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埃曼小说在中国
努埃曼(1889~1988)是阿拉伯“旅美派”的重要成员,是黎巴嫩的作家和诗人。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后,他认识到许多问题,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思潮,形成思想多元性的特点。他在俄国上学期间曾受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俄国进步作家的影响。他侨居美国以后,又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些美国的思想。他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渴望思想深处的回归,形成“阿拉伯情结”。这些都凝聚在他的创作之中。
他熟练地运用阿拉伯文、俄文、英文创作了不少的小说、戏剧、诗歌、评论、传记等作品,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1920年,侨居北美的阿拉伯诗人、作家聚集在纽约,讨论旅美文学家如何面对阿拉伯文学发展的问题。因此,他们成立了“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的会长,努埃曼任笔会的秘书长(顾问)。他在阐述“旅美派”文学主张时提出:“这一组织(指‘笔会’)发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感觉的快乐。它思考的是它的自身,感觉的是它的自身。”【注1】努埃曼秉承要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追求理想社会的创作原则,将“自我”的思考与感受提高到理性和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对“旅美派”诗人和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翻译介绍努埃曼的作品,主要是小说。
1981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仲跻昆、郅溥浩、朱威烈翻译的《努埃曼短篇小说选》。其中收入的20篇小说是从他的《往事》(1914),《豪绅》(1956),《粗腿肚》(1959)3个短篇小说集中精选翻译出来的。内容主要描写了殖民统治下的黎巴嫩人民的悲惨境遇;也表达了黎巴嫩人民移居国外,受尽歧视,流落异邦他乡的感受;也反映了妇女、儿童在旧时代的种种不幸。编辑出版者在书后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读者已经认识了新阿拉伯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家,如纪伯伦、台木尔、陶菲格等。但是对努埃曼的作品还缺乏了解。”但也高度指出了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中国译介的重大意义。“在这些简洁的短篇故事里,作者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熟练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刻画出许多朴实动人的具有阿拉伯色彩的画面。”
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程静芬、林则非等人翻译的中篇小说《相会》。这部小说堪称是努埃曼的杰作,发表于1946年,属于作者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书中描写一个既无门第又无财产的青年小提琴家和其雇主的独生女儿真诚相爱,由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摧残与压制,二人双双绝望而死。这本不足四万字的译作,因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而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在初版时居然发行了五万册,引起了阿拉伯教学研究者的注意。
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在所出版的《世界名人文学传记丛书》中,收辑了由程静芬翻译的《纪伯伦传》一书。这部写于1934年的传记文学作品描述了纪伯伦从山村的幼年生活开始,历经种种磨难,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才华。终于将阿拉伯文学推向世界的辛苦历程。塑造了纪伯伦这样一位活生生的世界大文豪的艺术形象,给阿拉伯人民,乃至世界各个弱势国家的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书中洋溢着对亡友的追忆之情,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研究纪伯伦的主要资料。
199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复、陆孝修翻译的《七十述怀》。这是1979年努埃曼写的自传,记述了他苦苦搜索真理、艰苦努力、勤奋创作的一生,使中国人民充分了解了他为黎巴嫩文学,乃至阿拉伯文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七十述怀》写序的是阿拉伯国家使节团团长、黎巴嫩驻中国大使法里德·萨玛赫教授。他热情真诚地支持阿拉伯文学在中国译介工作,不仅为黎巴嫩文学作品的汉译本写序,还经常经参加中国有关方面组织的纪念纪伯伦、努埃曼等著名作家的各种活动,是中阿友谊的见证人。
2000年12月,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郭黎翻译的《阿拉伯现代诗选》一书中,收录了努埃曼的四首译诗,填补了中国文学界在译介努埃曼诗歌方面的不足。郭黎在介绍作者背景材料时说:“努埃曼用阿拉伯文、俄文、英文写作,他的文学活动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小说、戏剧、诗歌、评论、传记……而且都卓有成就。他的诗大多作于1917年至1928年间,虽数量不多,但哲理深沉、意味隽永,纪伯伦曾赞叹他的《我的兄弟》等诗作‘闪耀着丰富的色彩,回响着清晰的旋律’。”【注2】上述评价是中国学术界对努埃曼的最新评价,也是最高评价之一。
黎巴嫩的历史是苦难深重的历史,黎巴嫩人民在屡遭外来侵略时表现出了英勇斗争的精神,在水深火热的境遇中从未忘记自己的民族尊严。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作家,促使他们用光辉灿烂的文笔尽情讴歌黎巴嫩人民的高尚情操,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黎巴嫩作家的艺术成就不仅为阿拉伯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为世界文学史谱写了新的一页。他们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也给了他们无尽的艺术享受。黎巴嫩作家的作品不仅属于阿拉伯人民,同样也属于中国人民。
3.古道春风遍吹神州大地——阿拉伯其他作家作品在中国
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的译介
阿拉伯其他国家的文学主要指的是现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学。现在所考察和关注的对象,除阿拉伯各国的阿拉伯语文学以外,还包括亚非地区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非阿拉伯语国家的文学。如叙利亚文学即非常具有代表性。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就曾译介过巴勒斯坦和约旦的文学作品。巴勒斯坦和约旦原为一个整体,统称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2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文坛译介的主要是这一地区的诗歌。
1958年7月,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平凡等翻译的《约旦和平战士诗选》。同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同名诗集的新一版。其中收录了阿里·阿舒尔的《希望战胜失望》,安·扎拉尔的《要和平,只要和平!》,泰·齐亚勒的《他们为什么会发财?》,汉纳·阿菩——汉纳的《联欢节之歌》和《十年》共五首诗。
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木萨、陆孝修翻译的诗集《约旦的风景》。其中包括艾·穆·卡西姆的《阿尔及利亚》、努·萨姆的《人民的胜利》、《约旦的风暴》、伊·阿·拉哈曼的《和平的堡垒》、《人民起义》、穆·陶·拜西苏的《十字架上的约旦》等十二首诗。这些诗生动地表现了约旦人民的战斗生活。
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杨孝柏翻译的艾布·赛勒马的诗集《祖国颂》。所收入的《毛泽东的微笑》、《祖国颂》、《巴勒斯坦的土地》、《约旦的火焰》等十二首诗,充分表达了巴勒斯坦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
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潘定宇等翻译的《巴勒斯坦战斗诗集》一书。其中包括卡迈勒·纳塞尔等七位诗人写的《祖国的荣誉》、《卡迈勒,我的儿子》、《我们要重返家园》、《烈士的父亲》、《我们人民的历程》等诗歌共二十九首。诗集充分表现了巴勒斯坦人民苦难的现实生活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沙特阿拉伯的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译介到中国来的。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潘定宇、李金侠翻译的阿卜杜勒·卡里姆·朱海依玛(1914~?)的作品阿拉伯民间故事选《沉默的公主》。朱海依玛是阿拉伯民间文学家,其作品很能迎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首次印刷近两万册。
198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仲跻昆、赵龙根翻译的赛义德·萨拉赫写的长篇小说《沙漠——我的天堂》。小说描写了阿拉伯某半岛的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维护民族传统与“西方文明”所进行的斗争。对发展经济的中国人民来说,不无借鉴意义。
苏丹当代文学是伊斯兰文化和非洲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在中国所译的阿拉伯现当代文学中引人注目。早在1963年,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由潘定宇等翻译的阿赫迈德·穆罕默德·凯尔(1926~)创作的诗集《战斗之歌》,其中包括《渴望自由的人》、《人民在说话》、《在军事法庭上》等二十六首诗。
80年代,苏丹作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形成一个小小的高峰。1981年,新华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任泉、刘芝田翻译的海伦·米切尼克所写的《埃及苏丹民间故事》,其中包括了17篇民间故事。1983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占经翻译的塔依布·萨利赫(1921~)所作的《移居北方的时期》。这部歌颂苏丹人民爱国热情的中篇小说,被阿拉伯文坛和西方媒体评论为“当代的奇葩”。此书的另外一个译本是198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张甲民、陈中耀翻译的名为《风流赛义德》的译本。书中包括代表作《风流赛义德》和成名作《宰因的婚礼》两部中篇小说。两个版本共印刷了近八万册,颇受中国读者的青睐。
阿富汗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译介到中国。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杜若、宋兆霖翻译的《阿富汗诗歌选》。1959年第二次印刷时译者改为宋兆霖、王然。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17,18世纪五位诗人的作品,第二部分收录了部分民间诗歌。
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周彤、曾宪溥翻译的《阿富汗民间故事》。其中收录了阿富汗故事38篇,童话65篇。196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史力翻译的沙阿·瓦里汗的《我的回忆》。此书是作者为了纪念祖国独立40周年而写的回忆录,对中国读者颇具吸引力。
其他有关阿拉伯各国作家及作品的译介,在《阿拉伯世界》、《国外文学》、《东方丛刊》等·国内刊物上屡有刊登,引起中国不少读者的兴趣,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对阿拉伯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所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充分理解。
叙利亚作家作品在中国
在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学史》中指出:“叙利亚的现当代文学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和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逐渐发展、成熟的。在这一过程中,作家、诗人们不同程度地受到旅美派及阿拉伯其他国家新文学和世界文学(包括西方、苏俄和中国文学)的影响。”【注3】即是说叙利亚现当代文学可能受过中国的影响。例如中国现代作家的一些作品,在叙利亚也不乏阿拉伯文的译本。
叙利亚著名作家、诗人阿卜杜·穆恩·马鲁海从1954年开始就将鲁迅、茅盾、巴金等数十名现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介绍到阿拉伯世界。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也被马鲁海译介给了阿拉伯读者。1997年,他第三次到中国在《北京周报》工作。因为他出色的创作和翻译成绩,成为中国和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使者,199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举行仪式,授予他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并向他颁发了证书,他认为这是中国给他的崇高荣誉。
在阿拉伯各国中叙利亚的作家作品比较早地被译介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叙利亚哈亚布·阿里·卡里亚等10位作家创作的《叙利亚短篇小说集》由季青翻译,于195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集中的《历史的年轮是不会倒退的!》、《尤素福·阿德·达巴斯》、《贫寒证》、《白头巾》、《女邻居》等18篇小说,充分反映了人民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58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凌柯等人翻译的《叙利亚和平战士诗选》。书中包括瓦·克隆夫里和萨勃·苏里所写的5首诗。充分表现了叙利亚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所做的努力,以及对未来的明天所表达的向往与渴望。
198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由关俱、安国章、顾正龙、赵竹修王永方翻译的《古兰经的故事》。该书由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贾德·毛拉著,包括了45篇故事,其中有的还包括许多小故事。作者将原《古兰经》中较为枯燥的宗教典籍,改写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阿拉伯早期的历史、文学、风俗、教法、教义等内容介绍给读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中国第一版就印了8万册,1984年第二次印刷又印了近7.7万册,可见读者之众。
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陈中耀翻译的哈拉·米奈(1924~)的长篇小说《蓝灯》。这部作者创作于1954年的小说,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叙利亚人民饱尝内忧外患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们为争取独立和自由,反对殖民当局统治所进行的英雄斗争。小说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内含的精神力量,不仅受到阿拉伯文坛和世界文坛的广泛好评,而且也令中国读者爱不释手,仅一次印刷就近3万册。
其他叙利亚作家的作品,如伊勒法·伊德莉比的《凄楚的微笑》;加黛·萨曼的《贝鲁特没有海》、《你的眼睛是我的命运》等作品,在中国翻译介绍后也颇受欢迎。
【注1:郭黎译《阿拉伯现代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注2:郭黎译:《阿拉伯现代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4页~95页。】
【注3: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