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学新声(第三辑)
8129400000050

第50章 《乐府诗集》的序跋、题识辑录(2)

卷二十三“己卯四月四日坐宝月堂照宋板较过。连朝极晴暖,至是轻阴,夜遂雨,是日春归。王与公。”

卷二十七“己卯四月十八日坐宝月堂较完此本。始读《梅花曲》,令人幽冷。继读《紫骝马》,令人雄骋。及后《挽歌》、《对酒》诸作,又不觉志念俱销,欷歔泣数行下也。文章能移人之情如此,岂独高山流水而已耶!长洲王与公识。”

卷二十八“己卯四月廿四日看至。”

卷三十“己卯四月廿四日对过。举体劳倦,头涔□□睡,恐不免有遗漏。”

卷三十第十页后“此后尚有尾张,要照宋版钞上。”

卷三十三“己卯四月廿六日阅完此本。忆早春,客有自西北来者,言流寇纵横,然所过或有全者,独官军一到,虽鸡犬亦无□类矣,闻之蹙于伤心。兹读戎昱《苦哉行》,‘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乃知振古如斯也,可胜叹哉!与公。”

卷三十六“己卯夏五月照宋版校过。”

卷三十八“己卯五月一日舟中看过。”

卷三十九“己卯夏五月十九看过。”

卷四十二“己卯夏五月十八日到宝月堂看完。”

卷四十六“己卯五月廿一日看完。”

卷五十“己卯夏六月初八日雨窗阅竟。”

卷五十三“己卯夏六月初九日看过。”

卷五十六“己卯七月天孙渡河之夕看完。”

卷五十九“己卯七月十四阅竟。闻良招危焉,心曲尽乱,疑有漏处。”

卷六十三“己卯七月十三日看完。”

卷六十七“己卯九月五日坐宝月堂较完。日来天气晃朗,心意开畅,忆‘秋光何处堪消日,玄晏先生满架书’之句,殊觉有味。王与公。”

卷七十二“己卯八月二十五日坐池上阅竟。向读《李群玉集》,有‘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之语,人谓胜于老杜‘江平不肯流’。今阅此集,又为李端作。古人诗文,多有互见乃尔,何耶?读书但可量力而止,两日颇费翻阅,觉头涔涔然作痛也。长洲王与公。”

卷七十六“己卯重九前一日阅竟。时凉风却暑,晴曦映窗,展卷颇觉神怡,南面百城之乐,遂可坐拥矣。与公。”

卷七十九“己卯九月九日阅竟。人皆重重九之名,登高落帽,何如闭户读书,各遂其志已。而谷贵异常,今日晴美,秋成可卜有收矣。王与公。”

卷八十“九月廿一日池上看过。”

卷八十五“己卯九月廿二日坐池上看完,天日晴暖,鸟雀之声与幽吟互答,殊可喜也。王与公。”

卷八十九“己卯十月九日看至此。”

卷九十二“阅竟前一卷,日将下舂,因付刻催迫,乃复披阅,不谓遂能终之。初九日识。”

卷一百“腊月廿四日灯下阅完。是夕爆声如雷□。”

卷一百后还有这样一些文字:“晁氏曰:皇朝郭茂倩编次。取古今乐府,分十二门。郊庙歌辞十二、燕射歌辞三、鼓吹曲辞五、横吹曲辞五、相和歌辞十八、清商曲辞八、舞曲歌辞五、琴曲歌辞四、杂曲歌辞十八、近代曲辞四、杂谣歌辞七、杂乐府词十一,通为百卷,包括传记辞曲,略无遗轶。”

七、陆贻典跋明修本

庚辰仲冬朔,借定远本补勘毕。敕先识。

向借冯氏校本勘一过,距今已二十八年矣。顷从毛黼季借得亡友赵灵均冯校本,再勘,是正弘多,颇怪向时之粗略太甚也。赵亦出于冯,赵校意巳苍本为全备,定远特具一二,故前后雠勘详略硕异耳。此书毛氏刻本远胜元,惜乎世无有识之者。丁未季冬七日,贻典识。

赵跋云:崇祯丁丑五月二日,借海虞冯氏所对宋本订过。

丁未十二月十一日,严寒中又借钱求赤校本订一过。敕先。

乐府源流,莫详于是书。牧翁先生旧有宋雕本,已久烬于绛云之炬矣。冯子定远,向游牧翁之门,曾借校元本。邑之校是书者,多取衷于冯本。余少时同孙子岷自,从定远借校毛氏刻本,距今已三十年矣。随以其时稍校此本,亦都不记忆也。惟毛氏刻本,亦出之牧翁宋刻,而与冯校往往不合。盖冯校失之略,毛校颇详,而未免引据他书,忝以臆改,宜其相去径庭也。至他氏校本,多用冯本以勘元刻,取其按图之易,涉笔而已,良不能无遗脱,亦颇踵杂引臆改之弊。甚矣!校书之难也。若元本经久缺版,抄补诸幅,焉乌帝虎,人殊家异,尤无可据。求其定本则又难之难者矣。郡人钦远游,以廉价购得宋本,初未知其佳,自余倩毛子黼季物色嗟赏,遂秘不出。黼季郑重求假,扃藏愈固,仅得其所校元本。视冯本倍略,且似错以毛刻,而杂引乱真,臆改失据,又岂能无流弊哉。余推其旬,本无意于存真去伪,止以塞一瓻之请耳。然且不敢轻废。余既与黼季校入赵本,又从叶子石君,借得冯氏原校本,已失去前七卷,即其所存者,补赵校之阙。复从毛子奏叔,假得汲古原校本勘入焉。庶几诸本俱列,以冀少存宋刻之面目也。校毕,重汇粹诸家,附入此本。大要冯氏所校,即未能详,而确有可据,今用为主,俱用从朱笔,其余从青笔,以备考索焉。首七卷冯本既失,聊取赵氏冯校本朱笔勘入。余向怪初校之粗略,而逊赵本为美备,顷得冯本雠勘数四,方能悉举,赵校所及,亦才得其六七耳。昔人谓校书如拂尘扫叶,真切喻也。余校此书,每本必至再至三,而于冯本尤不惮烦。邢子才谓校书愚人,余则真为愚人矣哉!放笔为之一笑。己酉孟夏廿有四日,虞山觌庵陆贻典识于山泾老屋。

八、刘喜海跋明修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百卷,元刊本。是书惟毛氏汲古阁刻盛行于世,尚为精善,近又经坊间翻刻,恶劣颇不耐读,而欲求一毛氏元本殊不易之。昨岁客杭寓吴山,偶于寓赏楼书肆见此元刊,忽忽未购,耿耿于怀,因致书汪小米同年物色之。兹邮寄来京,开函快读,觉古色古香,溢于楮墨。晦时当取汲古阁本对勘完,有同异也。昭文张金吾《爱曰精庐读书志》云首有至正初元一序,此本失之。简末有“乾隆戊子秋鸥亭吴城读”款一行,每册俱有吴氏印记,知为瓶花馆旧物,书以志幸。

道光戊子六月朔东武刘喜海。

九、无名氏题识明修本

元至元间童万元所刊本,距今五百二十载,纸墨云烟尚能无恙,一大幸事也!愿与嗜古者同珍袭之。

十、陆心源跋明修本

《乐府诗集》一百卷,题曰:太原郭茂倩编次。前至正初周慧孙序,至元六年李孝先序。元椠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彭城”二字,朱文椭圆印;“钱孙保一字求赤”,白文方印;“秀水盛柚堂”,朱文长印。每册有:“盛百二”,白文方印;“孙保”,朱文方印;“钱氏校本”,朱文方印;“天启甲子”,朱文方印。卷中朱笔皆求赤笔。

《四库提要》云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愚案:茂倩字德粲,东平人,通音律,善篆隶,元丰七年河南府法曹参军。祖劝,翰林侍学士给事中,赠吏部尚书;父源明,字潜亮,初名元赓,字永敬,嘉祐二年进士,官至职方员外郎,知单州军州事,苏颂志其墓。见《苏魏公集》卷五十九。与《系年要录》微有不同,《要录》从《永乐大典》录出,恐有传写之伪,《苏集》从宋本影写,当可据。惟郭源中亦有其人,累官都官员外郎,充广陆郡王申王院教授职方员外郎,见《苏魏公集》外制,或源明与源中弟兄,而茂倩嗣源中欤?

十一、丁丙跋明修本

《乐府诗集》一百卷,元至正刊本。太原郭茂倩编次。

是集前有至元六年永嘉李孝光及至正初元上饶周慧孙两序。上起陶唐,下讫五代,总括历代乐府。解题则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后来无能出其范围。元监察御史彭叔仪得而校雠,使文学童万元刻诸学官。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四库提要》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褎之孙,源中之子,仕履未详。而陆心源《仪顾堂跋》据《苏魏公集》谓:茂倩字德粲,东平人,通音律,善隶篆,元丰七年河南府法曹参军。祖劝,翰林侍学士给事中,赠吏部尚书;父源明,字潜亮,初名元赓,字永敬,嘉祐二年进士,官至职方员外郎,知单州军州事。与《系年要录》微异,当再核之。

十二、莫棠跋明修本

元刊本《乐府诗集》,汲古本所从出也。尝见明代印本,多嘉靖补刊之叶,藏书家所著录大抵相同。此本首尾无一补版,盖在明初未入南雍以前传摹。辛亥乱后,盗窃天一阁范氏书之一,予见而论价不谐,遂为柳君蓉邨所得,属为审定,因记。甲寅九月,独山莫棠。

十三、傅增湘跋明修本

此元刻元印本,旧为范氏天一阁藏书,余丙辰得之吴门书友柳蓉村许,其版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细黑口,左右双阑,版心上方记字数,桑皮纸,坚洁如新,与后来补版重印者美恶相去悬绝。载归都门,遂得传录陆敕先校本。越二年,余收得宋刊本,此帙遂降而居乙。嗣陶君兰泉闻之,坚乞以此本相让,因以归之。其后十余年,兰泉藏书将散,余以兹帙手加丹黄,功勤颇至,恐其流落不偶,复为归璧之请,还储双鉴楼中,又将十年。近以米珠薪桂,长安大不易居,将斥藏书,以为度岁之资。同年董君授经雅思得此,因慨许奉贻。授经精鉴别,富收藏,嗜古成癖,可为此书庆得所也。别书之日,爰记其原委于此,俾后世读者知区区一书,先后二十余年已三易其姓,况桑海还朝市人物之迁改,其什佰于此者,不亦重可叹喟也。己卯十月朔,藏园识。

陆氏题跋及丙辰校书手记附录左方……

元刊本《乐府诗集》,汲古本所从出也。尝见明代印本,多嘉靖补刊之叶,藏书家所著录大抵相同。此本首尾无一补版,盖在明初未入南雍以前传摹。辛亥乱后,盗窃天一阁范氏书之一,予见而论价不谐,遂为柳君蓉邨所得,属为审定,因记。甲寅九月,独山莫棠。

昨岁见寒云主人收得陆校此本,良为忻慕,然苦无元本可临,怅惘而已。二月至南中,于苏州见此本,喜其元刻初印,无一补版,以重价收之。从主人假陆校原本移录,十许日而毕。原本用朱、青、墨三色笔,兹亦仍之,缺叶手自钞录,亦间属内侄凌渭卿补之。然亦有陆本钞补而此本完善者,则摹印在前,洵如莫楚生丈所云也。丙辰五月朔,江安傅增湘识。

十四、沈曾植跋明修本

《乐府诗集》宋本独见于毛子晋所藏元本校语中,谓以宋校元,促付手民者也。其本今在常熟瞿氏,而诸家著录不复见。虽残本亦无所闻,意宋世虽有刻本,当时固不盛行,故流传甚少耶?而元刻初印亦自难得。明自嘉隆七子以后,此书盛行,补板重迭,旧板断脱,南雍后印者几不可复读。观《爱曰精庐》所录周慧孙序,阙字至二十余,汲古阁并无此序,知所据亦非完本矣。此本周序《爱日》阙字均存,补板无多,而旧本字画犹清朗,书习赵体,笔意宛存,检《南雍志》《乐府诗集》板脱者二十四面,存者一千三百一十六面,今除抄配二十二卷外,余七十八卷嘉靖三十七年补刊仅十七叶,则此为梅检点后最初印本矣。余以九十元购此。宣统戊午,余年六十有九,内子李夫人年七十,儿子辈欲于二月二十九日余生辰称觞为庆,苦禁不可,适书估以此书来,乃笑曰:“曷以此寿乃翁。百卷之书,百龄之兆也。”内子及儿女辈欢喜应之。乃上元邓氏书目称:江安傅氏借得陆敕先手校《乐府诗集》,以元刻本过校,校毕,旋得阎文介家所藏宋本,不觉多此一校云然。则宋刻流传有二本矣。文介名敬铭,号丹初,清末叶时官户部,综核名实,至有时称曾怀油煎饼以从公者也。

十五、邓邦述题识明修本

己未之岁,江安傅沅叔同年借得陆敕先手校《乐府诗集》以元刻本过校,丹黄凌厕,限日而毕。余欣羡不已,即出余所藏元本假以过录,不能如沅叔之敏也。沅叔元本所缺皆以素纸补钞,余书则凡缺处皆有旧纸,画乌丝阑以补其空,故余补钞各叶皆按纸直书。前人好书之福,贻及后来,抑何幸耶!仅一纸为余所补。沅叔校毕,旋得阎文介家所藏宋本,在沅叔已不觉多此一校矣。他日当再据宋本对勘,以弥敕先之憾。吾五日装成,因记,正阇学人。

十六、莫伯骥跋明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