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809800000037

第37章

第7章第3节“征伐日本”的非正常死亡

蒙古人的挫败证明了在现代科技发展之前,极难使一陆上强国同时也成为海上强国,因为海上冒险要强迫大量人民往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反的方向进出。

——黄仁宇

1281年的夏天,一则消息打破了忽必烈内心的宁静。

这则消息称远征日本的“士卒十丧六、七”。丧命的士卒,多数并非战死,而是遭突来的台风袭击,随着倾覆的舰船葬身鱼腹,少部则是战败后被主将遗弃于岛内的“南人”,约有3万之众,除部分被留作奴隶外,其余皆为日本武士在滩头斩首。如今在博多湾今津及志贺岛上还留有所谓的“元冠冢”。

消息在次年得到了确认,当初忽必烈是将它当做传言,甚至是笑话来接受的。这是他的帝国第二次远征“孤远岛夷”。他派出了东南两路大军来执行自己的计划。东路军将领是他一贯信任的洪茶丘与忻都,所率蒙古军及从北方征调的部队约有15000人,内中又有高丽的10000步军和15000水军,战船900艘,军粮100000石。

南路军则由“大名鼎鼎”的南宋降将范文虎为主将,所率士兵约100000人,与他一样,基本上都是从南宋投降而来,大小船只有3500艘。黄仁宇先生指出,其整体规模,“是当时历史上所仅有,这记录直到最后才被打破。”“是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大的渡海部队。”

即使放到现在都令人惊叹的数字,给了忽必烈的信心以最强有力地支持。帝国的皇帝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次征伐日本,定能狠狠教训那个不听话的岛国。当忽必烈道出这样的决心时,一定充满了怒气。他的怒气不是来自第一次征伐日本的失败,而是他想起了日本人的“无礼”——黄仁宇先生所称“日本人两次将忽必烈派去的使节斩首”。

1268年,忽必烈派遣使者携国书赴日,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中国“通好”,也就是向蒙古帝国表示臣服。此时日本为镰仓幕府时期,执政者为幕府将军北条时宗,他以“书辞无理”为理由拒绝了蒙古大汗的要求,此后,忽必烈又两次遣使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并以武力相威胁,同样遭镰仓幕府拒绝。

忽必烈,或者说蒙古帝国,从未遇到过这等事情——接二连三的被拒绝,似乎帝国在日本人的眼中是一个纸老虎。成吉思汗的荣光不能容忍这样的亵渎。在第一次遣使“通好”被拒后,忽必烈就已有征伐日本的念头,只是那时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物质准备不足,只得花费大量时间建造战舰,储运军粮1274年,万事俱备,忽必烈才发起了第一次征日之战。

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此次出征的规模及战争结果——

“1274年的远征,朝鲜被用作跳板,联合舰队里利用了八百艘大小船只,上载蒙古与朝鲜兵员两万千人。在占领了沿岸几个小岛之后,他们在11月20日于九州博多湾登陆。日本军在完成防御工事之后等待援军的来临。当日战事胜负未分,是夜台风扫境;当蒙古人决心后撤时秩序大乱,据朝鲜方面的记录所载,淹没于海中者达一万三千人。”

战争虽然失利,但这并没有影响忽必烈的心情。第一次出征时,如黄先生所言“南宋尚未完全灭亡”,牵制了忽必烈诸多精力,虽有藩属国高丽的助阵,但此时其国内仍有反抗蒙古的战争。军队士气不足,不用命焉有完胜之理?忽必烈将战争的失利归结于这两个原因,认为待这两个问题解决,日本也就成为囊中之物,黄仁宇先生指出“忽必烈已预先立日本行省,其长官包括蒙古高丽汉人南人”。胜券在握,所以他并不着急。

1279年3月19日,随着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刚满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南宋的国祚就此终结,1280年,忽必烈彻底征服高丽,设为征东行省。时机终于到了。整个帝国犹如一个战无不胜、挥舞着天赐神兵的大将,而那小小的岛国,又怎能抵挡这世界上最强的兵锋。忽必烈认为,自己将让这个来自草原的帝国走向最为辉煌的时代。但是不幸,二次征日的结果打碎了他的美梦。他有些不知所措。

二次征日的东路军由高丽合浦(今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南路军则从舟山群岛起航。最初的行动异常顺利,黄仁宇先生说“沿海的岛屿毫无抵抗的被占领”,后来“胜负未分”,战事虽有僵持,但是因元军两路大军会合,士气大振,如果没有台风的侵袭,战争的结果如何,很难预料。

因着两次台风的“护佑”,日本保住了自己的领土,如黄先生所言,“也创造了日本人‘神风’的传说”。仇快亲痛,忽必烈绝对不允许他的帝国遭受这般耻辱,他要复仇。

1283年,忽必烈下令江南建造船只并且广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伐日本。这个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赋税过重,江南各地暴发了起义,两年后各地起义才被平定。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战船,黄先生指出当日之情形“水手被征集,海盗被招安,囚徒出狱投效,军队发遣分配”“由长江下游运往朝鲜之米一百万石,表示大军的行动在即”。

士已披甲,弓已上弦,剑已出鞘,只等战鼓雷动,强龙就可以出海,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命令,但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帝以日本雇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召阿八赤赴阙,仍散所顾民船。”的诏令。

在后人看来,这样的决定无异于自我否定甚或自打耳光。帝国的皇帝说一套做一套,朝令夕改,很难获得臣民的信任,由此造成动乱也未可知。忽必烈难道是在自掘坟墓吗?史书上没有记载其为何如此的原因,我们也不能无端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黄仁宇先生指出的“忽必烈发出这种指令时不能没有道义上的勇气”。黄先生认为这是因为忽必烈认识到了“目下的弱点”——1285年,忽必烈派大军攻打安南,战败回国,副帅速客秃在特基特湾遭到安南人的袭击,并被杀死——付出的代价过于庞大,让忽必烈感到帝国不能同时开辟多个战场,只有收缩战线才是明智选择。

黄仁宇先生认为“蒙古人的挫败证明了在现代科技发展之前,极难使一陆上强国同时也成为海上强国,因为海上冒险要强迫大量人民往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反的方向进出。”因此,在类似征伐日本的一系列失败中“这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陆上强国已到了它发展扩充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