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809800000041

第41章

第8章第3节郑和下西洋:国力的透支消费

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被人指摘。

——黄仁宇

1957年5月,在当年建造郑和下西洋所用船舰的“龙江宝船厂”的遗址内,出土了一根长达11.07米的巨型舵杆,1974年,考古人员又挖出一根2.65米长,有四爪的大铁锚。以往关于郑和宝船的数据,由于多载书籍,而不见实物,早在明后期,就有人对世间流传的郑和宝船规模、形制如何庞大产生怀疑。至清末,更有人撰书称,以当日中国之能力,又如何能造出这般巨大的船只?明史上所载的,不过是中国人喜欢虚夸浮事的另一种表现。

随着20世纪中叶,郑和考古上陆续出现的新发现,人们才恍悟般的认识到,明史上的记载绝非泛泛而言。巨型舵杆和大铁锚的重现人间,让人们只有张大嘴巴惊叹的份——

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以现代手段测出其排出量为2万吨

请注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舰俄罗斯的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它的长度为252米,宽度为28.5米,排水量为1万9千吨。除了长度不及俄舰,其他指标毫不逊于,甚至超过俄舰好多倍。而一在现代社会,一在中古时期。

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个事实,基洛夫级重型巡洋舰原定建造5艘,但最后因资金问题,导致最后一艘停建,而如上所述的郑和宝船,帝国政府却一连造了63艘,而其他各类各型的船只更是不计其数。每艘船只都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热兵器,包括10门大炮,40门佛朗机炮,50个碗口铳,100支鸟枪,5000枝火箭,1000个烟罐,300个火炮;弹药包括6000根火绳,4000斤粗火药,1000斤鸟枪火药, 3000斤铅弹。

这样一只规模巨大、武器精良的舰队,即使如有些研究者提出的“郑和宝船”只是摆设,也强过如今美国、英国、法国三国海军军力之和。

在朱棣心中,由他亲自发起、主持的下西洋行动,在200余艘大小船只的起航中,已经足以代表“前后无人”的天朝声威。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可以大书特书的精彩时刻,但是对他本人来说,最令他心潮澎湃的或许莫过于1405年,带着文武百官第一次送郑和船队出航的情境。

当日的情景,黄仁宇先生这样写道:“计有大船62只,小船225只艘,共计军民2.78万人。”不说朱棣会激动,就算是距离当日已近6百余年的我们,也能轻易就被这组数据惊动体内的兴奋细胞。不管朱棣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启动这一下西洋的计划,有一点可以确定,一些高官的内心对此是不屑的,事实上,在生米尚未做成熟饭的时候,他们接连上书,认为这是滥用国力。这些不同意见最终被强势的朱棣弹压,然而,即便是郑和船队返国后带来的那些异域奇珍,让朱棣眉开眼笑,但朝野之中对此持有的不同态度,还是会零星的浮出水面。他们所争论的是“天朝所费过多,而得来全无能用之物。”

黄仁宇先生也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现象:“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被人指摘。”其中,最为人们不安的一如黄先生指出的:“即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南京之龙江船厂曾造大小船只数千,所有的人力和物料全系向民间征用,此更招民怨。”

这问题的主旨,说到底,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皇帝老儿要大展国威,宣扬王化,也要让那些不满自己用非正常手段坐上龙椅的人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奉天命天君主天下”之人。显然,下西洋之举,纯属面子工程。朱棣可以为了大目的而不计“小成本”,但那些被征用的各类工匠,被额外加税的江南百姓,那些在海外战役中死去的士兵的家属,却不能不计成本。

在朱元璋时期,1两银子可以购买2石大米。明代所谓1石,相当于现在的94.4公斤,而到了朱棣御宇的最后几年,由于连年加税,民不堪用,导致黄先生所说的“欠税”情况的发生,国家收不到税,国库没钱,就大量发行纸钞,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那些原本在人们印象中可以不为生活琐事烦恼的官员,由于贬值的纸钞占据了工资组成内容的大部,品级越级,纸钞比例越高。为了“不致饿死”,他们请求帝国政府,自己不需要由政府提供的勤杂人员,而将他们折合12两白银,以补贴官员的家用,在明朝,这被称为“额费”。

官员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洪武年间,以农民为例,南方农民能有15750人民币的毛收入,北方农民能有7875元人民币的毛收入,基本上,一户中上等的农家,每天能吃上一盘肉,这主要因为洪武年间,政府所征收的每亩农田的税较低,为一斗,也就是20斤大米,而到了永乐年间,一户中上等的农家每天只能吃上半盘肉,或根本吃不上。

这些糟糕而令人头疼的情况,实如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在于:“实际消耗要远远超出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水平。”实际上,第5次、第6次的郑和下西洋,朱棣已经不是在吃老爹的老本,而是在“负债经营”了。

帝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让人担忧,这也直接注定了朱棣的继任者坐上的并不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位子,他们所能做的,就像黄先生说的:“永乐以后,没有明朝皇帝敢于向纳税户加重负担到如此程度。”朱棣政府显然已处于破产边缘,以后的皇帝只有放弃他好大喜功的性格,才可能让屁股待在龙椅上的时候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