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不相为谋
8533100000002

第2章

汝王府的生活一如往常,王妃有喜的消息已在京中传开,虽然本朝王爷没实权,朝中百官的各种贺礼却一件不少,着实让王府热闹了几日,之后就慢慢又回归了平静。

丽娘为首的四名侍女用这几天的时间弄清楚了王府的规矩,知道了王妃的生活习惯,分配好各人职责后迅速投入工作中。

初次来到王府那天,与王爷王妃见面时丽娘说的是实话,她的确是从小在宫里长大,但同时隐瞒的还有她并不是一直在姑姑们手底下调教,而是先经历了几年非人一般的训练。

由于成绩突出,加上人长得秀丽、心思又玲珑剔透,受到上封赏识,这才调她出来,送到宫中姑姑们手下学着做一名合格的宫女,而自新皇登基以后赐给各位王爷们的婢女们有一半是与她一样的出身,在自己的新主人面前,除了做好婢女的工作,上封赋予她的真正的本职工作正是监视王爷王妃,记录他们每天的动向再向上封报告。

丽娘也知道王爷和王妃防着自己,但她脸上一点都不显露出来,就只是老老实实的做事,把王妃伺候得舒舒服服,舒服到王妃只要一抬手丽娘就知道王妃要什么的地步。经常可看到坐在椅子上做事的王妃轻轻地挺了挺腰,秋菊以为是王妃要起身伸手过来扶,丽娘却立刻从床上拿来一个大靠垫塞在王妃身后,然后就见王妃舒坦的又坐了回去。

“哎呀,我是修了几世的福气,得了丽娘这样好的丫头,丽娘,你在哪位姑姑手下调教的?等以后有机会,这位姑姑离宫,一定要请她回来调教府里的丫头。”每次丽娘体贴精准的伺候都能得到王妃这句发自心底的表扬。

“娘娘谬赞,这都是婢子应做的。”被王妃称赞,丽娘从不拿翘,谦虚应答,一副老实本分的模样。

外来的丫头一天到晚地总是得自己主子的称赞,这让王妃的贴身丫头秋菊大为不满,自己都没得过小姐几回这样的称赞呢,一个外来的凭什么这么嚣张。

秋菊没有丽娘那样的城府,在王妃面前时还好,一旦背过王妃,秋菊对丽娘和其他三位丫头就没了好脸色。

那三个丫头也不拿秋菊当回事,她们是真正的宫婢,从小卖入宫中,深宫中的很多事就算没亲眼见过也亲耳听过,秋菊那点手段她们根本不看在眼里,两边丫头经常大眼瞪小眼。

丽娘就更不是吃素的,她清楚的感受到秋菊对自己的敌意,却一点都不收敛,更加上紧的伺候王妃,她就乐意顶着一副老实人的无辜表情看秋菊那背后气白的脸。

秋菊拿丽娘这四个丫头没辙,就对下面的小丫头撒火,可怜那些粗使丫头被秋菊大丫头欺负得都不敢大声说话。

丫头们的这些较量都是私下的,王妃一点都没看到,此刻在她眼里丽娘完全替代了她的秋菊成为她最亲近的贴身丫头,毕竟秋菊只是官宦人家的丫头,和宫里出身的丽娘一比立刻就落了下乘,这是根本没办法的事,所以有时候她也会安抚秋菊,让她放宽心别吃醋。

当着王妃的面秋菊都答应得好好的,一背过身就变了脸,恨不得扑丽娘身上啃两口才罢休。

丽娘根本不在乎这个只会虚张声势的秋菊,她以精心的伺候一心拉近与王妃的距离,短短月余的时间,王妃就养成了张口先喊“丽娘”的习惯,秋菊在王妃心目中落到了第二位的位置。

有了丽娘这么好的侍女伺候着,王妃的日子好过得不得了,府中太医每次检查之后都说一切顺利,到时候一定好生养。

王妃一切安好,王爷自然也很高兴,写了封陈词恳切的折子上奏谢恩。折子送上当天宫里又送来诸多赏赐之物,说是太后、皇后和太妃所赠。

王妃娘家更是隔三岔五的往汝王府送各种东西,王妃的娘亲还召集家中妯娌一起赶制小孩子的衣物送过去,其他孕妇应需的物品当然也一样不落,什么都是最好的。能和皇家结为姻亲的,自己本身也肯定是不差的,这点东西还拿得出手。

因为头胎的缘故,王爷很紧张,每日王爷在工作之余都要过去看望王妃几次,王爷每次去看望王妃,王妃都要当他面称赞丽娘的细心能干,伺候起来比她的贴身丫头还舒心。

这时候丽娘总是很谦虚的说是大家的功劳,自己一点都不居功,然后她就领着房中丫头们全部退下在外面候传,独留王爷王妃在里面说体己话。当然,身为王妃现任最信任的大丫头,她一定是站在格扇门外,以恭敬的姿态侧耳倾听屋内一切的细微动静,然后晚上在自己房里写成纸条半夜扔出后墙外。

汝王除了一日三餐一定要过来与王妃共同用膳外,白天过来看望王妃时不会呆太长时间,坐一会儿就走,他每次开门出来临走前都要叮嘱丽娘小心侍候。

“是,王爷,丽娘一定尽心伺候娘娘。”每一次,丽娘也都这样回答。

丽娘肯尽心,汝王多少也安心,他本以为这些宫里派来的人不会这么用心的做事,没想到却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惊喜,他知道皇上防得是什么,他敢拿祖宗的名誉来担保他一定没有二心。

他自认是个聪明人,识时务,懂得放弃,当年的明争暗斗在尘埃落定之后他就迅速撇清了所有关系,从来没在背地里搞什么小动作。倒是其他几位兄弟不甘心失败,先皇还在世时就小动作频频,也难怪皇上继位后对他们这几个兄弟失去一切信任。

丽娘她们这么用心做事搞不好也是一种策略,不过没关系,反正他们也一定明白王府同时也防着他们,双方各退一步,能太太平平过日子最好。

正如王爷所想一样,丽娘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她知道王府中人也都很清楚,双方都互相防备,如果有得选,她相信王府中没有一个人想要看到她们,只是要给皇上面子,才表面上一团和气而已。

朝野上下都知道,当今皇上因为当年争夺太子之位时和众兄弟们打得太厉害,虽然登基后封了几个兄弟为王,却防王爷们防得死紧。亲王虽然不能入朝,但却有镇守封地之责,可本朝亲王全数在京城中,皇上一直没下旨让王爷们各归各地,全成了白拿岁禄津贴的闲散王爷,互相之间也不往来,各过各的日子。

要是真的互不往来倒好了,她可省事,怕就怕一切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

因为亲王虽享有岁禄,但为了防止后代子孙成为米虫徒耗国库,先祖定下的各级岁禄很少,哪怕是亲王,所拿岁禄津贴只够基本开销,倘若王爷公侯皇子皇亲贵族们想让府里多些人口或者是其他要多花钱的玩意儿,就要面对捉襟见肘的窘境,想要手中有点余钱就必须另开买卖营生,朝廷还能从中抽取税款充盈国库。

这原本是先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国家栋梁的一份苦心,但是在当下这个现状,难保王爷们不会通过手下人暗中与什么外人联系,这才是皇上最担心的。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京城里又下过几场大雪后迎来了新年,这既是新皇登基的第一个新年,又是先帝逝世后的第一个新年,皇上以有孝在身的理由下旨宫中庆贺活动简办,但不禁止民间的庆贺活动。

年前明德皇帝摆下大筵宴,宴请诸王和文武群臣。伴随着不同的乐曲歌舞,依序进过九爵酒、大汤、膳、饭食后,大宴结束,群臣向明德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明德皇帝启驾回宫,群臣离席归家。

大宴两天后就是除夕,当晚不论穷家富户都热闹喧天,花炮烟火此起彼伏。守了一夜的岁,天亮前吉时一到,又忙着领着家人热热闹闹拜祭祖先,等家中老小照顺序全部磕了一遍头,外面天也亮了,此时还不能休息,得赶紧重新洗漱吃饭更衣,然后最隆重的拜年活动就开始了。

王妃怀孕不必熬夜守岁,与王爷吃过年夜饭后不久就洗漱睡了,底下的丫头们也都早早的进了被窝,整个王府喧闹一夜,唯独这后殿与平常无异。

丽娘寅时起床,那时天尚未亮,她一穿好衣服就去拍其他丫头们的房门,催她们起床赶紧去伺候王妃梳洗,别误了祭祖的吉时。

王妃被丫头们包围着在屋内打扮妥当,丽娘和秋菊一左一右搀扶着来到院中,乘上早已等候的一顶暖轿一同来到前院祠堂,汝王正站在祠堂门口,轿子一停稳,王爷就过来牵了王妃下轿,两人并行步入祠堂中。

大管家云珪充当司仪,引导着王爷和王妃向先皇牌位上香磕头,然后是府里几个重要职位的管家、主事、亲卫副统领等人磕头,下人们都只能在祠堂外磕头。

祭祖结束,王爷和王妃步出祠堂,王妃仍然坐进暖轿,与王爷一道返回安福轩,在这里一起进过早食后,王爷回房换上另一身礼服,然后到暖阁与王妃一边说话一边等着出发进宫的时辰。

出发的时间很快到来,今天初一,庶民与朝官从今天开始往来道路连日,与各家拜年,路上比平时更加车多人多,所以为了不耽误入宫的时间,他们必须早些出门。

汝王妃有孕不宜路途颠簸,王爷只身进宫,王妃在丽娘和秋菊的搀扶下将王爷送上出发的马车,看着马车驶出边门才再次乘上暖轿回自己的房间休息。

丽娘暗自庆幸自己只伺候王妃,而且王妃现在有孕在身,一会儿朝廷官员前来拜年,除了王妃娘家人要迎进后殿来,其他的客人一律不需王妃接待,由大管家云珪代劳即可,朝廷官员那么多,光是一个个的叫出职务和人名就够呛,还得小心把礼单张冠李戴,晕头转向那都是轻的。

汝王的马车奔驰在宽阔的京城街道上,别看现在时间尚早,街上的人可一点不少,马车一路行行走走,幸好皇宫和各皇亲府邸都同在内城之中,虽然道路不畅,但总算是在规定的时辰之前到达了集合的宫门前。

皇亲们都到齐后,大家一起下车,在内宫的内侍太监的带领下步行入宫去给太后拜年,然后有封号的王爷王妃们留下闲叙家常,其他的皇亲贵族们则在宫人的带领下各自去给留在宫中颐养天年的母妃或母嫔磕头。

皇上和皇后也都在太后宫中,大家磕完头坐下说话,聊了没几句话题就全转到了汝王身上,都是问到王妃近况,几位生过孩子的王妃少不了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对王爷一番劝诫,王爷虚心受教,怎么看都是一派家族和睦和乐融融的景象。

中午明德皇帝赐下家宴,三杯酒下肚,明德皇帝下旨赐宴给太妃们,于是各王爷王妃领旨谢恩后被宫人们领到各自母妃宫中,宴席上所用菜品后面紧随送到。

享受了难得的天伦,王爷和皇子们在午饭后就陆续告辞各自回府。

汝王回到府里先惦记着去看望王妃,丽娘向王爷报告过王妃今日情况后就领着丫头们退到外面听候,留王妃和王爷在屋里说话。

其实王妃的情况一直很不错,害喜的症状也比较轻,府里的仆妇都说王妃好福气,腹里的孩子没给娘亲惹麻烦,将来生下来一定很乖。

冬去春来,汝王府上下都沉浸在即将添丁的喜悦中,汝王爷为了这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也开始拼命赚钱。

已经完全了解汝王府日常情况的丽娘深深地知道汝王的把柄不好抓,她都来了几个月了,哪怕一点鸡毛蒜皮的情报都没弄到手,整个王府就两位主子,王爷又没有其他的宠姬,王府内务说白了压根没有值钱的消息,只有王府外务那才是重点,可外务上面的事王妃知道得不多,因为真正重要的事王爷根本不跟王妃说。

丽娘发现掌握王府秘密的除了汝王其实就只有大管家云珪才清楚,毕竟这个云珪是王爷的皇子伴读出身,十几年来始终陪伴身边,是王爷最为信任的心腹。

丽娘很清楚,汝王和云珪,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无论与哪一个示好都会立刻引起另一人的警惕,何况本来王爷就防自己防得要命,自己要是先露了纰漏,那就完蛋了。

左思右想之下,丽娘决定还是冒险从外务入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在汝王经营的生意上打主意,希望能从王妃那里套到一点线索,哪怕是王爷高价进了好货却卖不出去的小道消息也行啊。

说到王爷做生意,丽娘知道这真是本朝开国以来第一遭,前朝诸多朝代都没这样的事,寻根究源上去,就是太祖爷定下的岁禄制度,存心逼得皇亲们自食其力,不然那点岁禄根本不够皇亲们应有的排场。

因为原本照宫里规矩,年满十四岁的皇子不得再与母亲住在一起,而要搬去皇宫外围一处专为皇子们建造的别苑生活,一个皇子住一间独立的院子,在那里皇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自由生活,甚至可与朝臣接触共商国事以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日常用度开销都与在宫里时一样。

但当皇子年满二十行过及冠礼或者二十岁前就成婚的,就会被赐予府邸开始独立生活,那时享受的就是先祖定下来的岁禄制度,因此在开府建衙的喜悦过后,皇子们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让府里开源节流这样一件大事,或者从政或者从商或者从文,总之就是要从事一切能给自己赚钱的行当。

丽娘记得,当年东宫之争打得激烈的时候,她已经来到宫中接受姑姑们的调教,后宫不干政,却依然能听到很多八卦消息,她知道汝王还是四皇子时,走的是联姻政策,在二十岁前就娶了户部尚书的女儿李明玉,也就是现在的汝王妃。

李大人是先皇派,一直保持中立,四皇子也是中立派,翁婿联手后拉拢到不少左右摇摆的大臣,再加上六皇子与四皇子情同手足,他又拉来不少人的支持,中立派的队伍越来越大,最终与大皇子派和三皇子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直到东宫人选尘埃落定。

现在时过境迁,再回忆往事觉得轻松,可当时整个朝廷的气氛那叫一个剑拔弩张,表面上看是东宫之争,可无论哪方的胜利必都将影响后宫的势力布局,娘娘们都分成了好几派,只等一切喧嚣沉寂。

三皇子胜出之后,皇后的势力正式掌握整个后宫,支持大皇子派的那几个妃嫔,只除了五皇子的母妃依然稳如泰山之外,其他几位一个个下场凄惨,她们所生的几个孩子当中一个刚刚年过十岁的公主被嫁去外域,另外还有两个年幼的皇子和公主都无声无息地失了踪影,这事直到现在后宫里都无人敢提。

宫婢们都保持沉默,丽娘倒是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后宫争斗都是这样的,哪朝哪代的后宫都不是什么干净之地,要不然后宫也不会成为恐怖故事的最佳发生地点。

在她看来围绕整个东宫之争中最蹊跷的事还得算大皇子的失踪案,这成了本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个谜团,到现在都无人能解,而且大皇子成了新皇登基后最不能提的一个人,谁提谁倒霉,比起后宫那点事,这才是真正的讳莫如深呢。

丽娘叹口气,回转了心思,大皇子是死是活又不是她的任务,想那么多干嘛,眼下最重要的是抓到汝王的把柄回去交差才是正事。

可是,她要怎样才能混到王爷身边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