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这一名称常常分别冠于《素问》、《灵枢》、
《太素》、《明堂》四本书标题之前。自北宋以后它常作为前两部书的总称,在这种用法上
,它常缩写为《内经》。全书大都以黄帝与歧伯等七臣子答问的形式编纂。《内经》一书,
在中国医学和哲学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系统阐述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规定和影响了
后世医学的发展方向、理论特点和方法论特色,从而在中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被称为“医学之宗”,至今仍在有效的指导中医实践。它是一部古代重要的哲学著
作。《内经》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译成多种文字。
伪托黄帝《内经》成书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简称《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
《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
”,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显然,
《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内经》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
者,必托之于神农、内帝。《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
何人之手?对此,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
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
内经》之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
者,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
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
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内经、外
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韩非子》
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深意。今《黄帝
外经》早已失传,惟《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在历代
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等难以分辨的
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
医学理论之宗医疗技术之源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它的主要内容为《素问》、《灵枢》。
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素问》,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762年,
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
“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重广补注黄帝内
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十种。
在《汉书?艺文志》中,《灵枢》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九
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多种注本曾有流
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前所述,宋史
嵩刻刊《灵枢》(1135)后,即成为《九卷》之惟一刻本流传于世,虽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
不同,但篇目内容并没有多大差别。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
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
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
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
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
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如果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
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就无法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
念占据统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内经》的作者在
《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点为历代
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促使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其次就是在人体解剖、生理研究上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
的作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
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
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解剖,《
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
、如何曲屈、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
度、容量、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
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
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
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
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事
实上他们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了科学性的预见。
再就是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书
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外科
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这是
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能创造出根治腹水
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
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贵的是《内经》还记述筒针的制作技术要
求。
书中还强调,疾病预防并且要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
的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时”
。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到病已发
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久病轻
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
其本也。”
《黄帝内经》由黄帝与同样具有传说色彩的六大臣中的一位之间的对话组成。
尽管最著名的部分是黄帝提问,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这些大臣也参加谈话。对话合起
来为医理提供了内容广泛的基础。全书在他们对宇宙、直接的环境与人体、情绪之间的关系
,对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体内之间的关系、对生命过程与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病症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如何通过在所有这些语境中评价病人而作出诊断与医疗
决定都提供了见解。《素问》没有详细讲述疗法细节,不过,《灵枢》讨论了针灸在循环系
统中的应用问题。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其两千多
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两千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解决医疗
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以为指导,也
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广泛收
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在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
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