业。有的由于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染,进而不知不觉走上犯罪道路或上当受骗。

健康指南

产生空虚的原因一般如下:

1.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人生几何"、"及时行乐"、"有钱就幸福"、"学有何用"等错误的观念影响下,放弃了学业,在没有精神支柱支持的情况下,人自然而然就感到空虚。

2.自我贬低,缺乏自我。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婚或生活所迫,寄人篱下,从小得不到家庭温暖,使他们单纯的心灵受到创伤,看不到前途和光明,自觉低人一等,于是自暴自弃,自我贬低。

3.厌学。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慢慢对学习感到厌倦,从而开始厌学。也有的是学习成绩实在跟不上,备受老师、同学的歧视和家长的斥责,使他们自暴自弃开始厌学。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都感到厌倦,他们还会去干什么呢,他们只会感到空虚和无聊了。

针对中学生出现的空虚心理,应该作如下辅导:

1.辅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和事件,如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听英模事迹报告会,使他们对前途与理想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了目标以后,就会为目标努力奋斗,而没有闲暇想不开了,更不会感到空虚。

2.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中学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他就不会有空虚感。因此,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吸取知识、感受成功的过程。知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本来就能给人以成就感。不断地获得知识,人就无法感到空虚了。

3.辅导学生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虽然是业余的,但不可小瞧它,它往往能成就人的大事,有很多人就是通过业余爱好走上成功之路的。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哪方面有兴趣,积极引导并给其提供方便,这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

知识小结

辅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并明确短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有了精神追求,人就不会有空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