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五胡称雄
8044100000167

第167章 科举之路

慕容会终于等到了汉王召见的消息,欣喜之余,又有些悲哀,大燕国数万男儿,竟要靠着自己的妹妹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换取,却让自己这慕容家的男儿脸往何处搁。

好在,看到妹妹如小鸟依人一般依在汉王身边,一副幸福小女人的神态,慕容会紧绷的心不由放松了不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华大地,历经数百战斗纷争,百姓都已厌倦不堪。天下一统,将是大势所趋。任何妄图分裂割据的势力都不可能存在。”汉王很忙,没有时间和慕容会兜圈子,直入正题地说。

慕容会和慕容灵两兄妹都有些吃惊地望着汉王,汉王这是要自己除国称臣吗。爷爷虽然让自己投靠汉王,为慕容家留条退路,可并没有说要自己放弃燕国啊。慕容会神情复杂的将目光投向慕容灵,可慕容灵此时全副的注意力都在汉王身上,根本没有留意到他的眼神,不由为难起来。

谁知汉王根本不给他思考的时间,继续铿镪有力的说道:“你能和令祖父能想到这一点,本王感到尤其的欣慰。天下苍生又少了一份杀戮,本王要替天下苍生谢谢你们。”

慕容会不由一动。相比于打打杀杀,慕容会其更仰慕汉家的诗词歌赋一些。只是,身为慕容家的子孙,他不得不去学习那些保命的本命。若真的象汉王描绘的那样,自己也算得到了解脱了。

望着慕容会发呆的样子,汉王有些想歪了,劝慰道:“不要看重那些虚名,你们不是投靠本王,你们是投靠天下民心。天下一统,是天下民心所向。天下人不但不会耻笑你们,更会感激你们的。”

慕容会终于心一动了,呐呐道:“只是不知道王爷要小子如何去做?”

“你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做一个富家翁,并可以容留你的族人,只要你们不聚众作乱,本王以人格担保,保你们一世富贵平安。”

慕容会坚决的摇了摇头,他自己一家子富贵了,可是爷爷的交待呢。

“第二条路,本王可以给你提供武器,帮你训练人马。相信本王,有本王的这些帮助,你只需召集一万的忠勇之士,定能助你夺回燕国政权。到时候举国来投,成为我大汉的郡守,还是拥兵自重,你可以自己选择,本王也可以作出选择。”

“不敢,不敢,”慕容会一听脸色都变了,“若得汉王之助,慕容家必将唯汉王马首是瞻,不敢再生二心。都说乱世的人命不如盛世的狗。能成为汉王治下的太平盛世中的一员,不止是小子的愿望,亦是我鲜卑族无数百姓的心愿。”

刘子源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信任慕容会,但是,现在,他只有赌一把了。因此,他的脸突然变得特别的严肃道:“本王先相信你说的话,但你敢在本王面前发下毒誓么?”

感谢腐朽不堪的封建迷信,让人们仍相信有神主,有报应。而毒誓在这个世道,还真的能约束大多数的人的行为。

慕容会举起右手,凛然道:“我慕容会愿当着汉王的面发下毒誓,以后一切唯汉王之命是从,若有违逆之处,甘受万箭穿心之苦。”

慕容会终于满意的离开,汉王相信,借助大汉的武器,慕容会会焕发无穷的力量,慕容宝、慕容熙那些人根本不会是他的对手,只要他成功的夺取政权,他领导的后燕势力,将会是他钉向拓跋跬的一颗坚硬的钉子。

临走之前,汉王没忘了交待慕容会一句:“记住了,虽然政治斗争,难免会有各种手段,但政治斗争亦不能突然人性的底限。那些当权的人都是你的家人,如何做,不需要本王教你吧。”一席话说得慕容会又感慨不己,汉王,真仁义啊。

送走了慕容会,汉王开始着手处理自己的内政。他一离开就是一年多,真不知道压了多少事啊。

“王爷,我们现在的土地越来越多,各地的移民也越来越多,就是地方官员十分欠缺,怎么办?”刘穆之初见汉王,就忍不住发牢骚。

这个问题,早在安国的时候,汉王就反复思考了。随着自己的势力越来壮大,不能再依靠以前的力量了,但要让他依靠各豪门大族的势力,他又十分不甘心,思之再三,他斩金截铁道:“本王知道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开设科举,让天下士子为我所用。”

“科举?”刘穆之有些震惊,“那天下豪门将怎么办?”

“他们乐意参加科考,我们欢迎,他们不愿意,对不起,以后豪再不能随意的弄政权了。”汉王不给自己任何妥协的余地。但是,后来,受制于各方的势力,他又不得不作出了妥协。汉王再次感叹国人的潜规则,哪怕他是掌控天下最高权力的人,也不行。

“你负责去广贴告示,现在是六月中,给他们四个月的时间,十月二十六,统一开考,全国各地士子,不论民族、出身、血统,只要通过初考,都可参加考试。”

“是,微臣这也去安排,”汉王的豪气也似乎感染了刘穆之,他似乎看到了无数天下精英齐聚他身后,一起为汉王做事,为天下万民造福祉的壮阔场面。

“老夫子,这主考一事,就只要靠你了。”李晋已经快七十岁了,但仍不辞辛苦的奋在教育第一线,颇有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幕年,壮心不己”的壮志豪情。

开科取士,按汉王的意思,经史文集,乃是基础,若是一个人连基本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都没有,真要让他们去出任地方官,只怕真的会出现无数“我爸是李刚,他爸是书记”的丑剧出来。

但是,儒家的经史子集为基础,治理天下却不能仅靠这些,到底还需要哪些思想,汉王也在摸索,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会给自己正确的答案么?

没想到,告示刚贴出去半个月,刘穆之就兴冲冲的跑过来说:“汉王,大喜,如今天下的学子们报名都很踊跃,虽然离着考试还有三个多月,但京城的客房已经基本上订购一空,只怕再有人来的话,都没有地方住了。”

“哦,”汉王有些吃惊,如此一来,岂不有几万人的规模,倒确实是出乎他的意料了。想了想道,“你派人去,把下桂宫收拾一下,便让他们先在那里安歇吧。”

汉王一家也只住了未央宫,还觉得太阔了,其它的宫殿,长乐宫改作了大学,其它的不是倒败了,便是早已杳然无踪,只有桂宫还有副宫殿的样子,只是多年未曾住人,如今正好废物利用。

汉王自认自己穿越以来,还是挖了不少人才的,刘穆之这种原本历史中拓跋跬的人为自己所用了,蒯恩等刘裕的班底亦成了自己的人,但当他真正想要推行科举的时候,才真正的感受到人才的匮乏。

打江山当然只要兵坚粮足就行了,但是,治理天下,还得文人。而历朝以来,读书人都控制在豪门手中,草根们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闲暇去读书。

更何况,五胡乱华,诛杀了多少汉家精英,又走了多少汉家儿女远渡重洋,甚至避祸东洋高丽。汉王如今想要找几个合适的主考官时,都感觉是如此的吃力。

张衮自告奋勇,要为汉王擢拨人才,可是他已经七十几的高龄了,让他老人家继续燃烧,汉王也是十分的不忍,但确实是无人可用,也只有先委屈着他老人家了。

但这样一来,按汉王的构思,还是缺个副主考,仔细回想一下身边的人,竟还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怎么办?

“王爷,属下虽然不才,但亦为汉王分忧。若王爷不嫌属下才学浅薄,属下愿自告奋勇,助力王爷之抡才盛举。”汉王没有想到,沉寂很久的王永自告奋勇的自荐。

王永用是王猛的长子,看着自己的侄子如今正得汉王重用,他也耐不住寂寞了么?

但他既然有这份心,汉王也不好拒绝。虽然王家投靠前秦,真正算起来,是投靠了异族了。但生在那个时代,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的选择。感情上来说,汉王非常不能接受,但汉王再也不是一个人了,他要以天下大局为重,要为天下选拨出真正的能为民做事的能吏出来。只要他以后一心一意的为自己所用,以前的那些事情,自己有必要再翻人家祖宗三代以上的旧账么,硬要编排人家个黑五类还是红五类么?

汉王和三位正副主考官仔细商量,基本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大家以前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因此也只能先画个大的方向。再说,以前的学子们都不用考试,总得给他们划定一定的考试范围吧。三个月,让他们还有时间去温习功课。

根据前世的经验,汉王提议开设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开科取士。当然,内容暂时还以儒学为主,其它墨、兵、法等家的思想为辅。

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柳眉很是不满,她原以为,在她的影响下,汉王至少会高看一些墨家的思想了。可汉王也有自己的考虑。提倡节约是没有错,但如果人人都穿草鞋布衣,人类社会怎么进步?

“若你生为男子,倒真的可以上考试一试,说不定还能考个女进士呢。”汉王笑道。

“汉王恕罪,小女子哪敢作如此之想到,不过随便说说而己。”柳眉紧张地说,瞄了瞄汉王的神色,看汉王不过是戏谑的意思,这才松口气来。

其实按汉王的意思,还真的想开设女子科的,至今少明算,妇产等科目,女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汉王更清楚,现在是公元三百几十年,人们的男尊女卑思想何其的深入人心。只怕自己一提出这个议题,自己人的口水就要将他淹死。他只能小小的期待,在他的孙辈,重孙辈,能做到什么程度呢。都说男女半边天,可我们的另外半边天是歪的,怎么能在人类的文明中走得更远呢。

考试形式,则借鉴了唐朝的形式,分墨义贴经、策问、诗赋等内容按序进行。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大约一百道题目,这些题目,主要考核学子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帖经,有如后世的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也是考验学子们的记忆能力和知识面。这算是高中生的毕业会考吧,这些不过关的,直接刷下。连基本的文化知识都没有,来考什么试?让文盲去当父母官,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策问,即议论文写作。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这个,按汉王的理解,有点大学论文的意思。题目汉王都想好了,就让学子们针对五胡乱华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两个文题,选其中一题,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拘体裁,不限文体,不因言获罪,并针对他们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良的意见。这一点,是不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基本上就可以有定论了。

诗赋,主要考核学子们的文学水平和修养,当然,诗词歌赋可以陶冶情、美化生活,但若刻意专注其间,又有些偏颇。下笔有千言,胸中却无一策的学子们,历来还少了么。虽然这个列入考试科目,但不作为判断人才的主要依据,而只作为判断学子们修养和爱好的一个依据。一个吟诗作赋的学子,或许不懂人间疾苦,但其对民生的破坏,总要少过那些只懂吃喝嫖财的纨绔子弟吧。

至于经义,汉王根本不打算列入考试内容,始于明朝的八股,迫使学子们使劲往圣人的书里穷究义理,把好好的人都读傻了,对人性的迫害还少了么。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堵决了许多人向上的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孙恩、徐道覆等富二代才会揭竿而起,造东晋的反。

刘穆之说得不错,自从通告一出,不止关中各地,更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纷纷涌至长安,长安城一时拥入数万摇头晃脑,吟诗作赋的年轻学子们,只不知亮瞎了多少长安女子们的眼睛。那么多学子啊,说不定以后还是大汉的官老爷,自己要不要下去逮一个回来做夫婿呢。其实不要她们自己主动开口,早有她们的家人替她们去办了。但结果如何,只有看她们的运气了。嫁个当官的,自古以来都是女人的梦想,可总得有那个命不是。

建康的谢家庭、王家,甚至早已失势的桓家,河北的崔家、河东的裴家,都派出了各自的子弟前来应试。但是,汉王只略一调查,却发现,这些子弟们多是他们的庶出子弟,那些豪门们的心意如何,已然显露无疑在他们眼里,汉王毕竟还不是正统,但从内心来讲,他们也想给多留条退路豪门们一直就在各种势力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管是谁主政,哪怕他们是日本美帝,他们家族的利益最大。正如华人首富李某一样,把港城人民的钱捞空了,立即便转移目标。豪门一直就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的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汉王一定会让他们满意的。

但对于无数草根们说,他们可是一心一意的前来应试的。他们原本吃苦耐劳读点书,除了使自己有机会走近上层,不想浑浑噩噩过一生之外,还是存着能更进一步的想法的。可是,现实却根本不给他们机会的,原以为这书是白读了,再也没有机会出人头地了。但是,汉王给了他们机会,他们能不好好珍惜么。

望着长安城那已经破旧的城墙,和拥挤不堪的桂宫中的大通铺,此时也觉得亲切起来。

“贼子可恶,这样一来,只怕天下士子之心,尽归那刘子源了。”刘裕咬牙切齿的暗骂道。可是,汉王势力越来越大,比之桓玄还难缠,他刘裕能摆得平么?

“宋王无须担心,投效汉王的,不过是些穷汉而己,这天下权柄,还是弄于豪门们之手的。谢家、王家、殷家都支持宋王,汉王他逆不了天的。”张无常很是自信的说。刘裕一愣,直视着张无常的老脸,怎么从来都觉得象这会这么可爱呢。

“哼,居然把道家、墨家都能摆上考场,我看你刘子源能选出什么好人才。”张无常恨恨道。他不是恨汉王推行科举了,他是恨汉王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恨汉王居然没有派人来拉拢他张无常啊。身为建康儒家的泰斗,汉王要以儒取才,怎么能不派人来问问自己的意见。虽然他现在是刘裕的人,可是,汉王不也是大晋朝的臣子么,怎么能不把张无常这儒家大家放在眼里呢。

十月二十六,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连秋风也变得温和起来。两万三千六百一十八名各路学子,齐聚长安城,龙朔国第一次科举考试,缓缓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