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比尔·盖茨用人的11条准则
891700000002

第2章 比尔·盖茨崇尚天才

第一章准则一寻找最聪明的技术人员对好小子千万不要错过,一旦发现就下决心,否则机会就会失之交臂。

——鲍尔默(微软现任总裁)

第一节比尔·盖茨崇尚天才

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行业像IT行业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理论工作者曾经归纳过:IT行业的对象是信息,是比特;而其他大多数行业的对象是实物,是原子,因为比特与原子的速度对比极为悬殊而导致IT行业有着比其他行业更快的发展。

IT从业者都有这么一个感受,IT行业技术淘汰更新快,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一段时间脱离IT业,回头再来时就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踪迹,而出现很多不了解不熟悉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名词。

提到IT行业的发展速度,行业人士都知道一个很有名的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会每18个月翻一番。这就意味着每5年它的速度会快10倍,每10年会快100倍。而最近几年,更是进化为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里,主干网的带宽每6个月将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超过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3倍!

不处在IT行业就难以理解IT行业的快速发展,即使身在IT行业,在对未来作预测时也往往会对行业的快速发展准备不足。

在快速发展的IT界,创新是永远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高速度,另外一个方面,高速度的发展又带来体系的变化,需要行业的创新。

IT行业从PC机诞生的20年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20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一个词语——自食。

什么是自食呢?自食就是把自己吃掉。在IT界,要想不败、要想生存就必须有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勇气。如果不敢超越自我,最终必然要被其他竞争对手所超越。因为担心影响赢利而不去积极推广新产品而导致的失败在IT界屡见不鲜。最早推出IBM PC的IBM公司就是因为担心大型机的利润下降而压制PC机的发展,导致最终失去对PC机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的产品。但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在一个研究机构中,人才的重要性更高,因为研究和开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一位研究员“想”的能力比“做”的能力更重要。一个了不起的研究员(如爱迪生)的成就,是一般的研究员根本无法相比的。举一个计算机界的例子,在1970年至1980年之间,Xerox PARC是一个只有数十人的小实验室,但这数十人都有“可怕的才华”。这些“可怕的才华”带给计算机界多项了不起的发明:激光打印机、Bitmap白底黑字的显示、用鼠标的GUI、图像式的文字处理软件、以太网和面向对象技术。这6项发明,启发了微软、苹果、惠普、IBM、升阳、Cisco及其他公司,终于在10年后把这些技术带入主流。今天的人类能进入信息社会,Xerox PARC的数十位研究员功不可没。

因为人才的可贵,比尔·盖茨常提到要继续发掘和雇用与现有员工一样优秀的人才,研究的成功与否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

比尔·盖茨崇尚天才,这与美国长期流传下来对天才人物的看法截然相反。

大多数美国人心中有一个长期流传下来、不约而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智力超群实际上不利于在商场上获得成功。

1954年,比尔·盖茨还没出世时,美国一家著名的调查公司根据大规模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大部分公司中的绝大部分管理人员都认为,天才对企业是毫无益处的。当时,还有许多公司明确表示不准备聘用才华横溢、成绩优良的人才。

但比尔·盖茨一反这种传统,他一再寻找并雇用计算机行业里最聪明的人才,他从不怀疑雇用“杰出”人才是自己公司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

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写进微软公司聘人的最基本原则中,并在这些原则上建立可操作的全国性优秀人才的寻找方法,除了拜托所有“聪明”的朋友帮忙外,还派人到全美各大学搜罗有可能到他们公司工作的潜在雇员。

微软看重智力甚于工作经历体现了下述观点之一:建立在纯能力基础之上的学术精英主义,或者有相当才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微软为什么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呢?5年前,微软公司首席技术官奈森·梅沃尔德解释为什么要在中国建立研究院时说:“我们决意追随人才,到人才济济的地方开设研究院。"

当时有人追问“追随人才"和“吸引人才"有什么不同,研究院的解释是,不能等着人才上门,而是要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微软的“追随"战略曾被不少媒体喻为人才大战的导火索。

看看微软(中国)研究院团队领导人的简历,不禁让人惊讶于他们的年轻有为,他们不但个个拥有博士学位,而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都是世界上的知名人士。大家还记得出现在许多文献纪录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那一刻吗?邓小平同志轻抚着一个坐在电脑前的小男孩的头,讲了那句对日后中国社会影响至今的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伟人的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16年后,当年那个为邓小平做演示的“计算机娃娃”成为一个传奇的主人公:高一直升清华,三年半完成清华电子工程系本科及硕士的8年课程,23岁博士毕业后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现在他是计算机专业领域内最有成就的世界级学者之一。

1998年7月,享誉海外的李开复博士受命于比尔·盖茨先生,到中国设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为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他访问清华、北大等名校。在清华,当他问起近年的毕业生谁最有名时,人们告诉他有一个叫李劲的学生是清华的神奇小子。当他转身询问微软的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到哪里去找李劲时,他得到的回答是,李劲已申请到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

在此之前,李劲在美国的夏普实验室工作,并作为代表参与了JPEG2000(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志)和MPEGIV标准的制订工作。能参与国际标准制订,首先是对其一种的资格认同。而事实上,在来夏普之前,也就是从1994年至1996年的两年间,作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副研究员,李劲已发表论文近40篇,在国际图形编码领域的声誉已经建立起来了。1998年,李劲在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与图像科学技术学会共同召开的视频通信与图像处理年会上获得青年学者奖。这是国际图像研究机构给予获得博士学位5年后的年轻学者的一个特殊奖项,每年一人。这表明,27岁的李劲已经成为国际上从事多媒体研究的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无论身在何处,李劲一直与清华的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老师也希望他能经常回来看一看,作一作报告,甚至带一些研究生,为清华的人才培养多做一些贡献。回美国后,李劲向夏普实验室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希望公司能让他每年有一些时间回中国做研究和讲学,并申明不需要公司负责这段时间的薪资,但是公司以不太方便为由拒绝了李劲的要求。

当得知微软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的消息后,李劲当即决定回国工作。“当我第一天坐在微软研究院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时,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作为这个世界级研究机构中一名最年轻的研究员,我即将从事跨世纪的世界顶尖技术的研究工作……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在这里的工作能够帮助中国提高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因为这项技术是未来计算机产业的核心技术,对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李劲说。

现在李劲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图像编码的压缩和传输。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尽可能减小图片及其他媒体(MEDIA)的尺寸,以便于存储和传输;并利用媒体的一些特性,把传输变得更有效。”目前网络传输速度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图片,一个8兆大的图像正常传输速度是半小时,而经过李劲的技术处理后,时间仅为几秒钟!

微软公司认为,如果现在招聘了一批低素质的人,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将开始招聘低素质的人。微软公司每月都有12万多个用户当他们进行联机检索时,微软就会得到他们检索的有关信息。微软还编有一个专用程序,它责统计出用户所使用的关键词。根据统计的结果,他们可以分析出此人是否具有较高的计算技能(如他是否会使用C语言),并将其列为招聘对象。这种方法非常有用,但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微软会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直接接触,如打电话让他们前来面试,看看他们能究竟如何,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排除在外。用李先生的话说,这是为了“寻找比我们更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