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三节 2000美元开启财富之门
1977年6月,埃里森与鲍勃?迈纳和爱德华?奥茨三人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的计算机公司(也就是甲骨文公司的前身)。这在一向以创新精神闻名于世的硅谷,一家新公司的成立实在很难引起普通大众的关注,要知道,在这里每年新成立的或破产的公司成百上千。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毛头小伙子,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居然成为硅谷最有钱的人,这点恐怕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他们3个人一共凑齐了2000美元,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创业资本。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他之所以能占这么多的股份,是因为公司是在他的倡议和鼓动下成立的。“相信我,伙计们,我们会成功的,我们会成为硅谷最有钱的人。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创造一个硅谷创业的神话,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投入却很少。”埃里森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劝说自己的两个同事。在埃里森的软磨硬泡下,另两个人终于下定决心和他一起成立公司。埃里森在公司取得成功之后,曾得意地四处炫耀:“其实经营软件公司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用点小钱就可以创业。所有伟大的软件公司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噢,也许并不是全部,但微软和我们都是的。我们比微软资金还要少,几乎是一无所有。”
公司创立之初,迈纳任总裁,奥茨是副总裁,而埃里森则因为和另外一家公司的合同还没到期,还在那一家软件公司上班。他要等在那边下班以后,才能来自己的公司工作。可想而知,那时的他,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他们自己拉订单、签合同、执行合同、筹集资金和开发数据库产品等。尽管那时公司资金少、人手缺乏,并且基础也很薄弱,但他们工作都很卖力,公司的业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功成名就后的埃里森回忆说:“虽然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工作很累,但是想到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也就不觉得累了。因为我们3个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都在为这个目标全力以赴,身处其中的时候也不觉得那么辛苦了。现在回忆起来才觉得其实是挺艰辛的。每个公司创立之初,都会经历这样艰难的创业历程,不同的是,很多公司都可能挺不过去,而我们幸运地成功了。现在,我仍然很怀念那个时候我们3个人因为加班在一起啃干面包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有了第一位雇员——布鲁斯?斯科特。
说到招聘员工,埃里森的招聘原则也有些与众不同。在他的公司里,招聘员工时并不像许多大公司那样,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埃里森公司的招聘有些随意和另类。“当我创立甲骨文时,我就想好了要建立一个让自己喜爱的工作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也要通过公司养家糊口,只是没想到会像今天这么富有。钱不是最主要的,我渴望的是和我喜欢或佩服的人在一起工作,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在甲骨文招聘中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原则:如果你不喜欢一周三次和一个人共进午餐,就不要让他加入。从他招聘自己公司的第一名员工开始,埃里森便一直奉行着这条准则。
在公司成立几个月之后,他们奋力苦战,很快就做出一个不怎么像样的产品,或者更形象地说,他们做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玩具。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在英文当中,Oracle有“神谕、预言”的意思)。他们相信,Oracle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而事实上,他们研究出来的这个产品并不像它的字面意思那样神奇。除了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关系查询外,这个产品几乎没有其他用途。
虽然Oracle的最初版本并不能帮助客户完成太多的工作,但因为它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可以进行关系查询的数据库产品,所以这一产品一经问世就吸引了许多客户,刚开始时也有一定的销量。可还没过多久,客户的投诉铺天盖地。公司的这款产品销售陷入停滞阶段。不过对于一向精于推销的埃里森来说,怎么推动销售是他的拿手好戏。
于是,在1979年夏季,甲骨文公司又发布了Oracle第二版产品。实际上这个版本跟第一版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仍然只能做查询,缺少事务处理等重要功能,而且十分不稳定。埃里森之所以把第一个版本的产品在1979年重新命名为“OracleⅡ”,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市场策略。埃里森认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第二版总会比第一版的产品有所进步,所以他们更愿意购买第二个版本,而不是刚开始的版本。虽然这样的销售策略算不上诚实,但是它的确给埃里森带来了很多新客户。
埃里森的这种做法被业内同行抨击为欺骗用户,有悖于诚信交易,但埃里森本人从不承认,他觉得这只是推销产品的一种方式方法,不存在欺骗和隐瞒。这就是埃里森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