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制河灯,就是为了燃放。
当每一盏河灯扎制好之后,人也到了最喜悦的时候,因为这是欣赏自己艺术成果的时候了。
亲手制作的艺术品,也像自己的孩子,要送他们远行,也有一种恋恋不舍的心情,还是合个影留个纪念吧。
河灯的燃放一般要分清是自家燃放还是集体燃放,或特殊活动燃放。因为不同的燃放过程和习俗也不尽相同。
自家年节灯笼
从前扎制河灯,一般都是自扎自用,这属于自己家庭的生活活动。因为河灯不是随便扎制和燃放,都有固定的日子和时辰。比如民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正月十五是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日子,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也是为故去的亲人送灯的日子,所以,这样的日子家家扎制河灯是属正常。
自家扎制,手艺出了名,就成为了河灯艺人,于是就会有人去求他。河灯艺人家除了自己做河灯,给邻居做也成了他们的义务。侯俊英就是这样。
当左邻右舍,南北二屯知道她会扎河灯后,她就成了大忙人。特别是每到放灯的节庆和日子,找她的人络绎不绝,她也会热切地帮助别人,并传授自己的手艺。
自家的河灯,也寄托着深深的情感,自己孤独地漂向远方。
那是一种久远的思念。
但是一般情况下那些燃放河灯的人都是结伴而行。
就是一家人,也不是一个人去,而是两个人以上,或家里多去几个利手利脚的人。
不过,也有几家组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去燃放河灯。
特殊日子灯笼
燃放河灯都是在固定的日子,但是往往也有特殊情况,我们称之为特殊日子的河灯。特殊日子包括家庭中亲人故去的,或这天到了他的生日,需要祭祀他一下,都可以举行。还有就是地方上为百姓作过贡献的人物,如浙江西塘的“七老爷会”就是这样。
相传七老爷从前是朝廷的运粮官,一年天下大早,他押运粮船从西塘经过,见百姓疾苦万般,于是将官粮分给了百姓。
私分官粮已犯死罪。为不牵连别人,他跳入西塘的运河中自尽了。他故去的那一天是四月六日,于是从此每到这一天,西塘的百姓就举办活动,包括走街,放河灯,来祭祀七老爷。
吉林一带从前也有祭祀这样人物的活动。这都是属于特殊日子河灯。
如在吉林市,除在每年的吉林雾凇冰雪节那天举办大型的河灯燃放活动外,每年还特别为某种纪念活动而举办燃放河灯活动。如2004年的冬季和2005年的夏天,这儿都举行了台湾同胞“寻根”祭祖燃放河灯活动,景象非常的壮观。
首先要举行燃放仪式。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燃放仪式便开始了。
活动首先由主持人介绍这次燃放的意义和过程,大家每人手捧一根点燃的蜡烛,共同企盼着一个理想。
然后就是“送灯”仪式。
送灯,就是由若干身穿民族服式的俊男俏女,手捧灯盘,在通道两旁站好,迎送灯火。同时又跟随灯队走向江边,被称为“迎灯送灯”。
紧接着,万盏河灯就送进了松花江,这就是燃放河灯开始了。
大江顿时被点亮。
燃放河灯和制作河灯时,习俗很特别。如,不许在工具上迈过去;累了时,不能坐在工具上休息。
做河灯时,如果糨糊不凑巧也不能使用口水去粘贴。
因为口水是对人的不敬。
这当然也是对神和先人的不敬。
同时,做灯时不能吃葱、吃蒜,怕“熏着”祖先,这也是对先人的不敬表现。
放河灯的人或队伍出发时,领头走的人要喊一声,也就是召唤大家。如:
“走哇——!”
“出发啦——!”
如果落下一个人,也要等他;大伙不能先走。这表示一切的人、动物,各种思想、观念、神灵,都要跟随着走出去了,不能落下。
到了地方,放时不能提“鬼”字,要说先人。
当河灯漂走了,放河灯的人才心满意足了。如果灯放不走,说明“灯”在留恋什么。
留恋什么呢?
于是大家寻找原因。并尽量让河灯顺顺当当地亮起来,漂起来,流走。
一切文化,一切观念,在北方燃放河灯的日子里都体现得十分清晰和明确。松花江地区燃放河灯这种活动渐渐地演变成为约束人们去很好地面对生活、善待人类的一种生存和谐形态,在人们的生存观念之中深深地发挥着作用。
那亮光,像白昼,使江河变成灯河。
灯河,河灯,人们已难分出哪是水,哪是灯。亿万人的心念,就这样汇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北方的松花江上漂荡着,漂进了悠远的历史和未来。
这种扎制河灯的习俗已经在这一地区变得更生活化更艺术化了,它已成为吉林市的民俗文化主体内容,几乎在每一年,都要隆重地施行。因此,记录下这种民俗活动,也是记录和保留了北方民族生存的历程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