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泥炉(上、下)
8033600000012

第12章 西北行(6)

七月下旬去北美考察,虽说是在暑热的夏季里,但在蒙特利尔、巴尔的摩、华盛顿等等地方,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有趣的街头演出。通常有一两位年轻人自唱自演,周围的人们自然圈成一个演出的场地,表演者说唱自如,观赏的人有说有笑,场内场外很快就融合成了一个欢乐的磁场。

巴尔的摩是美国一座很有些沧桑感的老城,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与费城之间,濒临大海,城市的产业因此与海洋运输几乎都有关系。在一个曾经是旧车站的广场前,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演出场地,二三十把白色的椅子,简陋的小桌,围坐着三三两两的人们,一边喝着饮料啤酒,一边听着当地摇滚歌手的演唱。一边是海港,一边是老式的红色楼房,表演者演得有滋有味,观看者看得兴致勃勃。我在旁边站了大概两三分钟,一位黑人青年拿着麦克风,在不多的两三件乐器的击打伴奏中,他用低沉沙哑的调子尽情地倾诉,尽管我听不懂他唱的内容,但是短暂的驻足时刻,对这里的沧桑历史似乎有了一点点切身感受,此刻我想对着创造快乐与寻找快乐的人群表达我的一点敬意。

华盛顿的国家宇航博物馆与肯尼迪艺术中心仅有一路相隔,宇航博物馆前面的广场,是一片开阔的草坪。草坪的一角,可供演出,似乎是非常随意的几个人凑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演出团体,他们有的站立,有的落座,一起吹奏约定的曲目,舒缓优雅的曲子,冲淡了炎热天气给游人带来的烦躁,公园里多了些自由浪漫的空气,演出者似乎也从中得到了享受和乐趣,就连小鸟和松鼠也感到了惬意,不时参与草坪上的演出。人与音乐、人与动物的和谐美妙,不由让我生出几分快乐。

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时,适逢一年一度的爵士乐表演(节)。在规定的广场上,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爵士乐队登台亮相,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和当地市民前来助兴,表演(节)的时间大约是半个月。每天的演出从中午十二点持续到凌晨过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聚集在一个欢乐广场上,穿梭于好几台演出之间。灯光、艺人和现代广告大师们大显神通,演出单位的广告非常精美,非常抢眼,相信那些特色鲜明最具时代性的超级广告很快就会步入艺术品的殿堂。爵士乐的震天混响和歌手明快的演唱(节)奏,营造出一种热烈浪漫的气氛。晚上10点钟,我们一行几人前来观赏爵士乐,我是第一次到现场看这样的演出,很快就被卷入了一个欢乐的海洋。台上的演员非常卖力,场内的观众非常着迷,许多人合着(节)拍边舞蹈边唱和,其中不乏大声叫好助兴者,人们手里舞动着如星光般闪烁的光束棒,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妙,享受此刻生命的美好。一位轮椅上的老人虽说满头银发,也是兴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他的叫好声大得惊人,令人侧目。此时我算明白了音乐带给人的愉悦究竟能有多少。这里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是心灵的沟通。我想,这些露天的免费演出大概就是培养熏陶音乐殿堂艺术人才的沃土。

街头演员用艺术和热情吸引了观众,愉悦自己提高艺术水平的同时,也在取悦别人;满足别人的精神需求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演员与观众水乳交融,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不论美丑,不论胖瘦,只要你来到这里,就会找到自己的快乐。我以为这就是北美文化中街头艺术的魅力和不衰的真谛。快乐可以与地位、金钱、名誉等等的身外之物无关,快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我衷心希望天下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用心中的快乐去冲淡世事纷扰中的烦忧,创造更多有益于人类进步文明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第二十四(节) 阿甘的启示

人的欲望和苦恼常常成正比例关系。在喧嚣繁华的现代都市里,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苦恼和烦躁也在与日俱增,一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生活的信心。我们不时能听到一些人的无奈感慨和牢骚:活着真累!活着太没意思。有人还危言相告:人类正在毁灭自己。许多人都在问: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我也常常为此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

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现代人感觉活得累其实并不单纯是体力上的劳累,实实在在多是心理的苦闷纷扰所致。信息社会展示给人们世界的高速发展状况,新闻媒体快速传递着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最新成果,人们的需求增多,(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心态难以保持平衡和安宁,这些现代文明带来的心理脆弱症,渐渐损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睁开眼睛,看看我们的周围,一些天赋并不高甚至还被人视作不开窍的人,他们能够及时排遣世俗的干扰,认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对目标的追求更加执着,付出的心血也更多一些,在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之后,竟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颇让许多聪明的人们难堪和感慨,更觉着生活的无聊无奈。这样的事例我们见得还少吗?相反,却有不少聪明绝顶的人,他们从不甘于寂寞,当初雄心勃勃,气吞山河,到头来却一事无成,两手空空,纵然是豪情壮志冲云天也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古人有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也是老生常谈了。

美国有部赢得六项奥斯卡大奖的片子叫《阿甘正传》,播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讲述的是六七十年代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名叫阿甘的年轻人的故事。据片中主角的母亲说,阿甘是南部三K党创始人的后裔,他与四十年代出生的其他美国孩子没什么两样,甚至比别的孩子智商低一些,反应迟钝一些。由于自幼失去父亲和身体缺陷,阿甘的成长环境比其他的孩子单调一些,艰苦一些,然而他大量接受了来自母亲的纯朴善良、刚毅倔强的启蒙教育,养成了不计名利得失、不计个人恩怨、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观,使他受益匪浅。在不少人的眼里,阿甘是地地道道的傻子,他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和名利思想,只是踏踏实实干好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他对社会对他人付出不少,却从不要求回报,由此他的生活目标变得单纯,实现目标的途径非常的简捷,同时命运之神也对这个不问收获、只求耕耘的年轻人给予了特别关照。凭着他的坚忍不拔,凭着他的自强不息,凭着他的执着追求,阿甘成就了自己,由一个人们瞧不起的半傻子,到全美大学生橄榄球明星,美越战争中舍己救人的英雄,拥有数百万美元的捕虾富翁,中美乒乓外交的使者,穿越全美的长跑创纪录者。用阿甘的话说,你要想跑得快,就得甩掉过去。他没有沉湎于过去的光荣,每当成功了一桩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在不断寻求新的目标,向着目标奋发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阿甘绝无高深莫测、自命不凡的心态,他的生活中很少虚无,很少浮躁,很少为欲望驱使的焦头烂额、沉重不堪的压力所烦恼,却不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在他的世界里,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因此活得充实,活得洒脱,与现代社会里不择手段向社会向他人索取的急功近利者的生活态度截然两样……人们能够从阿甘的经历中感悟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能够从阿甘的恬淡从容中领略一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这就是阿甘的魅力所在。

笼罩在阿甘身上的迷人光环自然出自编剧导演的妙笔生花,但阿甘面世以后迅速得到都市人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恰恰在于影片的编导者准确地抓住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人心理苦闷这个矛盾的聚焦点,且从积极的方面展开剧情,借题发挥、引导,使阿甘那种任劳任怨、淡泊功利的精神深深震撼人心,这种精神对那些为世事纷扰而随波逐流滋生了诸多烦躁苦恼的现代人,不失为一剂良药。《阿甘正传》在一片洁白的羽毛纷纷扬扬的镜头中拉开了帷幕,又在同一片羽毛飞向天空的时刻定格收尾,影片的起落干净漂亮,充满着智慧和想象,其中的寓意不言自明。抛弃世俗的蒙蔽和烦恼,向着目标轻装奋进,这就是阿甘留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十五(节) 纤夫之歌

认识伏尔加河是从俄国大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开始的,从那时起,便觉得河上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动听的歌。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筋骨显露的劳动者,肩上扛着一根粗粗的绳索,骨(节)粗大的两手前拉后拽,赤着腿脚一弓一蹬,迎着太阳用力拉动大船。劳动者黝黑的身体滚动着汗珠,目光中流露出创造世界的尊严和力量,凌然不可侵犯。面对这群劳动者,我肃然起敬。

纤夫拉船时的感受如何?我总想弄个明白。终于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中如愿以偿了。宽阔平坦的伏尔加河岸上,一群拉纤的男子汉喊出了低沉雄浑的一串音符:“嗨嗨哟嗬,嗨嗨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嗨嗨哟嗬,嗨嗨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开世界的不平路……”歌曲在反复中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一两百年前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苦难深重的纤夫迈着与伏尔加河同样(节)奏的沉沉步履,拉起纤绳,沿着大河缓缓行进,艰辛劳顿难以诉说。就是这种时候,纤夫们依然渴望美好的生活,寻找欢乐,追求光明,于是对着太阳放声歌唱,释掉心中烦愁,驱走世间不平,“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嗨嗨哟嗬,嗨嗨哟嗬,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痛苦没能让纤夫们低头,他们的胸襟依然那般博大,生命依然那般旺盛,他们的汗水流进了伏尔加,情感注入了伏尔加,他们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养育自己的母亲河。不知不觉中我与纤夫们那悲凉悲壮的情感汇合了。偶尔从荧屏上一睹伏尔加河的风采,让我惊喜,让我激动。从丘陵地带涌出的这欧洲第一大河,平缓曲折地流经宽阔的幽幽森林和茫茫草原,浩浩江河荡涤着世间的污泥,无边的森森草木掩去人间的不平,面对这容纳百川滚滚向前的大河大江,个人的恩怨悲欢算得了什么!这时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禁不住为伏尔加纤夫唱出赞歌。正是靠着劳苦大众这样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一种对祖国母亲深沉热烈刻骨铭心的爱,俄罗斯民族打破过拿破仑的神话,击溃过德国纳粹的入侵……即便冰雪覆盖了伏尔加河的时候,冰河上还在跑着“三套车”。

“齐心合力把纤拉,嗨嗨哟嗬,嗨嗨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你可知道这是纤夫的歌声?每当我听《伏尔加船夫曲》这首歌,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张画,都会被那铿锵雄浑的歌曲和交织了力与美、爱与恨的画面深深感动。

第二十六(节) 沉默的修鞋匠

家住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虽说多了些吵闹,却也生活得方便。你只要跨出院门,就被那些或尖厉或嘶哑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各显本色各领风骚的吆喝叫卖声包围。几乎每天与小商小贩打交道,时间久了便也养成了讨价还价的习惯,偶尔间还会与那些缺斤短两少找零头的人们计较,甚而不留情面地戳穿他们的把戏,求得一分心理平衡。当然小本生意人并不都是一个样子,我认识的一位修鞋匠就有些不同。

与这位修鞋匠打交道说来也有五六年了,修鞋的次数累计有个一二十次,不过每次与他的交谈也只有两三句话。“鞋子什么地方坏了,能修吗?”回答通常只是“可以”两个字,时间长了问话就省去了后面三个字,只是指给他鞋子损坏的地方。然后,修鞋匠熟练地操起锤子、锉子、锥子、剪刀一类的工具,配上绳子、胶皮、铁钉之类的材料,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你的鞋子修理得服服帖帖。试试脚,感觉挺好的,于是就心甘情愿递上了那一份修鞋费,他的要价也用不着你讨价还价,因为那是比较合理的,从五角到三五块钱。

修鞋匠每日都准时出现在他的摊位前,只要我从那个地方经过,一准儿就会看到他,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不知道那双骨(节)粗大布满青筋的手为多少人提供了方便,只是觉得他那小小的摊位有了越来越多的老顾客,大院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不认识他的。经过了他的手艺,不算太旧的鞋经过加固后更加结实耐磨。破损的鞋子可以大胆放心地再穿一段时间。我们让他修理过大人的鞋,也修理过小孩的鞋或书包拉链什么的,一切都顺顺当当,没有让人烦心的磕碰,因为他没有欺哄鞋主,也不主动找话说,于是,他这个摊位与周围喧嚣的气氛形成了反差,他的摊位前也从未见过发生争吵,不过你也听不着那种问天气问生意什么的闲谈。一切都是在默默中进行的。

听说这位鞋匠是携带妻子自温州北上的,他仅有的孩子在老家跟着奶奶生活。从外表看,他高高个子,宽宽肩膀,一副黑红脸膛,让人觉得是个朴实忠厚的北方汉子,但从他仅有的那几句让人感到吃力的南方普通话里,从他干活时的认真劲儿和精细的活计中,你的疑虑便烟销雾散。前些日子,在他的摊位对面,又撑起了一个修鞋摊,多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干练女性,她就是修鞋匠的妻子。关于修鞋匠的事我知道的很少,不过,从他们的鞋摊前走过,我会感觉脚下的步子踏实了许多许多。

奇怪,一个街头修鞋匠竟然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这是我对他的敬业精神与沉静性格的赞赏,还是对他提供的满意服务表示的感谢?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十七(节) 三人行

去年的七月中旬,去了趟春城昆明。在游人最盛的季(节)里独行,有一种特别的感受。看过以天下第一长联闻名的昆明大观楼,登临一览滇池水色的西山。乘缆车回返时,邂逅两位台湾同胞——一位年逾古稀,一位年富力强。正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载有规定人数一半的全封闭进口缆车内,我们开始了一段空中对话,尽管我不属于健谈的人。谈话从大陆女性的着装说起,没有阻拦,轻松平常。几个回合的简单问答之后,得知眼前这位衣着整洁得体、谈吐平和从容的老人,在半个世纪前曾经驻防我现在就职的山西省会太原市,尽管他的提法有些含糊,凭着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大体也可以推测到他当年的身份。

走出缆车后,我对是否前往民族村还有些疑虑,一来我走了太多的路程,脚力难支;二来恐怕纯粹的人造景点,于我这个专业是传统文化的人不对胃口。两位男士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热情相邀,于是我抱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主意,结伴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