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船厂,会扎河灯的家族和艺人很多,可是最为突出的却莫过于侯氏家族了。
朝廷灯官和巧手夫人
这是今天松花江河灯侯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侯俊英的全家人。
中间的两位老人是侯氏河灯的第二代传人,上边有第三代传承人侯长荣、许淑芬。而最下边的那个小姑娘,就是侯氏河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侯俊英。
她的最早的手艺传授人,就是她的爷爷和奶奶——侯政平、白玉民。
她的曾祖父叫侯庆山,属满族正黄旗,老家是辽宁海城甘泉铺。此人从小就心灵手巧且心地善良。十三岁那年,有一次他去镇里赶集,就见一个小店门口围着一堆人。只听小店老板说:“没钱你快滚!别占着我的炕!”他挤上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生病的老汉,没了店钱又病在了这里。老人高烧直说胡话;“谁是我儿子,给我舀碗水喝吧!喝完我就走!”侯庆山想,谁还没个危难遭灾的时候,于是就说:“我是你儿子!”并舀了一瓢水递给了老头。
谁知店老板来气了,说:“你是他儿子你给店钱吧!”侯庆山真就替老人付了店钱,从此二人成了好友。但侯庆山当时不知道,这老人是有来历的。
原来这个老人是宫中的花匠,此次到海城办事,想在街里挑选—个心灵手巧又厚道的人去宫中做事,不料染病倒在客栈,亏得侯庆山好心帮救。后来有一天,老人对侯庆山说明了身份,并邀他去宫中做事。于是就在当年秋天,侯庆山离开老家前往盛京(今沈阳)在宫中当上了老人的助手小花匠。
从前的花匠,除了管理庭院中的花草外,每到年节还要布置庭院,想不到这一下子可派上了侯庆山的手艺。
原来在家时庆山在老人那里学会了扎制灯笼纸活,而这些活正是宫廷里所需要的,一来二去,宫中院里的一切手工活计就都由他去做,于是老头叫他“小灯官”,别人也这么叫开了。
那老头姓白,大伙叫他白大爷。后来,老人故去了,宫中的一切管花扎灯的事情就都由他来做。
宫中活计虽多,他可带领小工去做,但出主意的事让他挠头,可幸运的是他娶了一个聪明的妻子侯张氏,她是海城北张家纸坊的女儿,从小扎花制朵是她的拿手活,于是庆山从此有了帮手。清宣统三年(1911年),侯庆山家全家迁往沈阳。
东北的女人都手巧,而侯张氏更是巧得突出。
小时,她随丈夫走南闯北,一边把子女养育大,一边经管着宫中的活计,特别是扎灯。
提起扎灯,真叫人佩服。
她能从别人的眼神中分析出你是给谁扎灯,扎什么样的灯。
有一回,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头戴虎头帽的小孩来到侯家,那时第三天就是七月十五了。她一进屋,侯张氏就知道,她准是给丈夫扎灯,而且,她从她的眼神中发现那妇人不停地打量孩子的虎头小帽,于是就问也没问,给她扎了一盏虎头灯。
果然,她的丈夫属虎,是前几年在走船时遇上大风,闪进了水中的。从此,她扎灯的手艺就出了名了。
侯氏家族谱系
东北河灯艺术家侯俊英的手艺到她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传人了。
这四代传人分别如下。
第一代河灯传人:曾祖父侯庆山(清光绪元年1875年—1931年)
曾祖母侯张氏(清同治八年1869年—1937年)
第二代河灯传人:爷爷侯政平(光绪二十年1894年—1980年)
奶奶白玉民(清宣统元年1909年—1993年)
第三代河灯传人:父亲侯长荣(1940年生)
母亲许淑芬(1941年生)
第四代河灯传人:侯俊英(1960年生)
曾祖父祖母在宫中当花匠和灯官的时期是东北民间和他的家族扎灯做盏的黄金时代。
后来曾祖父去世了。侯俊英的爷爷侯政平接过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从海城搬到桦甸。他除继承了父亲的一切特长外又学会了许多手艺,什么裁缝,铁匠,木匠,绘画,真是各种手艺都会。他还会修理钟表和自行车、汽车,喷漆、镶牙等手艺。
其实各种综合的手艺,都对河灯的制作有用。
他还会剪纸等17种手艺。
剪纸这种手艺,本来是满族人从小就要会的一种本领,而制作河灯,就更得会这门手艺了。剪纸是一个河灯艺人的基本功。它往往能开创人心底的智慧,把人心底积累的聪明灵巧焕发出来,释放出去。所以剪纸应是河灯艺人必会的一种手工。
除此之外,就是他的巧。
他的巧,简直叫人吃惊。他每天从夫人白玉民那里学习各种妇女的手工活计之外,竟然学起了大车活。
从前的大车,是东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有一年,爷爷的几个哥们邀他进关东山(长白山)干“山场子活”。
山场子活就是冬天伐木,他们于是结伴来到了长白山。那年冬天雪大,许多人进不去山就躲在镇子里。侯政平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想,呆着也是呆着,干点啥营生呢?于是,一个主意产生了。
爷爷的车铺
当时他们的一伙人都住在桦甸小南街的一家旅店里,而且每天有人出出进进找不着车和爬犁。侯政平灵机一动就租下一个破院套开起了一个车铺,起名“政兴”车铺。
他的车铺开得有趣极了。
当年的桦甸不缺山林木头,加上他手巧,不久,各种木车在他手上被造了出来。
从前东北大车没有胶轮,铁也很少,于是侯政平就在木轮上打开了主意。他凭着自己聪明的头脑造出各种各样的木轮车,而且买他车的人他不但送你鞭杆鞭梢,而且还要送你一盏他亲手做的车灯。
侯政平送给买主的灯,都是些奇特而神奇的灯。开始,他完全是为了给车马人客照亮,什么风灯,马灯,转灯,轮灯,把他的车装扮得新新鲜鲜。接着他还要送你一个灯虎子。做灯虎子是他的拿手好戏。
灯虎子是东北民间常见的一种老灯,有木制泥制的几种。他做的灯虎子一灯多用。车上能用,屋里能用,上矿山下矿井的人也能用。
这种灯远远看去像个地瓜,上面正中有个小圆口,往里倒豆油。前头苏苏出个圆嘴,用棉花捻成捻子,伸在灯虎子里点燃。
这种灯底是平的,可以“坐”在干乎地上,不用拿着,也不用挂在哪儿。
后屁股上有个上下直通的筒,细细的,能插进铁丝儿,底下盘住,上头个勾或环,可以挂在钉上、壁上。
一个灯虎子能装四两豆油,用棉花捻成八股或三股油稔,拧在一起,这就是灯稔,点燃后照亮。后来他的“政兴”车铺出了名,他成了桦甸的一个“人物”,人们叫他“侯破车”,是指他什么破车都能修好,人们还编了一首顺口溜说道:
于嘎牙子,王罗锅,
张破帽子,侯破车
他的灯笼没个说……
父亲的灯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全面占领了东北,长白山里也开始不平静起来。这个时期,山里起了抗日联军,领头的人叫杨靖宇。当时桦甸镇里也进了日本人,他们三天两头就来作坊里抓人,买卖根本没法干下去。侯政平气得经常骂,这狗日的世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有一天夜里,店里来了一伙人。问他,你是侯破车吗?
侯政平说,俺是。你们是……
来人中的两个人说叫肖鹏、肖丹峰,是吉南军区政委和后勤部长,这次是抗日联军的总司令杨靖宇派来的,请侯政平出山。
原来,这二人是吉南军区政委和后勤部长,他们在吉林省磐石市组建华新铁工厂、兵工厂,肖鹏任政委,仉兴忠任后勤部长,肖丹峰任后勤部副部长,在山里听说了侯政平手艺出众,特来请他。
一听杨司令派来的人侯政平高兴起来,因他见过杨司令。那是一次杨司令进桦甸城正赶上日本人搜城,杨司令在他家的草垛里躲过了搜查。可是他当时还不明白兵工厂让他去干什么。肖丹峰看出了他的意思,于是说,“让你去就是在兵工厂修汽车、修枪炮!”
肖鹏也风趣地说,修枪枝弹药没有你“侯破车”也不行啊。就这样,侯政平就跟着抗联队伍,到磐石县开起了兵工厂。
那时,兵工厂里的铁都用来造枪弹。这时儿子侯长荣刚刚11岁,也被他领到兵工厂,专门给他打下手。
兵工厂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他背着父亲把做好的泥灯拿到山洞里发给战士们,人们亲切地叫他“小灯官”。
当时战士们常说:
大灯官,小灯官,
长白山里干得欢。
神灯一盏明又亮,
洞里洞外人人盼。
后来,侯政平担任了华新兵工厂的厂长。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后,兵工厂撤销,侯政平全家搬迁至吉林市。
侯长荣也长大了,他还是忘不了做各种灯。
1955年9月,他和同学朋友做了3000多个河灯,200个孔明灯。孔明灯是用报纸糊的,3米高,2.15米粗,下面用铁丝做架,捆上脱脂棉,倒上酒精,用8个人抻起来。点燃酒精棉,利用热气球的原理,孙明灯就飞到上千米高空,非常好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一盏小铁灯
1960年,女儿出生了。
女儿一生下来就长得乖巧聪明的样子,母亲就给她起名叫俊英。
从前,家家都有一个给孩子预测未来的习惯,那就是在孩子一周岁这天,在孩子面前摆上诸多玩具,看孩子先抓哪个,以此预测孩子的前途。民间称这种活动为“摆巧抓周”。
抓周那天,一家子人站在地上,只把孩子和一堆玩具留在炕上。
炕上什么好东西都有,吃的玩的样样俱全。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把女儿小英子放在炕上时,刚刚会爬的小女儿立刻奔一堆玩具爬去,她拿起一件好看的衣物抖了抖,又扔下了;她拿起一个小鸭梨,嗅了嗅,也扔下了。于是她在玩具堆里翻了起来。翻呀翻呀,最后,她在玩具堆里翻出一盏小铁灯抱在怀里,却再也不肯撒手……
那是一盏精致的小灯。
灰色的外壳,圆圆的灯碗,是她家祖上传下来的一盏老灯。
当时奶奶是故意将这盏小灯放在了玩具堆里边,没成想,孙女却从玩具堆底翻出它,并一下子相中了它。
从小学开始,侯俊英就鬼使神差的地喜欢玩灯。
那时东北的年节有个习俗,家家都要扎灯笼,邻居们也都看好了侯家。因此每到年节侯家要义务为各家扎制挂灯、宫灯、走马灯等等,这时小俊英就大显身手了。
上了中学后,她更是喜爱这门手艺了,每天都不忘记扎上一两盏小灯。
小俊英扎的灯笼十分精致俊美。那往往是小孩子的想法。她白天见到一只鸟儿,就能扎出一只鸟来,她白天看见一只飞蝶,就能做出一盏蝶灯。于是小俊英就出了名。
松花江上燃放河灯的事一小就进入了她的心灵。
父亲是她的直接传授人和老师,母亲更是她的“老艺友”。她常常和母亲一起扎河灯,侯俊英并让母亲读“河灯”方面的书。
许多古书,都是女儿从各处借来,专门让奶奶白玉民去了解历史、文化和民俗。
那时,奶奶和母亲都是书迷,并常常去江边走动,寻找江的故事。
弟弟侯英龙去世了,她想,给弟弟扎盏小灯吧,我们看着灯,也想起了他。侯俊英拿着灯来到江边,却看到许多人都在放灯,而且家家都有与她家相似的历史和事情。这时她更加了解到,从前松花江边的每一户人家都有走船放排的前人,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先人的活动,这就少不了河灯,干脆把这个河灯作坊办下去。
就这样,侯俊英的吉林松花江河灯作坊就正式开业了。
她的河灯作坊的名气一下子出了名。她二姐,小李伦,还有诸多的手艺人,都参加进来。而且,吉林市一有什么民俗活动和节日,都请侯俊英河灯作坊出活,包括像吉林雾凇冰雪节这样大型的活动。而且,一些外国友人来,包括港台地区的同胞要扎制河灯,她都满足人家。
2007年3月,经考察认证,侯俊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大会,这是松花江河灯的真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