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梦的岁月
807800000013

第13章 城里人瞧不起乡里人

第十一章  城里人瞧不起乡里人

经过怡凡和文博不懈的努力,她们的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店面也扩大了,由个体经营转为了公司。一楼销售,二楼办培训中心。并雇佣了八名专业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文博是自信的,也是博学的。结婚后第三年的年初,他承接了全市七期的公务员培训。在课堂上,他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渗透着游刃有余和谦逊敬业。他的飒爽英姿,以及孜孜不倦的讲解,赢得了学员们由衷的尊重。今年的中秋节分外热闹,恰巧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日子。怡凡看着那些公务员们焦急应试的状态,肚子里有才的辛辛学子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当官的有钱的则花钱请客找替身。连续几日,文博带着怡凡出入各大酒楼,无聊的应酬无奈的面对。面对着一群曾经是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他们现在则是党政干部,做为东道主出场。怡凡有种深切的悲怜之情弥漫开来。现在的社会是金钱的社会,不比往昔,有钱就有文凭。这些大专生、本科生们没有了往昔像牙塔的清纯和稚气,有的仅仅是忙忙碌碌的应酬和玩社会的豪情壮志。考学的目的是为了跳出农门,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挣钱,挣钱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更多地敛财。吆五喝六的猜拳声、杯觥交错的相碰声,碰它个官运亨通、有模有样......

她有时也愿意过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因为稳定能给一个女人心理上以某种闲适与幸福。她也希望自己能像平常人那样生活,得到普通人温馨的生活。可是,当她离开了露露,抛开了写作和练书法,怡凡便会心绪漂漂,当她无法得到稳定时,她就自觉不自觉会换一种心态。家会跟着她一起行走,怡凡已喜欢随遇而安。

尽管做生意和考学一样的不易,寒窗数载,怡凡和文博金榜题名,凭得是真本事,可她内心却有种深深的失落感。俗话说,人一生只能相对地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的怡凡,她只想相对单一地做一件事情,就是先练习书法,使自己的心境更宽容豁达和沉稳含蓄。然后她就想写作,即文字的东西,文字与思想有关系,是生活的先知先觉,是心灵释放的整个过程。

做生意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质量,使自己的生活更闲适。可怡凡的内心却常常有一种游离物外的迷茫。她厌倦了城市的喧哗和聒噪,她更厌倦了城市这种按步就班的生活模式。怡凡渴望随意飞翔和飘逸的跋涉。矛盾的是,她又不得不让露露生活在城市......

夜深人静,怡凡端坐于书桌前。回头后望,远处的路灯眨着调皮的眼睛。一辆辆急驰而过的面的,喘息着闪着晶亮的大灯,划破了夜的宁静。

如今的人们,一切都向钱看,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便也没有了真情真义和真爱。商人们少了几分才气,文人们多了几分酸气和俗气。诗歌和小说不再是像牙塔里顶端的艺术。也许这也是怡凡的一种主观的臆断,也许她是一种纸上谈兵,也许又是一种无奈的大声疾呼。不管怎样,她想,要想不是空谈,还是要自己不懈的努力。怡凡要想说服大伙,当下要做的便是先去做生意赚到钱,然后再从文。等到二者都有点成绩时,才会有说服力。

中国人,尤其是西部人都应该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多见识,开阔眼界。鲁迅先生早年留日学医,想根治同胞大众的病,以此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可是不几年后他又弃医从文,原因是他发现,即使用医药治愈了同胞们身体上的病,可大众的精神依然的困顿和消极。

很小的城市,世俗的人,造就了这座农业城市的守旧、世俗和传统。难道是盖上几座大厦,修上几幢高楼就能改变的吗?随便和该市街头的老百姓谈笑几句,便能意识到人们文化的浅溥和观念的陈旧。古丝绸之路、古凉州古在何处?难道是修缮仿古城楼这些外在的景物就能古的吗?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氛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的形态。

城里人瞧不起乡里人,乡里人看不惯城里人。城里人、乡里人区分在何处?并不是金衣玉食、华服豪宅,而是一种意识和思想。城里人尖酸刻薄、猜忌防范;乡里人目光短浅和斤斤计较。怡凡总是在心中无数地呼吁,人们呐!能不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能不能多几许清澈深透,少几许浮躁和浅显?

现在提倡女子半边天、男女平等。平等得男人、女人在外驰骋疆场,彼此都累不堪言;平等的婚姻中的男人、女人早请示晚汇报,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主见。人与人之间达到超常理解的根本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应该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水多了泥稀,水少了泥稠。要想调得不稀不稠中和,难啊!需要有一定的内涵和知识。如今的世道反复倒了个格,女人多了几分坚强、独立、个性和率真;男人则多了几分缠绵、依赖、模糊和酸气。社会发展了,究竟是女人变了?还是男人变了?

她为情而忘我,不论是忘情还是理智,她全都勇敢地接过,哪怕往往少了点点思索。既然相遇、曾经相恋,那份甜蜜,曾经在彼此的心里光照。

虽然他们后来无缘,也是无撼,就单单记取那份美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