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新论
8156900000047

第47章 清真寺文化(4)

泉州清真寺。该寺规模不算太大,现今参加礼拜的人也极少,位于福建泉州通淮街。泉州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唐宋时期来此经商并定居的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很多。据现存寺内阿文石刻记载,该寺始建于1009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留居泉州的波斯设拉子城穆斯林富商哈吉·艾哈麦德·伊本·穆罕默德·古都西捐资修建。后经多次修缮整饰。该寺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主要遗迹有尖拱大门、奉天坛(礼拜大殿)、望月台、宣礼塔、洗心亭(沐浴室)、讲经堂等。整个建筑为石质结构,就建筑材料而言,在国内属独一无二。寺内门高约20米,绿色花岗石砌成,由4个圆形穹顶尖拱门构成,外、中、内三重。大门内壁砌有87个大型尖拱状,连同口座尖拱门,全寺共有99个大小拱状,象征着真主的99个美名。大门顶部是望月台,四角竖有阿拉伯式尖塔,寺内有一眼北宋时挖掘的古井,现今水质清澈,久旱不涸,为穆斯林洗大小净用。现寺内设泉州伊斯兰教史迹陈列室,陈列二十多方历史遗物和阿文石刻,1961年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该寺的历史沿革不难看出,唐宋元时期,泉州港商贾云集,学者荟萃,清真寺建得气势雄伟,足见当时该地伊斯兰文化之兴盛。后来由于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出现像西北那样的经堂教育,从而使伊斯兰文化呈现出衰微趋势。人们只能从陈列馆中陈列的历史遗物中想像当时的情景。

杭州凤凰寺。位于浙江杭州中山路。原名武林真教寺,又名礼拜寺、回回堂。清道光五年(1825年),因该寺形似凤凰展翅,即立匾“凤凰寺”,沿用至今。宋代始建,元延祜年间(公元1314—1320年),西域富商回回大师阿老丁(?一1313年)捐巨资重修,后经明3次重修,规模为现在的一倍。正门临羊坝头,为盛唐时通海筑堤遗迹。门内为五层塔楼式建筑,现正门为砖石窑门式建筑,正面五间礼堂,原为明代礼拜大殿,因殿身倾斜,1953年由政府拨款新建混凝土框架结构,原窑殿做礼拜殿,拱顶无梁架,故称砖砌无梁殿,是宋代遗物。杭州凤凰寺也和泉州清真寺一样,昔日辉煌,今日冷清。

北京牛街礼拜寺。该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位于北京宣武区牛街。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清、民国8次修缮扩建,1955年、1979年和1980年多次彻底整修。该寺为中国宫殿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寺对面为一座长40米的汉白玉底座灰砖影壁。寺有5门,中大边小,前有木漆木栅。正门在望月楼下,楼高10米,为六角形双层亭式楼阁。由便门进入两层院落,正面为礼拜大殿,五楹三进共42间,可容干人礼拜,殿内明柱组成仿效阿拉伯式天花板半米见方,也饰以图案和阿文赞词。窑殿为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两侧有饰以阿文库法体的镂空木雕窗棂。大殿正东为邦克楼,楼前月台上有日晷和2座碑亭,碑文记载礼拜寺修建经过。寺内东南小院,有2座筛赫(学者、长老)坟,据碑载,为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麦地那额鲁人穆罕默德·本·艾哈麦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二位筛赫分别病逝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二十年(1283年)。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波文对照手抄本、木刻本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该寺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除历史悠久外,近现代还以办新式教育而闻名。1908年,王宽阿訇在此创办了北京回文师范学堂,达浦生阿訇被聘任为校长,教学内容不但有《古兰经》、《圣训》、认主学、教法学等,而且还加进了国文、史地等新课程,该寺开风气之先,从而推动了全国新式教育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以历史悠久和经堂教育发达而著称。位于陕西西安化觉巷内,始建年代说法不一。据该寺所藏碑文记载,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寺院四进五院,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为一具有极、台、亭、殿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前院有大砖照壁和木牌楼。第二进有四柱石牌坊一座,两侧有冲天雕龙牌。进敕修殿为第三进,院中央为二层八角形的省心楼。楼前左右各有推算伊斯兰教历的阿文“月牌”和石牌各一方。进入庭院,有三亭相连的凤凰亭。穿过刻有阿文的石门,登上月台,礼拜大殿在月台正中,宽7间,深9间,面积1300余平方米,可容干人同时礼拜。殿内天花板及梁柱斗拱,尚保留明代雕刻彩绘600余幅。寺内藏有历代石碑、匾额、对联、经文中堂、香炉、经匣等伊斯兰文化珍贵文物。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夏南关清真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位于甘肃临夏南门广场,占地约4400平方米。始建于元末,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扩建,清朝中叶兴办经堂教育,人才辈出,影响深远。1979年重修的清真寺大门向东,入内为长方形庭院,向西拾阶而上,为礼拜大殿。大殿为宫殿式建筑,可同时容纳2000人礼拜。殿顶有3座阿拉伯式绿色圆顶塔楼,中间楼高达32米,登其上,临夏全景尽收眼底,楼顶有新月标志。每逢聚礼日,临近各乡穆斯林均至该寺礼拜。195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兰州西关清真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关内解放路,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寺大门向南,外院有我国伊斯兰建筑中最大的砖砌照壁,上覆以蓝色琉璃瓦,砖雕斗拱枋座。内院4层楼高的六角形邦克楼,穿廊与楼、殿结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工”字形布局,为国内清真寺建筑中所罕见。

银川南关清真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关。原寺始建于明末,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战乱。1915年重建,1950年扩建,后遭破坏,1981年以阿拉伯风格重建,总面积2400平方米。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上为绿色穹顶群,中间为大穹顶,共二层,四角为小穹顶,高25米。底层为男、女沐浴室,小礼拜殿和教长住房;二层为礼拜大殿,绿色水刷石墙面。大殿长宽各21米,可同时容纳3000人礼拜。殿内有4根饰以绿色瓷砖的方柱,支撑直径为9.5米的大穹顶。

同心清真大寺。为中国著名古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城以南。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1573—1600年)进行第一次维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及1944年均曾修缮。1982—1985年,自治区政府又拨款进行较大的维修。大寺修建在隆起地面7米的高台上。高台四周均用青砖包砌,墙壁平直,上下收分严密,东西通长为60米,南北延垣53米,为金钟体状。占地面积约为2870平方米。大寺正门为三孔道,辟在高台西南折角处。礼拜大殿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南北厢房分别左右。礼拜大殿由前后两座殿宇和门前抱厦相连接而成。抱厦进深2间,面阔5间,除两侧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场为空廊式。柱枋之间还装有云纹挂落,斗拱挑檐。大殿分前后两叠,前殿进深5间,面阔7间;后殿进深4间,面阔5间,使用面积为408平方米,可容纳800人同时礼拜。1958年,该寺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该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以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而著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关街南侧。坐西朝东,大门临街。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大将沐英(穆斯林)镇守甘肃(当时西宁归甘肃管辖),他与当地穆斯林上层人士冶正明商议在西宁修建清真寺,经奏朝廷允准,即于现今东关大街动工兴建。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同治十二年(1873年)毁于战乱,民国年间,马家主政青海时,曾三次重建修缮。最后一次即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建是在1946年,马步芳拨款一部分,群众集资一部分,建成现在的规模。全寺占地136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600平方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前来参加礼拜的人最多的清真寺之一。聚礼和会礼日人数最多达五万余人。寺院正门由3扇绿色大门组成,脚下是青石板(现换成水泥地)铺地的约5000平方米的广场,聚礼日,人多时亦可在此礼拜,四周一色水磨砖墙,行约百步,拾级而上为五个卷洞平顶拱门,俗称“中五门”,五门两端耸立着宣礼塔,人内有一片方正的场地,约4990平方米,以大青砖铺饰,南北两厢楼对称而立,迎面是雄居于九级台阶之上的大殿。大殿外形呈“凤凰展翅”,是中国传统的宫典式建筑。寺院布局以前门、重门大殿依二重平台的特殊地势次第而进,更显得三门端庄,五门挺秀,西厢楼拔地而起,而大殿独以古朴庄重,宏伟壮观之气势,使整寺给人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感觉。东关大寺在民国年间经堂教育盛极一时,前来求学的不仅有本地阿訇、满拉,而且甘肃、新疆、湖南、上海等地的一些阿訇纷纷云集于此,学经求道,一时间,该寺成了西北地区经堂教育的中心之一。

循化街子大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13世纪,撒拉族先民撒鲁尔人从中亚撒马尔罕迁至循化街子地区,当时人数较少(据信约百数人),且立足未稳,于是建了一座很简陋的清真寺,撒拉语称“尕拉麦工特”,意为黑色清真寺。该寺曾扩建两次,重建一次。第一次扩建是在晚清,当时街子上房村有一名富孀捐出黄金修补了大殿的前半部分,使寺初具规模。第二次扩建是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马步芳拨款,由街子村有一位叫韩新长的撒拉族绅士主持扩建了大寺的后半部分,才使大寺趋于完整。扩建后的大寺属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大殿建筑总面积约为1000余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礼拜。该寺于1982年重建。重建后的大寺属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大殿呈正方形,四根大砖柱擎着49间大顶,穹隆式圆顶覆盖其上。大殿面积为1000余平方米,全寺占地4000平方米。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的祖寺,也是中心寺。该寺保留有一本奥斯曼版本的手抄本《古兰经》,被视为珍贵文物珍藏。该寺附近还有撒拉族先民首领尕勒莽和阿哈莽之墓。

艾提卡尔清真寺。为中国著名清真寺。属阿拉伯式建筑风格,位于新疆喀什中心艾提卡尔广场。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五次整修扩建,始具现在规模。寺院建筑由大门、塔楼、经学院及礼拜殿组成。大门两旁为18米高的宣礼塔,主体建筑礼拜殿阔38开间,可同时容纳8000人礼拜,为国内罕见。礼拜大殿分内外殿:内殿系砖木结构平顶密梁,正西为尖拱式凹壁和宣讲台,外殿为南、北、东三面柱廊,天棚有彩绘藻井。整个寺院造型奇异,风格独特。经学院位于寺院前部,可容400名学生住读,该寺为南疆地区伊斯兰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