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险难中的毛泽东
8071600000002

第2章 群魔乱舞时(2)

于是省政府前后两次将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50万元(旧币)送到张干家。张干感激不尽,夜不能寐,10月30日写信给毛泽东表示感谢。不久,张干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10月30日惠书及为中苏条约所致贺函,均已收到。甚为感谢!生活困难情形,极为系念,已告省府有所协助。”张干激动不已。1951年秋,张干与毛泽东的其他师友游览了京津两地的名胜古迹,国庆节喜登天安门观礼台,平生第一次乘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幸会了在京的一师校友,接受了毛泽东的两次宴请和三次馈赠。张干在日记中写道:“毛主席优待我们,可谓极矣。我们对革命无所贡献,而受优待,心甚惭愧。”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干此次来京,荷蒙殷勤接待。食用兼金,被褥衣裳,全部赠给。不但以干彻底自新之鼓励,而且足以挽回轻视教育工作者与老者之作风。愧受之作,感佩无报。”张干返湘后,先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后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优金,加上学校薪水,一家生活有了保障。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敬重。

在毛泽东露宿的地方,突然窜出一条毒蛇,向他吐着长长的蛇信

这是在毛泽东“游学”中发生的一个险情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不仅如饥似渴地向书本求学问,读“有字之书”,而且还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读“无字之书”,即“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有一天,毛泽东在《民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消息:两名大学生徒步旅游全国,他们一直走到了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毛泽东以极大鼓舞,决心效法他们。可是手中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利用“游学”(湖南俗称“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主,换几个钱胡口,形同乞丐。)的方式,先在湖南徒步旅行一番。于是,1917年暑假,毛泽东邀请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始了徒步游湘五县的走访调查。

他们从长沙动身,身上没带一分钱,主要靠写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饥渴难耐的时刻。他们每遇到店铺、学校、大户人家,就作一副对联,用红纸写好送去,换几个零钱,天黑了就留在那里过夜;或根据人家需要,帮助抄写一些文字东西,以筹措旅途中所需用的盘缠费用。在途中,偶尔也有好心人慷慨相助,在宁乡县城,当他们又累又饿时,便写了一首诗送到当地一位老翰林的府上。诗曰:“翻山渡7沩之名郡,竹杖草履渴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婉转地表达了他们的窘境和对老学者的尊重。同时,还与老翰林一起讨论经书。临行时,老翰林送了他们40枚铜元,解决困境。其中也有老朋友的盛情款待。他们曾经横山湾步行一百多里到杓子冲何叔衡家住了几天。当然,他们也有走过数家仍难得一饱的时候,更有过乞讨无门而又饥渴难忍的时候。毛泽东把这看成是对一个人意志的锻炼,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适应环境而生存的本领。萧子升是个小学教员,有时候放不下当教师的架子,所以,每次向人家问路的时候,都要先咳嗽两声,整一整衣服,然后再上前问话。

一天,他们离开宁乡县的山,朝安化城走去。这一段路要走两天,毛泽东和萧子升边走边观赏着沿途的美丽风景,有时还不停地转换着话题,高谈阔论。傍晚,他们很幸运地在一户农家讨到了一顿非常令人满意的晚餐。饭后他们又沿着一条小河慢慢地向前走了几里。这条河的河水几乎枯竭了,中间只有一线细水涓涓流过。河床很宽,白色沙滩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

不久,夜幕降临了。月明星稀,凉爽宜人,走着走着,俩人被河畔的美妙夜色所吸引,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在河畔露宿的想法。毛泽东说:“咱们今晚就在这里过夜如何?那河床不是很舒适的床吗?”萧子升说:“是呀,我们已一文不名,即使找到旅店,店主知道我们是穷光棍一对,也肯定会把我们请到店外面的。”“哈哈!”俩人都笑了。说完,俩人就行动起来。他们找来两块又平又大的石头当枕头,躺下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身旁放着雨伞和挎包的大树说:“还有衣柜呢,太有意思了。”刚躺下不久,萧子升又爬起来到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说:“你还要保持绅士习惯吗?别忘了你现在是一个要饭的绅士。今晚试试不洗脚踏实地看能否睡得好。”说完,不一会儿,毛泽东就酣然入睡了。

萧子升一开始挨着毛泽东躺下来,后来因为怕离大路太近,挎包和雨伞容易被人拿走,就抱着雨伞和挎包,独自转移到离毛泽东有40米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他也睡着了。

萧子升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他看见一只大老虎蹲在河边的高坡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弓腰做势,随时准备猛扑过来。萧子升全身猛地颤抖一下,惊醒过来。尔后摇摇头,稍微清醒一些,转脸向山坡望去,这一望不要紧,他的心几乎要从嘴里跳出来了。原来他发现在苍茫的月色下,真有一只又黑又大的老虎盘踞在那里,好像正在注视着他……

萧子升吓呆了,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紧张地注视着老虎,但又不敢多看,就这样足足有十多分钟时间,一动也不敢动。见老虎没什么反应,萧子升紧张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点儿,老虎是不是没发现自己?

过了一会儿,他才忽然想到毛泽东还在熟睡,而且更糟糕的是,毛泽东离老虎更近,如果老虎发现了一定会首先扑向他的。萧子升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想赶紧过去摇醒毛泽东。萧子升开始慢慢移动,一寸一寸地向前爬,确切地说是向前蹭,就像蜗牛那样。他以极大的耐心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爬到了毛泽东睡觉的地方。这时,毛泽东还在酣睡。萧子升怕毛泽东突然醒来大声嚷嚷惊动老虎,便没有叫醒他,悄悄地躺在了毛泽东的身边,有毛泽东在,他踏实多了,于是,迷迷糊糊地渐渐入睡……

过了不长时间,有好几个人从他们身边的路旁走了过去。不久,远处传来了鸡鸣声,田里也开始有农夫出现。毛泽东醒来了——危险总算过去了。

萧子升先没有告诉毛泽东昨夜看见大老虎的经过,去那边取他的雨伞和挎包。当他取好后小心翼翼地转头看那昨夜老虎盘踞之处,那只大黑老虎仍在那里!再定睛一看,才晓得是虚惊一场,原来是块大黑石头。

可正当毛泽东站起身,活动活动四肢,手拿挎包和雨伞准备上路时,就在距刚才睡觉的地方不远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毒蛇。这条毒蛇很大,下身蜷伏着,蛇首高高昂起,口里吐出细细的蛇信,令人胆寒地与毛泽东和萧子升对峙着。他们俩都很紧张,紧握手中的雨伞,随时准备反击毒蛇的进攻。大约过了两分钟,那条毒蛇突然降下蛇头,刷刷钻进草丛爬走了。

毛泽东倒吸了一口凉气,刚刚还在那里酣睡,假如被这毒蛇咬一口,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在前往安化的路上,萧子升才把昨夜虚惊一场所的“故事”讲给毛泽东听。之后,他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这种偏僻的地方万一遭蛇咬那是危险的,以后,我们最好不要在野外露宿了。”毛泽东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并且还开并且还开心地把昨夜的“虎踞龙盘”和今晨的“毒蛇窜出”概括为“虎口余生”和“有惊无险”。

一个小时后,他们跨过了一座石桥,进入了安化境内。

在安化县境内,毛泽东在梅城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山观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还到劝学所拜访了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夏默庵先生乃该县名流,毕业于前清两湖学院,学识渊博,专治经史之学,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学》、《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书,深孚众望。他喜欢吟诗作对,性情高傲,一向拒游学生于门外,毛泽东两次求见,夏均拒而不见。毛泽东并不灰心,第三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夏先生只得开门相见,并挥毫上联于书案之上求对: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与?

毛泽东稍思索即对: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先生见后连声叫好,自愧弗如,重叙宾主之礼,热情相待,并留餐宿,昼夜长谈,临行时还赠送银币8元,权做旅途之资。

毛泽东和萧子升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学了长沙、宁县、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等各色人物,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都赞扬毛泽东是“身无分文,心居天下”。

“中流击水“反映了毛泽东的性格,有一次在汀江游泳,差点儿丢了性命

毛泽东所喜欢的体育活动,一是冷水浴,二是徒步旅游,三是游泳,当然,他最偏爱的还是游泳。

毛泽东的水性很好。他一生中曾多次渡江河,闯大海,迎风斗浪,搏击江海,在惊涛巨浪面前证明自己是一个强者。

1956年夏天,已是62岁高龄的毛泽东首次畅游长江。在湍急的江水中,他游得像散步一样的轻松自如,时而仰游,时而侧游,时而滑入水中。有时他平躺在水面上,两手交叉在胸前;

或者两手放在脑后,像躺在床上休息似的,同身边的护泳人员谈笑风生。有时他还点上一支香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悠然戏水。这种自信和洒脱,正如他后来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以后,毛泽东又曾多次去游长江。1957年,毛泽东第四次横渡长江,他曾感慨地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实,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它一下,也没有啥,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看到这,谁不感叹,谁不佩服,谁不顿生崇敬之意?的确是伟人风范,强者风度。然而有谁会想到,一次游泳,毛泽东险些沉入江中。那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一个夏日的星期天。

东方还没有发白,全校几百名同学正沉浸在甜蜜的梦乡的时候,毛泽东就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穿上衣服,带上毛巾,来到浴室旁边的一个井台上,开始他每天早晨的第一课——冷水浴。他用井架上的两个吊桶,从井里一桶接一桶地打上水,向脱光了衣服的身上淋,然后再用毛巾使劲地擦洗全身。淋了擦,擦了淋,这样轮番做了十多分钟,直到全身皮肤发热了,才肯停下来。

他淋完冷水浴,穿好衣服,在井旁的空地上再做几节简单的体操,活动一下身体后,就向学习教室走去,开始晨读。

凡是了解毛泽东的人都知道,他非常珍惜星期天。他经常利用星期天去游泳爬山、听学术报告或出去访问。

这个星期天,恰是连续几天的大雨过后,天气格外好,于是毛泽东决定到湘江去游泳。

下午四点多钟,毛泽东邀集蔡和森、陈绍林等几名要好的同学来到湘江边的南河港。

这里的江岸微弯,水深且广,碧波荡漾,是游泳的好地方。岸边停泊着一列很长的木排,在水中荡来荡去。远处湘江水面上,风帆点点,鸥鸟翔集,风景十分美好。只是因连日大雨过后,河水上涨,波浪比平时汹涌,江面宽广了许多。几位同来的学友见此情景,都有点胆怯,而毛泽东一见到水就特别兴奋,他很快脱掉衣服,做起了准备运动。

他见几位同学站着不动,就喊道:“喂!你们怎么还不脱衣服?是来看我游泳吗?”

一位同学说:“润之,水太大了,今天就别游了吧!”

毛泽东回头答道:“嘿,在这样的水里游泳才过瘾呢。”一边说一边走上江边的木排。一位老放木排工望着正要下水的毛泽东,关切地喊道:“后生子,这么大的水还游泳,不要命了!”

“老人家,谢谢您的关心,没事的。”话音未落,人已跳入水中,向江对岸游去。毛泽东游到江心,回头见几位同学还在岸上犹豫不定,冲着他们就喊:

“你们再不下来,我就一个个往水里拖!”

同学们见毛泽东游得如此起劲,如此开心,胆子也大了起来,纷纷跳入水中,朝着毛泽东身边游去。

毛泽东在江中连游了两个来回,爬到木排上稍作休息,好像余兴未尽,又从木排上跳入水中,向对岸游去,游着游着,快游到江水中间的时候,突然感到身体特别疲惫,体力不支,毛泽东预感到不好,急忙转身往回游。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可是他觉得自己越来越重,手脚动作也越来越吃力。他吃力地划动双手,向木排靠拢,他咬紧牙关,使出浑身力气,奋力向木排攀过去。谁知一个浪花打来,木排骤然向后一移,毛泽东一手抓空,还没来得及喊一声,咕嘟一下子,身子就沉了下去,不见踪影。

岸上有位姓昆的同学,一直在注视着毛泽东等人的游泳,见此情景,以为毛泽东在开玩笑。

昆同学悠闲地注视着水面,心里还在琢磨着,毛泽东会在哪儿冒出来呢?

一秒,二秒,三秒……十几秒过去了,还不见毛泽东露出水面,这下子昆同学可着急了,大声疾呼:“润之落水了,快救人呀!”幸好,离毛泽东落水不远处,陈绍林同学正向木排游来,听见呼声,急速地顺着昆同学手指的方向,游到毛泽东沉水的地方,一个猛子潜入水中,把还在水中挣扎的毛泽东用力托出水面,向江边推去。

老放木排工将一根长长的竹竿伸到江中。陈绍林一只手抓住竹竿,一只手托着毛泽东,在众同学的帮助下,连拉带托,把毛泽东弄上了岸。毛泽东脸色苍白,双目紧闭。经过一番紧急救护,他才吐出几口江水,渐渐睁开眼睛,看看脸上惊恐神色未消的同学们,笑了笑,幽默地说:“大风大浪任尔搏,小河沟里翻了船。”

同学们都被毛泽东的话逗乐了。一位同学还半开玩笑地挑逗说:“润之,还游不游了?”“游!游!明天还要来游。”说完,他慢慢站了起来。大家又都笑了,挟着毛泽东向学校方向走去。

这次游泳,毛泽东差点送了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见水怕三分,相反,却增添了他进一步搏击江河的勇气,这大概就是一个拥有救国救民伟大抱负的人,必然具有的倔强性格吧!

数千名溃兵来到长沙附近,人心惶惶。毛泽东临危不惧,一计驱溃兵

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人民苦不堪言。湖南是一个军事要冲。饱受战乱之苦。湖南一师是外国殖民者留在长沙的一个两层楼的院落,它处于交通要塞,后院临湘江和粤汉铁路,因此常有军阀在这里进驻重兵,仅毛泽东在校的五年内,就经历多次兵灾和三次北洋军阀的蹂躏。

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范学校以后,满怀革新社会、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和各种本领。

当时,学校课程中有一门兵式操,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为了增强学生对军事的兴趣,学校增加了一些军事训练课目;为了适应警卫的需要,学校又在课外组织了学生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